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我已经提交了退休申请,下马离鞍,虽有些落落,看到年轻一代人就我从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卓有建树,却也释然。正待欣然辞行,学院领导郑重通知我:东南亚有个“国际中小学教育科学研讨会”指名要我参加,并代表中国做主旨发言。

       我只好遵命。

       会议结束后,想起了十几年未见面的闺蜜在昆明,告诉她我在T国,她欣喜若狂,让我一定取道昆明,于是我乘国际班列到春城。闺蜜一家驾车把我接到她在西山脚下的美庐——高峣新村。

       我的闺蜜是一位知识型的学者,那时她在一所大学教书,时而把文化名人的研究当作一生所旨之业。她告诉我,西山有“杨升庵祠”,是明朝才子杨慎生命陨离之处,还有“徐霞客纪念馆”,可以满足我觅寻古今文史名魁资料的渴求。

       然而,第二天电视里一则消息,我们两个却陷入了无限悲痛之中: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一阵悲痛过后,秉香向北遥拜,想起了几十年来和杨绛先生的往事,泪眼祁祝,先生一路走好。

       闺蜜知道我和杨绛先生的亦师亦母之情,让我把先生不吝教诲往事讲给她,于是有了这篇陈情记事。

 

       一 、从《围城》说起

       我1964年秋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班主任是北师大毕业的高材生张锦池教授。他的学识、人品,不仅在哈师大,就是在国内学术界也是人所共知的,尤其在文艺理论、红学研究上造诣颇深,得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杨绛先生的重视和指导,甚至在清华大学人称“中国大儒”钱钟书先生也予以关注。

       然而,当我们的学业进入果熟期,那个十年浩劫开始,张锦池先生被剥夺教学和研究,居然勒令去扫楼道!

       我这里不回忆那个风起云涌的岁月。只想说,人生获业是在社会动荡里没有迷失方向,浪涛汹涌之中历经风雨搏击,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己的人。当那种狂热气氛风头过去之后,班主任没忘他的学生,到了毕业季的1968年(还没有提出“复课闹革命”),他和我们说,你们的知识不要以为只在课堂上,身置社会人和事熏陶,在当前的社会大学校,也是做人的考核。你们离校融入社会的一生,应该是有益于社会的一生。

       张先生建议我们班恢复“文学研究小组”(当时处于秘密壮态),他还不能公开组织讲座指导,全靠我们自己理解,但我们写的读书笔记他则可以认真点评。

       张先生的话,我们班是“有令即行”的。那一年,先生给我们规范课外两本书,一本是《浮生六记》,另一本就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浮生六记》打开了我们对晚清末年社会现实认识的眼界,那个沈复就像站在我们面前,告诫我们,人,切莫浮生如梦!

      《围城》讲的是什么?爱情?人生?开始,同学们和我一样,莫衷一是,张先生没有机会给我们解读,他偷偷地把《钱钟书先生的简历》油印给我们,一下子似乎茅舍顿开,同学们理解了《围城》识尽人生的含义。

       钱钟书先生,学术界评论是当代的“博学鸿儒”,是“文化昆仑”(1910 ——1998),原籍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默存),号槐聚,别名钟书,或中书君。是一位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默存,语出《列子·周幽王》----王墨存耳,释义:身不动,而神游。)

       1929年,钱先生19岁,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期间即开始学术研究,涉及多个领域。1935年和杨绛结婚,结伴去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回国。初在西南联大教书,后到上海、湖南等地辗转于大学教学和研究,并出版学术专著、小说多部。《围城》,1947年首版问世。

       小说背景取材1920到1940年间。当时中国社会动乱,军阀割据,民不聊生。但这20年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发生“九·一八”事变,“七·七”全民抗战,在这个年代知识分子怎样认识自己?怎样认识社会?人生所必须经历的事业、爱情,如何在社会上经受考验?和人怎样生活在社会之中?是小说的中心内容。

      小说名字《围城》,实则是一个哲学命题,她的寓意深邃,是个千古不破哲理。钱先生笔下几个人物的悲欢离合,所经所处,人生起落,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的人、事,是做人的警钟,人生的训诫。它告诉读者,不仅是在乱世,就在人类的今天,也是真实的往事和现实。

       方鸿渐,现在的话说是男一号,给人印象是幽默、看似正直,实则有些油嘴花舌。他在事业上华而不实,不学无术;工作上,人皆嗤之以鼻;人际关系,左右不通,上下不容;个人婚姻,图其名,无其爱,先与鲍小姐卿卿我我,又和苏暧昧不清,唐的真爱他竟不理解,最后和孙柔嘉结婚,结果是整天吵闹,不得安生,最后变成事业、爱情只是凑合、混日子,陷入了事业和婚姻的围城......

     《围城》已经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中国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在世界上被冠以”不朽的惊世名著“。

       ......

     《围城》我读第一遍,似懂非懂,觉得方鸿渐可笑,第二遍,第三遍读后,看到张先生的留给我们的《钱钟书先生的简历》提示,陷入了沉思,彷佛真的看到那一座城,城外的人不住地向城里“挤”,而城里的人们则向往城外的天地。于是,我写了一篇《围城》读后《城里城外看人生》,交给了张锦池先生。

      我等着看张先生的指点笔墨的时候,我们毕业离校,当我坐上爸爸接我回家的汽车,张先生对我的《围城》读后,没见到一字评论。

 

        二 、初识杨绛先生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家乡延寿县被选为县妇联副主任,有一天上班,接到一件传真电报,要我去北京参加《围城》作品研讨会。我赶到北京,出了站台,来接我的竟然是张锦池先生!他是这个研讨会召集人之一,而主办单位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当天晚饭后,张锦池先生来到我的房间,递给我一个印有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字样大信袋,我打开,里边居然是我的那篇《围城》读后感《围城里外看人生》,我翻开第一页,在页首的右上角空白处有红笔写下的八个娟娟小字:个见新鲜,笃识坚确。

       张先生说:这是杨绛先生的批注。我记得,当时一下子站在张先生面前不知所措,激动得泪眼模糊。张先生说,这八个字的批注,十年后才交给本人,你知道吗,这十多年,杨先生经历了什么吗?

       你们的读后感,1968年冬我经过筛选,打印出来,请杨绛先生过目,你的读后感,先生尤为钟爱:个见新鲜,笃识坚确,八个字是十年前的批注。

       然而,这十年,杨绛先生因为发表论文《论名利场》,被认为“欠红线贯穿”而受到批判,扣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大帽子,并追朔早年的文章《论菲尔丁》,冠以“四大白旗之一”。先生备受摧残,曾被勒令扫厕所,剃阴阳头、下放、去干校等精神和身体凌辱。直到1973年才回到北京,蛰居北师大小红楼,1974年才搬到学部7号楼至今。然而,就是这样,你的这篇《读后感》,先生一直带在身边。这次研讨会,先生提出要你参加。

      *(《论名利场》不是独立成篇的学术论文,是先生在《随笔集》引述的英国作家萨克雷小说《名利场》谈感受,而被责难)

       我那篇《围城里外看人生》只是读后感触而发:方鸿渐,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浓缩,当做一个讨厌的男人来写的。我在文章里写道,“……我绝不找这样的男人做丈夫,我也绝不做孙柔嘉那样的女人......城外的人,追求事业成功,要有事业成功的本事,追求婚姻美满,要有志同道合的人携手......城内的人,想往城外的自有天地,婚姻恋爱随心浪漫......这城里城外,这禁锢的围城,预示着千古不变的人生哲理”。

        也就是那天晚上,张先生领着我走进学部7号楼,拜会了杨绛先生。

        当年的班主任告诉我,杨先生已经近70岁的人了,工作很忙,是先生提出要见你 ,打扰时间不要过长。

        那时,钱老先生正在国外,女儿钱瑗和丈夫王德一结婚不久,所以家里只有先生一人。

       我进屋第一印象,看到的是满满的书房和一些名人留墨条幅,再就是先生卧室写字台上有两台外文打字机。

       先生看见我,上下打量一气,笑着说:你这个丫头,十年了,才见到本人。

和杨绛先生第一次见面,没有久留,临走时,先生送我一个纸口袋,里边是几本书,看来先生事先准备好的。

       研讨会上,听到了先生讲话,音调抑扬顿挫,却是娓娓讲述之中阐述着文学哲理,阐释着艺术真谛,唤起你的思考,启发你的领悟神经。

 

       三 、那书,是杨绛先生对我的“远程教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离开了延寿,开始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

      先生送给我的书,阅后觉得是有意精心遴选的。边读边觉得先生是在教育我做人做事,甚至关注我的婚姻、爱情。提醒我,人生,风雨波涛之中坚定自己方向;事业,得之与人;知识,无尽无盈;生活,自信自爱。

        我发现,先生送我每本书上都有一句令我深思的赠言。

        散文集《好好爱自己》,当时还没有公开发表,先生却把内部版送给了我,在书的扉页上写的是:即是心得,又是告诫,八个字。

       这本书主要写先生自己的人生感悟,讲述“自我关怀人生”的智慧,提到“自我感情疗愈”。我一下想到先生那些年经历的亵污、责难、屈委,靠的就是自我坚强,豁达襟胸,疗敷了感情的伤恨,治愈每每人生的不幸。

     《好好爱自己》,即讲自己的处世哲学,又在讲述女人成长经历,更没忘告诫别人,其中包括我。

       真的,在我后来的征程路上,先生书中讲的“强调身体、心情。自治自我管理,减少思虑的困扰,以求身心健康”,我确实受益匪浅。

       中学课本上有一篇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文章里提到的女师大校长杨荫瑜,原来是杨绛先生的姑母。

       杨家在无锡是名望贵族,她的爷爷是清末秀才,父亲杨荫杭留学归来曾做过清政府皇家的英文教师,姑母杨荫瑜是中国第一位女师大校长,她一生婚姻不幸,感情折磨待身,但教育很有建树,为了保护学生,捍卫师大教师人格尊严,不惧日本人的威吓,以理抗争,被日本侵略者残害致死。

     《我的姑母》一文,写下的赠言:逝去的是躯体,留下的是人生。

       再一本书,是张锦池先生捎过来小说《洗澡》。

       我接到小说《洗澡》,是刚出版不久,书页尚有墨香。开始觉得标题有趣,洗澡,何以入笔成书?读完,一下觉的自己无知、可笑。

       这本小说以新中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三反运动)为背景,通过一个单位(文学研究社)各类知识份子的境遇和感情的纠葛,揭示了他们在运动中的困顿和人生的挣扎。洗澡,洗去污垢,自我净裸。洗澡的过程是公开自我批判,是人生中所遇困惑不适的一次又一次解脱和磨练,揭示人的感情和道德成长过程中的蜕变。

       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有人投机取巧;有人坚守正义;有人陷入感情纠葛道德规范之间......读了喻人清醒。

       书页上写了“且读且悟”四个字,彷佛在提醒我。

       ......

       我就在先生的“远程教育”中,开始由我牵头“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的研究。在“中小学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课题几年间,我带领团队考察、调研、走访、观察、树立典型、实验考核等等过程,坚守新的教育理念。不断修改完善科研进程中,一直觉得先生在提醒我,做人,坚定于国育人的正确方向,做事,与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事业改革同步,创造出一套符合国情,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指导方向。

 

       四  、做我的女儿吧

      1998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丛书》,通过教育科研部门层层评审,被国家教委定为中小学校教学改革参考资料,供中小学教师阅读。

       不久,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中小学教育科研丛书》研讨会。与会期间,我住在会议召集人之一、妈妈的入党介绍人杨阿姨家里。第一天晚上,有人给杨阿姨打电话,杨阿姨看着我笑了,让我下楼迎接,我出现在楼梯口,看到手提水果上楼的竟然是张锦池先生,茫然之中,听到了身后杨阿姨的爽朗笑声。

       进屋之后,杨阿姨和张先生为我揭开了我和杨绛先生结识20多年背后的谜盒。

       杨阿姨的女儿和张锦池先生是北师大同学,但不同届,是张先生的师姐,毕业后进了文学研究所,师从杨绛先生。几年之后,杨绛先生一封推荐信,杨阿姨的女儿去了国外研究西方文学。

       杨阿姨虽然是国家教育科研单位领导,和杨绛先生却是学术上的挚友。她在一次探讨《围城》的座谈会上,看到了张锦池先生提供的研讨文章作者有那瑞琴的名字,知道了张锦池是那瑞琴的班主任 ,而那瑞琴是她当年在东北参加土改斗争中那个好朋友“铁算盘”的女儿。杨绛先生则看到了《围城里外看人生》的作者文学潜力。这篇读后感一直带在身边,并且嘱托学术门生张锦池一定要找到那瑞琴。

       苍天不负有心人,当我毕业十年后,在北京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的《围城》研讨会上,终于见到了杨绛先生。

       那天,杨阿姨留下张锦池吃饭,晚饭后,张锦池先生请杨阿姨,这位共产党驰名中外文艺理论家,为我们全面客观的谈了杨绛先生的高尚人品和文学艺术造诣。

       杨阿姨说,自己几乎通读了杨绛先生作品。以个人角度讲,杨绛先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是一位女权主义知识女性,经历了旧社会,看到了新中国。所有的作品中都在注重女性解放,倡导女性独立。但她没有大声疾呼,是通过自己的文章,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娓娓道来,唤起醒悟,珍惜女性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的作品不仅写别人,也写自己,写坎坷、写痛苦、写不幸,甚至遭受的凌辱,她仍以豁达、开朗、坚强的自信面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人生最高境界,甚至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伟大心灵的操守。

      杨阿姨说,如果过高的要求,杨绛先生不是那些自己标榜的红色女作家,她的文章充满了儒家思想,饱含中华民族美学,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人性、道德、伦理的中庸之道,而恰是这样的文学作品,正是诠释了共产党人所提倡的人类和平、团结、友爱的理念。

       杨阿姨说,杨绛先生《干校六记》,我是第一个读者。她在这本书里写聚集在干校里的人们的生活、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人和事。反映知识分子在那种动荡的年代里,在被迫离开自己的事业,在所谓改造他们的“干部学校”劳动、生活的感慨,他们虽然历经磨难,却凸显了哀而不伤,志而不衰的豁达人生和平淡面对的高雅气质。

       杨绛先生反映文革时期的作品也没有抱怨、没有责难,反而显示出自己所固有的观念:对人的善良、宽厚、谅解,对神圣生命尊重、尊严的自信,这,恰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伦理精神。

       那天已经是很晚了,不知是有意安排还是巧合,杨阿姨的手机响了起来,她听了一会儿,对张锦池先生说:拿个电筒,到小区门口接车,这么晚,杨先生来了。

       我和张先生一起下楼,把已经70岁的杨绛先生接上楼。

      我近距离地看着坐在一起的两位杨老前辈,两人手搭着手和祥地看着张锦池先生和我,笑着说:张锦池也算功成名就了,可喜的是这十年没走错路,我们可以交棒了。

       杨阿姨说:他们是我们的希望,但愿锦池带好下一代。您也该休息一下了。

       杨绛先生摇头:不,我没权力休息,他们走的人......

       杨阿姨急忙制止:不说,不说,我们的两代后继人在这里,说些愉快的......

       杨绛先生打开手提包,拿出一本书:这是香港今天给我寄来的《我们三》样书,让我校样,睡不着觉,瑗瑗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先生也走了,他们父女狠心丢下我,却留下了他们未完的事业,我不完成他们的夙愿,在那个世界里,他们父女不会瞑目的。

       杨阿姨不让提起的是,两年前女儿瑗瑗离开这个世界;一年后,钱老先生也驾鹤升天。杨绛先生忍着悲痛,以坚强的人生意志写完了《我们三》回忆录,香港答应出版,很快寄来样板。

       杨绛先生说:我挺得住!人的一生经历风霜雨雪,但意志上一定要优雅从容,肩苦披辛,继续前进,值得!

       我自不用说,杨阿姨和张锦池先生只有挚意劝慰,而此时的杨绛先生把目光移到我的脸上:研讨会结束了,瑞琴也要回哈尔滨了。今天晚上,请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瑞琴的班主任作证,成全我这个老太婆一个过重的要求吧。

       提到我,记得当时有些心跳加速,杨阿姨和张锦池先生也是互相觑然,对杨绛先生说:您说吧!

       杨绛先生说:我想请瑞琴做我的女儿!

       屋里,空气像突然凝固一样,静得出奇,倏尔杨阿姨和张锦池先生的掌声响起,我却不知所措,站起来,眼含热泪,深深地鞠躬:先生,瑞琴实在不敢当!我在前辈面前,按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我属于第三代的辈数......

       杨绛先生站起来,摸着我的脸颊:孩子,没有这十年,我是让你来文学研究所的,这人生的唏嘘,我夜不能寐。写了《我们三》,是个昨天,瑗瑗59岁走了,先生88岁丢下了我,你做我的女儿,是我心中的安慰,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杨阿姨看看张锦池:我给那瑞琴做主,张锦池的学生那瑞琴做杨绛先生的女儿顺天意,和人情......

       我就这样又有了个妈妈,杨绛先生。

       我的故事讲完了,发现闺蜜竟然哭得稀里哗啦,搂着我说:这是你的福分!我却觉得时至今日的结果,如杨绛妈妈说的,是个无法挽回的唏嘘!

       我要回哈尔滨了,闺蜜突然和我说:在昆明,有钱锺书和杨绛先生的故居,去看看吧。

       1938年9月,钱钟书夫妇从法国回国,直接到昆明西南联大教英语,钱先生时年38岁,在联大是个最年轻的教授。他们住在联大宿舍,地址在昆明大西门内文化巷11号,和杨振宁同院。

       我们去了,原址已改名崇仁街,现有牌匾标识,杨绛先生回忆录说,仅住七个月的“屋小如舟”,已经不在了。

      但他年往事却永远的存在!

 

       附,杨绛先生几条经典语录: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地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