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乾拥有20多口人的大家庭,兄弟7人,除五弟早年夭折外,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上自年近花甲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人人都参加抗日工作,争为救亡做贡献。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全家人都懂得“唇亡齿寒”、“国破家亡”、“有国才有家”的道理,都一再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誓死不当亡国奴”。李贞乾兄弟人人忠勇,个个好汉,前仆后继,老二老四刚倒下,老三立即冲上去。李贞乾、李坤若、李秉公、李秉亮以及堂侄李宗斌、叔侄李洁等六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可谓“一门忠烈”。

  二弟李坤若(1904——1938):原名李秉毅,字坤若,1904年生,1925年徐州江苏省立师范学校毕业。时值军阀混战,民族灾难深重。他立志于教育救国,任教于丰县师范、丰县中学。后从政于丰县国民政府。1931年曾和兄长李贞乾一起发动丰北农民与国民党县长杨良斗争,抗挖东支河,筹措开挖复新河解除了丰北连年的水灾。1937年任职丰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从事民众教育、宣传抗日救国,授课抗日军政训练班,为我抗日义勇军培训了一大批军政骨干力量。1938年根据中共丰县县委指示在其兄长李贞乾协助下组建了二区抗日民主政权、区中队和人民抗日联队,他担任二区区长、区中队长、人民抗日联队队长。率部驻守中共苏鲁豫特委机关所在地、抗日义勇队后方根据地李新庄。1938年12月21日,日伪纠集五个团的兵力进犯我二区根据地,他率区中队和义勇队二总队宣传队七十余人,抗击数倍与我之敌寇。坚守李新庄、闵陈庄,与敌寇血战两昼夜,毙伤日寇三十多人、汉奸二十多人。成功掩护我特委机关突围。他以身殉国,年仅34岁。李坤若牺牲后,其头颅被日伪割下,悬挂在当日伪据点常店的寨门上,后由其同学孙基武花钱买通看守,夜间偷将其头颅取下送回李新庄,埋葬于此家族墓地。(孙基武因此被日寇抓劳工押往日本花岗,在中国劳工花岗暴动中被日寇折磨致死。)

  四弟李秉公:李贞乾的四弟,生于1908年,毕业于徐州江苏省立师范学校。生前从事数学教育,对当时的算学、测量学、计量学等学科都有相当高的研究水平。1938年12月在闵陈庄战斗中为掩护区中队和家属转移壮烈牺牲,为国捐躯。李秉公牺牲后又遭日寇焚尸。牺牲时年仅30岁。后被我抗日军民埋葬在此家族墓地。墓碑上挽联为:精研算学十年寒窗育桃李,捐驱家国今朝故里存英灵。

  六弟李秉亮(1913——1946):李秉亮,亦名李光路,1913年出生在师砦乡李新庄村,学生时代就读于徐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长兄李贞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家乡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于一九三八年五月组建抗日武装。李秉亮同志受其长兄李贞乾的影响,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参加了由其长兄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李秉亮同志曾任湖西专属书记员、湖西建国小学教员等职务,该同志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任劳任怨,不计名利,从不以李贞乾的弟弟自居。一九四一年,专员公署为了解决党政军一些干部子女就学问题,准备建立一所小学。当时考虑到李秉亮同志曾做过小学教员,于是派他同王亚楼同志共同去做这项工作。这所小学是一所流动学校,学校要跟着部队行动,随时都要防备敌伪的追杀。因此,管理这种学校任务重,责任大,是一件风险很大的工作。但是他考虑到这是培养革命下一代的大事,同时也是解决抗日军政人员后顾之忧的大事,毅然承担起了这项工作,与王亚楼同志一起很快筹备就绪,开学授课。1946年,国共两党谈判破裂。同年八月底,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调集军队突袭解放区,李秉亮同志撤退不及,被铺入狱。在狱中敌人使尽威逼利诱手段,逼其向敌人屈服,但是该同志任敌人软硬兼施,始终不屈不挠,坚定一个信念,不给共产党丢脸。他同狱中难友秘密谋划越狱,不幸被敌人发现,拉出县城,活埋在城外。李秉亮同志面对凶残的敌人,毫不畏惧,高呼着口号从容就义,殒年34岁。

  李宗斌:李贞乾的堂侄,从小参加革命,先后在丰县抗协、县大队任职。1947年在丰县李药铺地道战斗中牺牲,年仅24岁。

  李洁:李贞乾的堂侄,从小就参加人民抗日义勇队的活动,后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随大军南下,后在解放洛阳的战斗中牺牲。

  李贞乾的大女婿鲁抗曾撰文介绍了《一门忠烈》:

  当李贞乾在家乡李新庄创建抗日义勇队时,他的四个弟弟在其影响下,先后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二弟李坤若,曾任丰县二区区长,在一次对日伪反“扫荡”斗争中,他率不足百人的区中队与数倍于我的敌人激战一昼夜,击毙日军25人、伪军30人,后区中队弹尽粮绝,在突围时李坤若中弹牺牲。野蛮的日寇将其头割下,挂在丰县常店寨门楼上,数日后方被好心群众取下安葬。三弟李秉真,在二哥、四弟牺牲后,毅然接任二区区长职务,因原区中队在残酷反“扫荡”中牺牲过半,已不复存在,他任区长后重新组建区中队武装,并率领部队与日伪军进行多次战斗,因勇敢善战被人们称道,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四弟李秉公,是抗日义勇队的基层干部,在一次与日伪军战斗中,率数名队员作战,最后壮烈牺牲。六弟李秉亮,曾任湖西抗日小学教员,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他因带领群众反内战被国民党还乡团逮捕,被残忍地活埋致死。李贞乾兄弟们为抗击日寇,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他们的英雄形象将永远活在湖西人民心中。

  李贞乾领导的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虽然经过多次改编,更换和使用过不同的名字或代号,但是,以李贞乾为首的湖西人民抗日武装始终扎根在湖西人民的心中,无论部队的干部如何更换,部队的名称诸如丰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山东纵队第十三支队、山东挺进支队、苏鲁豫支队四大队、嵩山支队、湖边敌后司令部、湖西军分区独立团等,有了李贞乾的名字,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就成了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就是飘扬在湖西历史长河中的一面鲜艳的旗帜,李贞乾就是这面旗帜的旗手,他的革命鲜血染红了这面抗战的大旗,染红了湖西大地。

  在他率领的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中,走出去的将士,无论是在八路军队伍里还是在新四军队伍里,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都建立了赫赫功勋。有如当年的湖西人民抗日义勇军中的8个大队进入了梁兴初率领的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万岁军”——38军;有如当年的苏鲁豫支队游击三大队成为一二七师三七九团现在的三、四、七连的前身。这支部队生活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素有“铁军”之称的老红军部队里,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华中打到东北,又从松花江打到海南岛,身经百战,从弱到强,从打日寇到打国民党军,从小仗到打大仗,从学打仗到打硬仗,屡立战功。这些队伍的成长和壮大都倾注了李贞乾的大量心血。

  1946年元旦,中共冀鲁豫三地委决定,将李贞乾烈士的遗骨用特大的棺木从单县胡庄起运到单县琴台,安葬在湖西革命烈士陵园。陵园中部,在法桐、古柏的掩映下,矗立着李贞乾烈士墓,墓上方为原湖西地委书记潘复生的题词:“李贞乾烈士永存不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