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899254 (0-00-00-00).jpg


微信图片_20210131185342.jpg

作者简介

宋桂琴(网名:琴韵),1955年生于辽宁大连,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酷爱文学,喜欢写作,善于积累,捕捉源于生活的点滴细节,深刻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与纠结。作品接地气,语言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地方特色,笔下的人物都是鲜活的平民百姓。既有纯朴浪漫的爱情故事,也有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国企退休后笔耕不辍,已经完成了多部长篇小说和影视剧本的创作。第一部描写城镇化进程的长篇小说《新城》出版于2012年,被大连市委宣传部评为当年“5511”文艺精品力作。这部《河东河西》是2013年完成的。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多次修改、完善,于2020年6月出版。


微信图片_20210131185350.jpg


《河东河西》内容简介: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倡导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实行的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工作者默默奉献,独生子女父母响应国家号召舍小家,顾大家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生育观念的转变,为国家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应该为他们书写一笔。

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那段历史正渐行渐远。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奉献,讴歌普通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的感人故事,是爱好写作者的责任。

我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中的一员,亲身经历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始终,致力于这方面素材的收集整理。于2013年动笔创作。历经七年的沉淀、修改完善,这部40万字的小说《河东河西》于2020年6月出版。

书名有以下含义: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了三十多年后放开;书中主人公从二三十岁写到了五六十岁,历时三十多年;第一代独生子女从出生写到了该谈婚论嫁的30岁左右等等。

中国数以万计的独生子女父母及其子女经历过的这段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这部小说描写的故事真实可信,有助于后人了解鲜为人知的普通百姓的切身经历。他们的苦与痛,他们与未曾见面即骨肉分离的胎儿的追忆……我只是讲述了两代普通人的故事,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

书中以详实的素材、质朴的文字、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历史背景,描写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倡导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开始,至本世纪初跨越三十年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年代里,发生在北方农村一个叫河沿村的地方,以独生子方大群和修顺奇夫妇为代表的普通百姓的婚恋故事。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生离死别……
鲜明的时代特征,富有个性的男女老少,几代人的感情纠葛,贴近生活,真实感人,过目不忘。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与少生优生、利国利民政策的激烈碰撞。普通人的婚恋观,处事行为的再现,还原了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讴歌了书中主人公修顺奇那样一批在基层默默无闻,为了落实国家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而无私奉献的计划生育工作者。

他们的过往是功还是过?是是还是非?待后人去评说吧。

纵观古今中外,赏析前世今生,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写人的。写人的七情六欲,写人的成败功过,写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人的灵魂深处,却可以用文学的触角揭示得淋漓尽致。《河东河西》反映的主题比较敏感,能把敏感的题材以文学的温度写得入情入理,写得人性化且耐人寻味,令读者身居一隅,捧读细品,欲罢不能,是作者的功底。

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政策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小说里没有答案,现实生活里也没有人给出答案。作者只是讲述了发生在那个年代的那些人经历过的故事。一部文学作品,每位读者都能读出自己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的眼睛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二胎政策全面放开这些年,并没有出现专家们预测的婴儿潮的到来。那看似平常的三十年已经永远过去了,不会再出现了。而它的影响还会持续很多年,人们的生育观念需要时间来扭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小说有结束的时候,而生活永远在继续…..


《河东河西》有奖书评开启过程

应本书作者宋桂琴(网名:琴韵)邀约,银河悦读网自2020年12月末至2021年1月29开展了为期一个月《河东河西》有奖书评征文活动,根据作者提出的书评作者数量,共有7名文友报名参加了书评征文投稿。此次活动得到了银河悦读中文网李站长和各位编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文学评论作者的广泛关注和踊跃投稿,书评质量较高。征稿结束后,本书作者特邀评委对所有作品展开审评,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

 

《河东河西》评选结果

 

 51miz-E1154723-0BF14CF2.jpg

盈袖儿子.png

第一名 

片玉万黄金《河东河西》:一部能让年轻人喜欢的书

本文地址链接: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27364

奖励红包200元


第一名.jpg


弦歌 (4).png

第二名 

弦歌悠扬 说说《河东河西》——评宋桂琴的长篇小说《河东河西》

本文地址链接: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27175

奖励红包180元


2.jpg


别问 (2).png

第三名 

别问 在时代的河流中寻找彼岸——评《河东河西》

本文地址链接: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27322

奖励红包160元


3.jpg


青梅 (6).png盈袖 (3).jpg1611397900(1).png小泥儿.jpeg

左起:青梅煮酒     暗香盈袖       闻韶       小泥儿


优秀奖 

青梅煮酒计生时代的二元对立——《河东河西》解析

本文地址链接: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27240

暗香盈袖:以爱奏响的田园之歌——评《河东河西》

本文地址链接: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27307

闻韶:大事小情两相依——书评《河东河西》

本文地址链接: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27086

小泥儿真情是通往河东河西的桥——评《河东河西》

本文地址链接: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26977

各奖励红包140元


5.jpg

6.jpg

7.jpg

8.jpg


二、《河东河西》作者给所有书评作者留评展示:

(一)片玉万黄金:你好。能够收到一位九零后读者的书评,而且句句发自内心,是完全出乎我意料的。你的评论如一股清澈的泉水,灌溉了《河东河西》的字里行间。评审组专家们的推荐意见出奇的一致,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你虽然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阅读并仓促写出了书评,但是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被小说感动的真情话音,却令所有看了书评的评委们交口称赞。

长篇小说,特别是计划生育这类敏感题材的作品不抓读者的眼球,少有人关注。年轻人忙,为事业为生活打拼身心疲惫,压力可想而知。少有闲暇,三两合得来的凑一起举杯畅饮,放松一下。或者是独居一隅,打开微信,联络一下久已疏忽了的朋友。稍微对文学作品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抖音,欣赏一下碎片文学快餐式阅读。厚厚的长篇小说,能够瞥上一眼,粗略翻看几页已经不错了,像你这样能够挤时间静心读完并且用心撰写书评的九零后真是“稀世珍品”,凤毛麟角。

你的书评我看了几遍,眼睛也湿润了。你说小说内容真实,贴近生活,无刻意的修饰。是这样的。我的创作不为追名逐利,不迎合低级趣味。只想写撞击心灵,不写不快的作品。此书内容能够引起你的共鸣也正是源于她的真实,就如你看了修顺奇产子过程中的痛苦,方、修两家长辈盼个大胖孙子一样。你联想到了你出生时,奶奶赶了一夜的路,到了医院第一个动作就是掰开你的腿看看是不是个男娃。现在看真是有些滑稽,有些荒唐。可那时的长辈,特别是农村的老人们,就是根深蒂固地重男轻女。有些不把女娃当后人,认为她们早晚是泼出去的水。只有男娃才是接户口本传宗接代的真正的后人。独生子女政策令她们胆战心惊,生了女孩就断了祖宗的香火。因为生了女孩而被迫离婚的夫妻无数。

对于书中所写年代的故事,有些年轻人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他们早已经接受。选择独身或者是婚后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也屡见不鲜。看到多子女的家庭会生出厌恶:都什么年代了,还生这么多孩子?但当初倡导推行时的难处是现在无法想象的。你赞同书中的婚恋观,钦佩修顺奇的倔强和选择,对忠贞不渝从暗恋到真正娶到了心仪的另一半的方大群赞赏有加。认为这样的恋爱给当今那些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狠狠地上了一课。你说书中嚼舌根子的烂菜帮子五婶很有代表性。是的,从古到今,这样的人从没有断过根,哪儿都有。说到小说里的一些“无巧不成书”的章节,写作时大多是顺其自然而迸发出的灵感,少有事先刻意的设计。小说结束,你对书中人物命运的牵肠挂肚,也正契合了许多读者读后对我表达的想法。

历史在发展,生活无止境。看似平常的每一天发生的事情远远高于文学作品的描述。我会在下一部作品中继续我的创作风格,写出讴歌时代真、善、美的蕴涵在平民百姓中的感人故事。

——琴韵

 

(二)弦歌悠扬:老师您好!您的书评立意高,观点明确,见解独到。书中故事情节梳理得脉络清晰,评论入情入理,人物性格分析透彻,时代背景把握准确。您把我的小说和老舍、陈彦的作品相提实在是不敢当。我在文学创作的路上永远是一个刻苦跋涉的小学生。您高水平的书评,看后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93章40余万字的小说,您用一天十几章的速度认真阅读并撰写出这么令人赞叹的书评,我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你我素昧平生,却三观契合,因书成为知己,实属难得。

历经七年的沉淀修改完善的这部长篇小说,如同书中方妈妈对独生子方大群的成长和婚姻一样,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期待。当“瓜熟蒂落”还带着淡淡的墨香的小说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我捧着他深情地吻了吻,犹如吻着我刚刚脱离了母体的儿子。

喜欢写作,关注所处时代的平民百姓,搜集整理感动了自己的素材,闲暇之余便写下来。自十几岁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究竟写了多少本自己也没有数,过几年就清理一批扔掉了。有意识保留下来也就是近二十年才做的。之初从未想过要出版,只是不想辜负个人所处的这个时代,所见所闻所感的故事,写下来是给自己后代一个精神财富。没想到被一位颇有文学造诣的作家发现,临门一脚将我踢进了文学的大门。从第一部小说的出版开始,就让我的写作平添了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我意识到作家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尽管我从未说自己是名作家,我对作家这个称呼一直心存敬畏)写出来的作品是给读者看的,而不仅仅是留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茶余饭后消遣的。首先三观要正,要像弦歌悠扬老师评论里说的牢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里指出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其次是不能随波逐流,为了赶时髦而迎合那些低级趣味人的口味,写些文字垃圾,污染人的灵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

《河东河西》小说中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无一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物的真实再现,许多人并未走远。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因为他们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再现了那段渐行渐远的生活场景。不少读者问我,能不能拍成影视剧啊?我读的时候那些人物和所处场景都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跟真的一样,要是拍成电视连续剧,让更多的人看到就好了!我笑了。谈何容易啊!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我跟我的读者们共同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琴韵


(三)别问: 老师您好。非常认同您的评论,见解独到,立意深刻。从标题开始《在时代的河流中寻找彼岸》,计划生育倡导的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政策实行了三十多年,于2016年彻底放开了二胎政策。政府一直在探索着更适合中国发展的人口政策,及时修正不符合国情发展的政策法规。世事难料,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您的评论让小说有了高度和深度,拓展了它的可读性。书中人物被您点评的个性突出,更加鲜明。

中国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生女孩的女人被人瞧不起,抬不起头,挺不起胸。生男孩的女人“母随子贵”,身价倍增。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一对夫妻一个孩的那些年,打破了传统的生育观念,人们逐步接受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书中女人公修顺奇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不被命运所左右,敢爱敢恨,自作主张,义无反顾,体现了农村女人的倔犟刚强。夹在严格的计生政策和渴望多子多福的育龄群众之间的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处境,在那个年代是尴尬的、无奈的,甚至是被人唾弃,遭受人身攻击的。她在当初并不喜欢的计划生育的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为育龄群众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宣传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工作一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那个年代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典范。她晚年选择回归河沿村,重复着公婆和父母曾经的生活轨迹,戏剧性地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非常认同您引用的一位知名作家的话:不了解计划生育,就无法了解今天的中国。书中河沿村发生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人物身上没有值得渲染的丰功伟绩。但是他们来过了,他们真实地生活过。如同天际划过的流星,有的逝去,有的回归,有的远离,有的成长……这个不大的穷乡僻壤,没有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他在书中存在,在读者的心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琴韵


(四)青梅煮酒: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并撰写的这篇视角独特、评价中肯的书评。您从河东河西的轮回、国策与家计的较量妥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中的背景,特殊历史阶段的人物形象,处事方法。梳理出了故事的感人瞬间。而且对故事发生年代出台的政策法规做了阐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为读者了解这部小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说出版后,一些先睹为快的读者,特别是同龄人,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了他们的读后感。关注方大群修顺奇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晚年生活;探究方佳奇、超生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婚恋故事;牵挂小香这样一根筋爱着一个人的农村妇女的生活轨迹,憧憬着河沿村人丁兴旺的明天……希望接着写他们的晚年生活,继续写他们子女的婚恋故事,寻找小香的命运如何。更有读者希望最后一章写的是两个主人公和他们的初恋两家六口人聚会的热闹场面。是高兴?还是争斗?我回复:你是看眼儿的不怕乱子大呀!结尾处是故意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设计的。怎样写得更圆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留着读者去续写吧。

老师您在书评里说的《河东河西》具有“大时代,小人物”和“大背景,小故事”的特点我完全赞同。现在回忆那个年代出现的许多事情近乎滑稽,不乏荒唐。工作、户口、房子、择校……算个什么事儿呀?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解决。文学作品不能脱离所写的时代背景。脱离了,作品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就拿户口来说吧,小说中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修顺奇为了拿到城市户口而付出的艰辛。儿子尚小,她边工作,边学习。当三年的大专函授结束,拿到那个当年被前男友战必胜作为羞辱背叛她的红本本时,她蔑视地冷笑:你这个恶魔,将来一定会淘汰,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户口问题,当时的确是左右男女婚恋的一道很难跨越的坎儿。电视上曾经看过一个介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妇人,穿着干净利落,灰白的短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像一尊雕像一样在三间瓦房的院子里孤独地坐着。神情端庄,表情淡然。她年轻时和一位下乡知青谈恋爱,他回城后无法把她的农村户口迁至城里,两个人分手了。老妇人从此封闭心门,不再谈婚论嫁,要在自己的房子院子里终老一生。现在看户口不是问题,更不会阻挡有情人终成眷属。老师对小说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其中的不足,在以后的写作中会注意克服。

——琴韵

 

(五)暗香盈袖:老师您好。您的评论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委婉,于细腻处见真情。用心阅读,用心撰写书评。我非常认同您书评中的要把计划生育这样的题材写到让读者看下去,并且是怀着平静的心情品茗阅读地看下去,实属不易的观点。在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浩如烟海,怎样攫取催人奋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典型并用文学的温度来表达,让人思考并受益,是考验作者三观正确与否的试金石。老师的书评让我释怀,感到欣慰。您在劳碌之余静心走进了书里,并品出了饮之甘怡的感觉。主人翁的恋情吸引了您,一生不离不弃的爱情打动了您的心弦。您对书里主要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记得那样清晰,理解得那样透彻,出乎了我的预料。高质量的书评也是鞭策我写出高水平作品的动力。

多年前,一位老同学电话里跟我说,她听媒体介绍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新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便迫不及待地去新华书店买来捧读,一睹为快。谁知只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头疼,恶心。她劝自己看下去,这可是花了原价买的新书啊!可是无论怎么安慰自己,还是没有看完,最后看了一半儿就丢到了垃圾桶。我听了替她惋惜,她直言不讳:我们这些退了休的人生命本来就在倒计时了,干嘛看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垃圾书啊?浪费生命。是啊,她说得对。我写作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写一些自己认为是好作品的文学垃圾,无端地浪费读者的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一位朋友在家里带外孙,拿到小说后看了两天两夜,意犹未尽。一对做了一辈子教师工作的老夫妻对我讲,他们看了小说心里挺难受。后悔年轻的时候悄悄地做掉了的那个孩子。现在,唯一的女儿多年前嫁到了国外,他们不想跟女儿一起生活。守着两处一百多平的大房子,月月开着可观的退休金,满抽屉的现金,屋里冷冷清清空空荡荡。说要是有书里迟晓霞的胆量多生个孩子就好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晚年不至于这么孤独。说完他们笑了,哪能啊!政策不允许呀!

历史是真实的,那些事情一去不复返了。多数读者认可现在放开了的二胎政策,但是专家们预测的人口生育潮,并未如期到来。书中做计划生育的一代人都进入了晚年,他们的功过是非只有后人去评说了。

——琴韵


(六)闻韶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对此书的认可。评语中的三个标题:百姓职责,辉映历史中;人物真实,描摹众生相;乡情浓郁,描绘风俗画。是对这部小说的高度概括,精辟总结。

读着您书评中列举的鲁迅先生说到儿子海婴:“.…..还发牢骚说‘没有弟弟,太寂寞了’是个颇伟大的不平家”。又提到了老舍先生对生育子女和理想家庭的阐述:“……人口自然不能很多:一妻和一儿一女就正合适。”名人尚且如此,何况平民百姓?谁不希望老来儿孙绕膝、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呢?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倡导的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坚定地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父母需要时间慢慢接受。几十年过去了,到本世纪初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认可了。您赞同作者书中对各类人物性格的描写,记住了他们的性格特征,熟悉了他们的行为举止和河沿村的乡风民俗。对地方俚语也颇有见地。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对家里孩子的多少特别是有没有男孩特别在意。农村的体力活没有男人不行,谁家里没有男孩就是门头儿不硬,人丁不旺盛,就会遭人欺负。修顺奇姐妹七个,父亲都没拿她们当后代看,只有临秋末晚生的老八修平安才是他的接班人,心头肉。在老闺女出嫁当天,修妈妈对老头子的数落,倒出了农村妇女的忍辱负重,倒出了装在肚子里的满腹苦水。和老一辈人相比,一个孩子的父母压力小,心思少。放开二胎政策后也没有太多想生育的了。原因多种多样,不在此赘述了。

说到计划生育,不仅仅停留在控制人口数量上,更重要的是提高人口素质。现在投入到教育方面的人财物和当年不能同日而语,国家很重视保障育龄人口的身心健康。经过了几十年的宣传教育,人们已经接受了少生优生的新观念,那些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陈腐观念被年轻一代丢到了脑后。小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成了故事。您读着小说联想到了其他作家描写的农村风俗的作品,有的如出一辙。乡土作家根深蒂固地坚守着养育自己的那片故土,有写不完,讲不完的家乡趣事。《河东河西》中的故事也会跟随读者进入茶余饭后的闲聊中,进入后代的视线里。感谢您的书评,为读者理清了阅读思路,勾起了阅读的兴趣。

——琴韵

 

(七)小泥儿老师:您好。您的评论别具特色,形象生动,直抒己见,受益匪浅。当朋友知道我写了这样一部小说时,提醒我:干嘛写这么敏感的话题?现在虽然放开了二胎政策,可是并没有否认一孩政策呀!朋友提醒的对。写这样的题材不吸引人,把握不好还会出问题。但我有自信,我了解并且熟知这段历史,相信自己会写好。

您说的对,提到计划生育,总会给人一种悲痛和血腥,胁迫和挣扎的感觉,这就是难写的根源。能把这样的主题写好才体现了作者的功底。我不是书写计划生育题材的第一人,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那个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和生育一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做出了巨大牺牲的,人们不应该忘记,应该为他们书写一笔。您用一座桥连起了真情:一端连着方大群,一端连着修顺奇;一端连着民生,一端连着国家;一端连着过去,一端连着现在;一端连着农村。一端连着城市。老师的高度概括,可见您的精炼之笔。

我们都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读着小说就又回到了那个年代。自己经历过的和熟悉的人经历过的事情都会浮现脑海。历历在目。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控制人口数量人人有责。家是最小国,小家永远要服从大家。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多数人自觉落实一个孩子政策的动力,是国情的需要。谁执行了谁光荣,谁违背了谁可耻。书中方大群和修顺奇在是否填写独生子女审批表时的纠结,是那个时期许多育龄夫妇面临的问题。

小说写到本世纪初便戛然而止了,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小说有结束的时候,而生活依然在继续。那些人,那些事,孰对孰错?书中没有答案,答案在读者的心里。

——琴韵


祝贺本次有奖征文活动圆满成功!

感谢所有参加书评活动的文友!


timg (1).gif

 

执笔人:琴韵

美  工:王希萍


160379048413218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