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李亚文,毕业于汉语言文学系,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工作之余,酷爱读书,爱好文学,勤奋文学创作。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散文《追求》《生命之旅》《捧出你的微笑》《月是故乡明》;诗歌《雪》《爸爸的白发》;微小说《足迹》《历史的天空》等公开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现为银河悦读金牌编辑。


碧古轩主人:【抗战】挺直巴蜀的脊梁

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50141

【编者按】这是一段用血泪与抗争书写的历史长卷——当《我们为什么参加二战》的胶片中响起《义勇军进行曲》,当重庆大轰炸的硝烟弥漫山城街巷,当巴蜀儿女举着“死”字旗踏出血肉征途,那些被镜头定格的苦难与坚韧,早已超越地域与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注脚。作者以纪录片式的冷峻笔触还原日军暴行,又以诗性叙事勾勒出中国人“愈炸愈强”的灵魂:从拉石碾修机场的十岁女孩到血染滕县的川军将士,从防空洞里挣扎求生的平民到捐出活命钱的乞丐伤兵,每一个细节都在证明:所谓民族大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千万普通人用脊梁撑起的天地。这是一部该被永远铭记的民族心灵史,更是一堂关于“不屈”的生存启示录。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丰富的史实和细腻的描写,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对重庆大轰炸的悲惨场景的描述,还是对巴蜀儿女英勇抗战的歌颂,都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语言流畅,过渡自然,结构严谨,是一篇优秀的历史题材文章。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致敬巴蜀脊梁:一部镌刻民族风骨的抗战史诗


碧古轩主人的《抗战:挺直巴蜀的脊梁》,不止是一部还原巴蜀抗战史的纪实佳作,更以其对历史的敬畏、对叙事的巧思、对家国的深情,成为历史题材创作的典范。从这篇作品中,我们能清晰触摸到作者值得学习的双重价值——写作层面的专业素养,与精神层面的责任担当,二者交织,让文字既有“历史的重量”,又有“人性的温度”。


一、写作层面:历史叙事的“严谨之骨”与“细腻之肉”


1. 考据较真:以“实”立文,让历史不褪色

历史题材的生命力在于“真实”,作者用极致的考据精神,为文章筑牢了“事实基石”,避免了“概念化叙事”或“戏说历史”的误区。

数据精准,拒绝模糊:写重庆大轰炸,不仅标注“5年半轰炸时长“的宏观背景,更细化到“日机空袭218次、出动9513架次、投弹21593枚”,连“1940年第一波轰炸投弹812枚、炸死534人”这类细分数据都清晰呈现;写川军抗战,“三百万壮士出川、64万英魂埋骨他乡”“20军4000余官兵仅存600余人”的数字,替代了“牺牲惨重”的笼统表述——用具体数据锚定历史,让读者直观感受苦难的深重与抗争的壮烈。

史料多维,相互印证:作者不局限于单一史料来源,而是搭建“多视角证据链”:既有国内史料(《新华日报》社论、刘湘“抗战到底”的遗嘱、王者成“死字旗”作为核心支撑,又引入国际视角(卡普兰纪录片的解说词、英国《泰晤士报》对轰炸的报道、美国记者罗伯特对民工的赞誉);既用“国民政府西迁”“川军整编”的宏观史实搭建框架,也用“朱绍臣亲历大隧道惨案”“池岛重太代父道歉”的微观见证填充细节。这种“多方印证”的写法,让历史不再是“单一叙事”,而是更立体、更可信的“集体记忆”。

细节写实,贴合时代:对历史场景的还原,拒绝“想当然”的虚构:川军“穿草鞋、短裤,握大刀步枪”的装备细节,符合抗战初期地方部队的实际;重庆百姓“红球坝挂灯笼报警”“雾季公演提振士气”的生活细节,再现了轰炸下的生存智慧;10岁女孩“扁担比身子高、面色凝重挑石头”的形象细节,更是精准捕捉到“全民抗战”的时代底色——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让历史“活起来”的关键。


2. 叙事巧思:以“巧”传情,让历史可触摸

面对“抗战”这一宏大且沉重的主题,作者避开“口号式抒情”或“苦难堆砌”的雷区,用细腻的叙事技巧,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可感、可共情”:

小切口见大格局:不贪求“全民族抗战”的宏大覆盖,而是聚焦“巴蜀”这一地域,从“死字旗”“10 岁女孩的扁担”“乞丐捐活命钱”等小切口切入。比如王者成给儿子的“死字旗”,“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 字句,把“小家与大国”的抉择具象化,让读者从普通百姓的决绝中,读懂“民族大义”的真正分量——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比宏观叙事更易击穿情感防线。

冷叙事藏热情感:作者的表达极度克制,不滥用“悲壮”“英勇”等抒情词汇,而是通过“场景还原”让情感自然流淌。写川军122师将士“拉响手榴弹,消失在烟雾中”,仅用短句客观描述,无一句额外评价,却让读者自行脑补出战士们的决绝;写冯玉祥接捐款“热泪滚滚”,不附加心理描写,仅用一个动作细节传递感动——这种“留白式抒情”,避免了情感过载,反而让情绪更有“后劲”,余味更长。

时空交织显深意:文章以1944年卡普兰纪录片开篇,中间穿插1937-1943年的重庆大轰炸、川军出川等历史场景,结尾又关联2015年重庆大轰炸索赔案、20年前池岛重太道歉的当代事件,形成“过去——现在”的时空闭环。这种结构不仅让叙事有层次感,更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如东京地方法院“败诉”与池岛“道歉”的对比),凸显“历史记忆的现实意义”——提醒读者:历史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与当下息息相关的“精神遗产”。


3. 语言质感:以“准”表意,让历史有韵味

作者的语言风格兼具“纪实的严谨”与“文学的质感”,既无历史论文的枯燥,也无文学作品的浮夸:

叙事语言“准”:介绍史实、数据时,用词冷静中性,如“日军执行《101号作战》,预定轰炸重庆3个月”“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用客观表述传递事实,体现历史写作的严肃性;

描写语言“活”:还原场景时,善用具象动词与画面感词汇,如“纤夫赤脚踩在沙砾上,绳索深深地嵌进皮肤下”“洞外烧起几堆火,带口罩的人往尸体上撒石灰”,“嵌”“撒”等动词让场景瞬间“落地”,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点睛语言“深”:结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叩问、“八十年前,你们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父亲,用尚未果腹的血肉之躯,奠基今日的和平”的感慨,简洁有力,不突兀却能升华主题,让读者在了解历史后,自然生出对当下的思考。


二、精神层面:历史书写者的“责任之魂”与“情怀之根”


1. 打捞记忆:为“小众历史”发声,不让英雄被遗忘

巴蜀抗战是中国抗战史的重要篇章,但相较于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等广为人知的事件,川军出川、重庆大轰炸的细节,常被大众认知忽略。作者主动聚焦这一“地域历史”,挖掘“王者成‘死字旗’”“10岁女孩修机场”“乞丐捐活命钱”等小众却震撼的细节,将“巴蜀儿女”从模糊的“抗战群体”,具象化为有姓名、有故事、有抉择的“个体”——他们不是“抽象的先烈”,而是“送子参军的父亲”“挑石修机场的孩童”“饿着肚子缴公粮的农民”。这种“打捞小众历史记忆”的行为,本质是对历史的敬畏:不让英雄的牺牲被时间掩埋,不让民族的精神被遗忘,体现出历史书写者“记录真相、传承记忆”的核心责任。


2. 以史为鉴:让历史照亮当下,不让精神断代

作者的写作不止于“还原历史”,更在于“以史育人”,让历史成为“照亮当下的镜子”:

从重庆大轰炸的“血肉横飞”,引导读者珍惜“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从川军“装备低劣却誓死抗敌”、百姓“吃观音土仍缴公粮”,传递“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无论身份高低、年龄大小,“为民族存续而战”的担当,永远值得传承;从池岛重太“道歉”与东京地方法院“败诉”的对比,引发对“历史正义”的思考:真相或许会迟到,但良知不会缺席,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正义。

这种“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写作意图,让文章超越了“历史纪实”的范畴,成为一部“精神教科书”——它告诉我们:民族的坚韧不是“口号”,而是前辈用血肉证明的“事实”;今日的幸福不是“偶然”,而是先烈用牺牲换来的“成果”。


3. 理性共情:平衡“伤痛”与“希望”,树立健康历史观

面对“抗战”这一涉及民族伤痛的主题,作者展现出成熟的历史观,既不回避苦难,也不放大仇恨:

不回避苦难,正视历史伤疤:详细还原大隧道惨案中“人群拥挤窒息”“尸体堆成小山”的残酷场景,不美化、不淡化,让读者直面民族曾经历的创伤——唯有正视伤疤,才能真正珍惜和平;

不放大仇恨,看见人性良知:在批判日军暴行的同时,也记录池岛重太“跪倒在防空洞遗址前,放声大哭、点燃檀香”的细节,承认“反思历史的良知不分国籍”,避免了“非黑即白”的极端叙事;

聚焦精神传承,而非伤痛沉溺:最终将落脚点放在“巴蜀儿女的坚韧与担当”上——从“愈炸愈勇”的标语,到“雾季公演”的乐观,再到“死字旗”的决绝,传递的是“在苦难中积蓄力量”的希望,而非“沉溺于伤痛”的消极。

这种“理性与共情平衡”的历史观,为读者树立了榜样:铭记历史,是为了传承精神、守护和平,而非延续仇恨——这正是历史书写者应有的“格局”。


碧古轩主人以文字为舟,载着巴蜀抗战的厚重历史缓缓前行——这份“以笔传史”的初心,本就是我们最该学习的起点。

他的创作让我们彻悟:好的历史写作从非“史料的冰冷堆砌”,亦非“情感的肆意泛滥”,而是“以严谨为骨、以细腻为肉、以责任为魂”的生命体——每一个数据都为历史扎根,每一段叙事都为精神供氧。

我们向他学习,不止学“如何写”:是精准到“日机投弹21593枚”的考据态度,是“从10岁女孩扁担见全民抗战”的叙事巧思,是“写川军牺牲却不滥抒情”的克制表达;更要学“为何写”:是对历史真相的满心敬畏,是对“死字旗”这类遗忘记忆的执着打捞,是对“位卑未敢忘忧国”精神的深情传承——前者是写作的“术”,后者是创作的“道”,术道相融,方见真章。

正是这份“专业能力”与“精神担当”的交融,让《抗战:挺直巴蜀的脊梁》成为一部“有血有肉、有温度有力量”的佳作。它更给所有历史写作者、乃至每一个渴望“读懂历史、承接精神”的人,留下了最珍贵的启示:历史从非遥远的故纸堆,它藏在“死字旗”的墨迹里,藏在纤夫嵌着绳索的皮肤中;精神也从非空洞的口号,它活在对“重庆大轰炸”苦难的铭记里,活在对池岛重太道歉所显良知的思考里,活在每一次“以心传心”的历史传承中。


银河悦读编辑部

20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