按语4月_副本.jpg


   2019年四月周二编辑组优秀按语展示


一、梁争编按精选:

1.《声情并茂的祭文》 作者:史遇春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5735  

梁争_副本.jpg

【编者按】曹操祭祀文简短,但倾诉之深,让人感佩。作者翻译了曹操祭桥玄的祭文,较为生动地译出原文的风貌。桥玄在位期间慧眼识英才,认定曹操是安定天下的不世奇才,给以厚待。曹操更是以桥玄为知己,在桥玄故去后不忘故人,感念其好,亲自以身以文祭之,文之情深,让人过目难忘。作者的译文很有特色,把原文的深情文采用白话文通俗易懂译出,使人得以更好的欣赏祭文。


2.《与东坡先生同饮一瓶酒,千年共一醉》 作者:唐雄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5919

【编者按】本文作者陪同远道客人高蓓共游有“天南名胜”美誉的儋州中和镇东坡书院,感受千年文脉,寻觅东坡先生遗迹。文章分八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东坡书院景区风貌,尤其书院景点内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政客留下的纪念东坡居士被贬在海南期间事迹人情及对其人颂扬缅怀的牌匾楹联和碑文的详细讲解记录,使未去过此书院的人也仿佛置身其中,和作者一起感受着书院的一草一木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写到与远道客人在“在幽茂古木之下饮一瓶酒”时,使人有时光交错,今人与古人“同饮一瓶酒,千年共一醉”惺惺相惜之情跃然纸上。这篇游历散文信息量很大,作者精心打磨,文字详实再现东坡书院全貌,可做此书院推介文章。

 

二、哭之笑之编按精选:微信图片_20190520100821_副本.jpg《那一年,我们一起吃的红烧肉》 作者:别小默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6141


【编者按】中国人爱说百善孝当先,只是孝顺孝顺,孝不难,顺不易。祖孙三人,两对父子,各有倔强各有不服,却又奇妙地隐藏棱角向上包容,从中窥见中国家庭的法则——貌似不讲理却顺理成章。父子情不好写,点点滴滴一菜一蔬,细节最动人,所以朱自清的笔下,笨拙攀爬月台的父亲形象成为经典。小默笔下爷爷的感恩,父亲的伪装,以及他这个心怀不满却不得不从的第三代,看似随意的描述,最家常的情节,通篇没写一个“孝”字,却演绎了最动人的孝子情。前文轻松诙谐的叙述,全是为文末做的铺垫,一句话就将人击穿。平凡的烟火里有最温暖的情义,倾情推荐。

 

三、别问编按精选:

微信图片_20180426143741_副本_副本.jpg《谁是谁的衣服》   作者:佩君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4317

【编者按】在现代情感的水泥森林里,男女都是狩猎者和猎物。大家都深谙都市爱情规则,进退有度,小心提防,谁也不是单纯的小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背景下,爱情像场游戏,只有高手才能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爱情像场交易,投资双方都希望自己利益最大化;爱情成了一场权宜之计,可以反目成仇也可化敌为友。觥筹交错里互相揣摩,声色犬马中算计精刮,试探挑逗里欲拒还迎,不露声色中看穿底牌。男人和女人都视对方为衣物,随时辞旧迎新,任性弃之如履。而天长地久相濡以沫,在现实的生存压力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像那件不合时宜的白色旗袍。文章叙事对话既符合语境,又有含蓄隐喻,在爱的幌子下充斥着功利庸俗的人性,令人玩味。

 

四、志琦编按精选:

志琦_副本.jpg《行走在春天的苏州老街》作者,赵富山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6041

【编者按】一年中最为美丽的春天里,行走在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堪称古城缩影的平江路历史街区。脚步丈量石子或青砖砌成的街巷,双眼欣赏惊艳的景致,舌尖享受苏州美食,双耳聆听吴侬软语,想想都是惬意的。蕴含着老苏州韵调的平江路,流淌着八百年的光阴,提炼了苏州的精神气韵,凝聚着老苏州的魂魄,每一条街或都有一段美丽传说;每一个巷名或都有一个悠长故事;每一座庭院或都曾文人名士荟萃……独行在平江路,滋润着苏州文化中最绵长久远的记忆,感受着古城的脉搏律动,听着它的呼吸,感知它的气息,怎能不震憾?如何不心跳?行云流水的文字,犹如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苏州古城一般,令人甚是迷醉。

 

五、穆凌风编按精选

1.《江湖夜雨十年灯 》作者:凉月满天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6144

穆凌风_副本.jpg【编者按】灯,取火照明,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从青铜到瓷器,油灯到电灯,灯具的进化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一个侧面映照。作者回忆幼时关于油灯的生活点滴,如在眼前,闲时女人们围炉夜话给孩子讲故事,忙时老人点灯熬油纺线如梭,很多时候回忆散文并非是纯粹为了回忆某些人某些事,而是为了怀念这些事物陪伴自己度过的那段美好岁月,这段岁月里,灯,是极佳的见证者,它每夜都在,正如同灯光见证了大户深宅里的争风吃醋,也见证了元稹白居易难能可贵的友情。我想,一盏小小的油灯也必是见证了作者许多过往,她才会如此念念不忘。

 

2.《携风裹雨广州行 》作者:志琦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6276

【编者按】早在二月底就知道银河高层将有一次广州行,彼时还不知所为何事,但因本人近来备考,不得同行,然板板出行之际已告知路上遭遇,不难想象,毕竟我自己坐在房间里,窗外便是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惟其如此,这一行人的顶风冒雨才叫人感慨热情之高涨。板板的随笔沿时间线一路下来,将数人“悲催”遭际详尽道出,言语间又不乏乐观豁达的态度,狂风暴雨并不能阻拦众人相聚的心愿,待相聚之后,座谈、K歌、游园,丝毫没有因为雨天而影响大家的兴致,反而愈添游兴,叫人乐不思蜀。暴雨中来,暴雨中去,欢聚的时刻总显仓促。

 

六、路人丁编按精选

1.《小诊随感(3)》 作者:如荷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6028

路人丁_副本.jpg【编者按】国人的焦虑,多在于对未来的不可期,重点在于养老和医疗。本文就其医疗中的一点展开探讨,提出一个现实问题:老人住院,需要照顾;儿女数量少,工作忙,难以满足需求。这是一个几乎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作者由身边事例到普遍现象,进而细分详析,剥茧抽丝,最后指出解决方向:社会化管理。然而,就现状而言,庞大的需求量与少得可怜的资源之间,目前还是难以找到平衡点,何况,还有高昂的费用呢?看来,解决此类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啊。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

 

2. 《我曾经是一名解放军战士》 作者: 燕峰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6032

【编者按】悠悠五十载,难忘记青春别样风采;洋洋万余言,道不尽军营锦绣年华。一位老兵,用满腔热情,回忆了半个世纪前从军几年的火热生活。特殊年代,特殊背景,特殊经历,特殊感受,会感染每位读者。打猪草,记叙得生动具体,让我们看到了战士的执着,感受到苦中之乐。两次送战友,描写得情真意切,让我们看到兄弟情深,感受到苍凉无奈。申请入党,让我们看到年轻战士的煎熬。与狼奋战,让我们看到军人的血性和不被理解的磨练。文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没有刻意违心地拔高某些性质,而是如实记述事件,表达感悟,展示出“曾经的一名解放军战士”的真实情怀。   

 

七、穿越中的书生编按精选

1.作品:《征服砖头》 作者:冯西海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6050

微信图片_20180428152854_副本_副本.jpg

【编者按】我想先说点其它。比如说西海先生的瓜棚之画,“瓜”中有智,涉笔成趣,走的是一条高朴,质远的路线。画如其人,字,亦如其字。读《征服砖头》一文,字体之表,浑如泥土,土得掉渣,但,字体之内,却又句句精贵,富含金色。泥土有黄金,文字传精神。如何点土成金,西海先生的此一佳作,化外有法,脱胎换骨,有高古气。还得说刘砖头。刘砖头就一黄土养成的人,他的整个人生理想,其实,平凡如泥土,在与方包工头的“情斗”中,不断败白。他只是他个人“沙盘”的主人,他的运命,只能“沙盘作业”。他“婆啊婆啊”的口头禅,是弱势群体还存在的呻吟。他能吃到物质上的,变质的桃子,他吃不到精神上的,爱着的桃子。他有点“阿Q”,但更多的是“Q阿”,命运不由自我。如果说主流社会是工地的话,那么,被命运所折腾,已经固化得像一块砖的刘砖头,他的个人悲剧里,有中国农民共同的影子,挣扎,悲凉而又啼笑皆不得体,多像泥土。好了,当我写这些所谓的感评时,其实,我也在彻砖,将西海先生高远的意境,堵死,这是何等焚琴之举。字中有深情,奇文共赏析,倾情推荐,真好文字矣。

 

2.作品:《在老家的日子》 作者:冯西海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6282


【编者按】接触西海先生的文字,始于一次特别的经历,误打误撞之中,进入了西海先生的文字海洋。我之所以把他称为海洋,是因为,在表面平静的海平面之下,有一颗永不安宁的心,诚如先生的名字。板儿(志琦)与先生有过清谈,言文学之不易。是矣,文学无真性情,则殊无可观。然,字字有真我,又容易擦枪走火,文字之难,难于上青天。遂有了这次的粤海之行。先生戏语,出门归来,都挟风带雨,有龙王作陪呢。其实,长安一片月,与海上生明月,古今月相似,情怀岂不同?有不同。我把长安的月,比为文字的回归,而把海上的明月,又比着了文字的流浪。回归的终点,无疑还是两寺渡,月是故乡明。不论是《送父亲上路》的孝义天地,还是《乡关漫记》中的不离不弃,特别是《征服砖头》中的悲怆,泥土的泥性,以及以智见微的笔法,这,似乎是重建两寺渡文学高地一个好的开始。生我者父母,养我者泥土。读完先生的此篇随笔,有必要老话重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来去,是出入。生活,是文字必须有的底气。文字并非纸上谈兵,有真山真水,方能盘活高远的意境。我猜,那一方文学的净土,正是先生魂牵梦系的两寺渡吧。好了,南海归来,水已龙呤,随笔不随,笔笔有心意。归来是心如少年,还是画笔成趣的“瓜棚生”呢,也许,聪明的你,自有鉴定。因此,真情推荐,读西海先生归来之随笔,老家非陋室,有肝胆雄心呢。


编辑:哭之笑之

美工:王希萍

 透明体.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