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唯一的教学设备是一架破旧的油印机,由于纸张极缺,这油印机也时常闲着。
学校平时的教学条件是很差的,学生上课,没有黑板,就用门板来代替;没有课桌、板凳,学生们就坐在背包上,双腿盘坐当课桌;没有练习本,学生自己找纸自己缝订起来;没有墨水,就在市场上买染布的颜料自己配制。
最为稀罕的学习用品时破钢笔尖和铅笔头,但这些东西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生中很少有自来水笔,多是买只蘸水笔尖,插在高粱杆上,用线缠着使用。
一次,“湖中”师生转移到单县的王岗村,东边的敌人来根据地骚扰,专署的警卫连便迎上去与敌人接上火。同时,为了学生的安全,专署决定让学生们转移。
“报告,小裴不知跑哪儿去了。”
这时,班长背着小裴的背包过来报告:“也没请假就不见了。”
队长立即派人去找,仍不见小裴的影子。
专署的通讯员催促大家赶快转移,队部只好留下几个同学继续找。
半夜多了,留下寻找小裴的同学都归队了,独不见小裴,老师和同学们焦急万分。
直到天亮,小裴竟从专署驻地赶了回来,他低着头走进大队部。
队长火了:“你往哪里去了?”
小裴不吭声。
指导员和气地问:“莫不是干的事不能告诉人?”
“我……我跟着警卫连哩,他们去打顽固,我也跟着呢!”
小裴回到班上,一面写检讨,一边从兜里掏出七八个子弹壳,对一位同学说“小董,你不是说炮皮(子弹壳)可以做钢笔吗?给你。”
小董一见,高兴地跳起来:“好极了,只要有这玩意儿,我保证给同学们做二十支钢笔。”又诡秘地对小裴道:“原来你自由行动是为了这个嘛!”
小董手很巧,不到两天,就做成了几支很漂亮的“沾水笔”。
“沾水笔”分发给了没有笔的同学,大家都很高兴,纷纷给“沾水笔”起名字,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叫“湖中牌”钢笔。
有了“湖中笔”,用几分钱到集上买点“洋蓝”、“洋绿”,用水一调,就成了墨水。再找来一些私塾课本和古书拆开背页,在上面就可以记笔记了。
“湖中笔”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成了湖西军民和学生的学习伴侣。
李贞乾的二女儿李俭在湖西中学学习。后来,李俭在一次转移时,把一支自来水笔放到书包里,路上掉了,李俭很伤心。
李贞乾为了安慰李俭在湖西中学安心学习,便把别人送给他的一支钢笔交给警卫连三排长田正康,让他转送给了在湖西中学上学的女儿李俭,并附信嘱咐:
“俭儿:正康与你捎去的钢笔是从湖东捎来的,是一支好笔,要特别爱护与使用,不要再掉了。最好缝个笔套,套上笔,衣上缝个布袋,在身上保管,不要放到书包里。至嘱。父字即”
后来,李贞乾见到李俭时又强调:“这支笔来之不易,要好好保管,不用时放在套里,就不会丢了。这支笔同学们都可以用。”
李贞乾送给李俭的这支钢笔,许多同学都用过。
李俭个子不高,但很勤快,当时湖中没有固定校址,李俭在湖西中学上学时经常随专署转移,每到一个新驻地,李俭都要为老乡挑水,打扫院子。
一次李俭在给老乡挑水时,不小心打烂了老乡一个盆,按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规定,损坏东西是要赔的。因此去给当专员父亲李贞乾要钱来赔给老乡,令人想不到的是,作为湖西抗日根据地最高行政领导的李贞乾,口袋里竞无分文,赔不起老乡一个盆钱。
没办法,只有让李俭往返几十里,去和集給其三叔李秉真要钱,来赔老乡一个盆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