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湖西抗日中学始称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简称边区二中)。
1943年6月至1944年6月,因湖西地区形势恶劣,边区二中转移至菏泽大张集,与边区三中联合,称冀鲁豫边区二三联中,校长李节如,副校长刘尹斋,教学及管理均以二中为主导。
1944年5月,湖西地区形势好转,边区二中回到湖西鲍楼,恢复原边区二中教学编制。
1944年9月,湖西中学在沛西丰北创建湖西中学第二分校又称苏北中学,校长刘尹斋,教导主任刘庆予。
1945年2月,在单县砀山边界陈集创建湖西中学第三分校,又称砀山中学,校长刘尹斋,教导主任赵勉。为区别与分校的关系1944年8月湖西中学校本部称湖西中学第一分校。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湖西中学曾一度从鱼台迁至金乡,然后北撤,三次渡黄河,在转战中师生战胜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勤工俭学,参加土改、麦收、征粮等工作,这一时期是湖西中学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她因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时期。
1948年6月边区二中北撤至阳谷县城之孟营(城角孟),根据战争形势需要,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把边区二中与住在阳谷二里之司营的边区七中(济宁一中)合并办学,合并后仍称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而后进驻阳谷县城。杨经元为校长,原七中校长邓光耘为副校长,赵勉为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由于杨经元、邓光耘两校长均系非党同志,所以由赵勉负责对学校的全面领导。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以后,行署从二中调赵勉去新创建的沛县中学任校长,孙健良为教导主任,孟逸东为总务主任。
1949年春,湖西专区创办金乡中学,冀鲁豫行署决定调第二中学校长杨经元出任校长,从沛中调赵勉任副校长,调二中的李永昶、薛正琛、杨赞元到金乡中学人任教员,一部分管理员、炊事员、通信员等也被调入金乡中学,原来第二中学大部分学员都已开赴金乡。
1949年8月1日平原省建立后,称平原省立金乡中学(简称金中)。
1949年8月20日,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改称平原省立阳谷中学,邓光耘任校长。领导骨干仍是原第二中学的基本队伍。
1950年,郓城中学创立,又从阳谷中学调出一套领导班子,调邓光耘任校长,调教导员廖一庸任教导主任,调总务主任陈宗典任总务主任。
1950年秋七中迁回济宁,称济宁中学。至此原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分为沛县中学、金乡中学、阳谷中学、郓城中学、济宁中学等五个中学,因为主要领导、教师、工作人员和学员都回到了金乡中学,所以金乡一中成立以后,保持着原冀鲁豫边区第二中学的一整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952年12月1日后归属山东省,称山东省立金乡中学。后来金乡县教育规模扩大,改名山东省金乡第一中学。
1965年,该校毕业的学生王杰参军后在江苏邳县牺牲,“文革”时,学校曾改称王杰中学,后又称五七红校,改革开放后恢复今名——山东省金乡第一中学。
现在的山东省金乡第一中学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人杰荟萃,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省级重点高中、省级规范化学校、英雄王杰的母校。
自湖西中学创办至如今的山东省金乡第一中学,走过了73个春秋,不断发展变迁。73年筚路蓝缕、涵英哺华,为北大、清华等全国著名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为国家和社会造就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金乡一中辉煌历史分为四个代表性阶段:
第一阶段为解放前中一级至中八级,共培养一千余名学生,南下时抽调大部分,遍布江西、贵州、四川、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涌现出七十余位厅级以上国家干部,其中部级以上二十余人,其中田纪云副总理即为我校二三联中时期校友。
第二阶段为1953年至1966年,1956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录取几乎遍布所有重点大学,一炮走红,声誉鹊起,第二届更是锦上添花,取得全省高考第二名的好成绩。这种好势头一直延续到文革开始,“五虎上将”即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
第三阶段为恢复高考至八十年代中期,这一阶段连续多年为济宁市高考第一名。率先步入省重点中学行列。
第四阶段为步入省规范化学校时期。2003年我校成功创验省级规范化学校,2010年10月高分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复验。
学校占地166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现有96个教学班,学生5100余人,教职工404人。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和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图书馆典藏25万册,全数字校园网班班通。花木葱茏,景观处处,是一座充溢着浓浓人文气息的省级绿色学校。两年后将启用的一中新校区,更以生态化、数字化、人文化的育人氛围,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加温馨高雅的工作学习空间。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积极营造师生与学校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打造出一支学习型、创新型优秀教师群体。目前,专任教师355人,其中高级教师115人,全国优师、优秀班主任3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省级特级教师4人,省市优师、劳模、师德标兵等52人,省市教学能手、杏坛名师及学科带头人22人,省市优质课获奖者59人。现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十余项。
围绕“塑品牌,创特色,提质量”的办学方针,坚持“文理并重,人才多元,特色鲜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近年学校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优化育人模式,不仅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居于全市各重点高中前列,而且各类学生齐头并进、学科竞赛摘金夺银、特长培养硕果累累,尤其体育竞技水平在鲁西南地区声名远播,学校已走出了一条精细化管理、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
湖西抗日中学的育人方略大体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1.适应战争环境和战时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各种职能部门的组织作用。
学校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把年龄大一点的同学组织起来,经过短期军训,形成事实上的战斗力,以便担负起学校的警卫和掩护任务。为了搞好教学,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管理好学生生活,学校特别注重充分发挥教导处、大队部、学生会和党支部等职能部门的组织作用。在学生的物质生活管理上,当时特别注意是办好伙食。
2.根据培养抗日根据地各方面干部的需要,确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
课程是以学政治为主,政治课以社会发展史、近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抗日战争的战略与策略为基本内容。文化课中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常识,以语文、数学为主要课程。有的党政军班安排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课程;同时,各班级每周都有一堂音乐和美术课。从课程设置上看,是比较完备的。老师们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条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终于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应战时环境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以抗大的模式办校,坚持开展校内外活动,促进学员的身心健康。
学校每转移到一个地方,都要分头到老乡家去拜访,并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调查了解群众对抗战救亡运动有什么反映和认识,提出了什么问题和要求等等,及时向班长汇报。有的同学工作深入,还了解到老乡家的一些家务事,以至谁家的婆婆和儿媳妇不和睦,谁家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吵了架,谁家儿媳受气等等,都知道得很清楚。许多同学还要协同村干部、妇救会去调解老乡的家庭纠纷。这样做,对同学了解社会情况,提高组织工作能力大有好处,对学校密切联系群众也起了重要作用。同学中许多是从宣传队调来的,能唱会跳,有些同学还会演戏。学生中有一些能写会画的人,到宿营地后,经常有些同学提着白灰桶、红土桶出去,在屋墙或院墙上刷上宣传标语,如果遇上学校大扫除,同学们把村里院里以至场地上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常常给村里带来军民团结抗战的热烈气氛。
4.坚持开展军训活动,重视实战演习训练,培养有用人才。
如怎样站岗放哨,如何挖掩体工事,如何利用地形地物隐蔽前进,以及如何侦察敌情等等,都要经过实地训练。不论是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只要地委、专署或有关方面一有“中心任务”,就会调湖中的学员参加。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大部分学生被分到几个区去参加工作;每到夏征、秋征时,都要抽人参加;办冬学、扫盲也曾调人去参加;土改、扩军和土改复查工作,不少同学也都参加过。在反“扫荡”中,学校还和部队配合起来派同学到敌占区侦察敌情,跟随地方部队武装监视敌据点,向伪军喊话,进行战地宣传。1945年8月向日寇开展政治攻势时,全校师生立即开赴陇海前线,开展宣传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