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游击战争环境,让湖西抗日中学经常三天两头移动,要时刻准备打仗;学生的年龄悬殊,有20来岁的,有刚满10岁的,其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有初中生,有初小二三年级的,还有略识几个字的,这就给办学带来了许多困难,要求学校必须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能把学校办好。
游击战争环境要求学校必需把年龄大一点的同学组织起来,经过短期军训,形成事实上的战斗力,以便担负起学校的警卫和掩护任务。但是,年龄较大的同学,有的只有初小二三年级的文化程度,而年龄较小的同学,有的已经上过初中一年级。这样,按年龄编队和按文化程度分级就产生了交叉和矛盾。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学校只能服从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的要求,决定按学生年龄和个头高矮编成区队和班级,然后再按文化程度分级教学。
湖西抗日中学成立时,素称“鱼米之乡”的微山湖和南阳湖南岸地区正逢灾荒,抗日根据地的粮食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抗日政府想方法来保证学校们的定量粮食(每月略低于工作干部的定量粮食)。尽管党和政府对学校给予最大限度的照顾,也只能是每月每人供给口粮25斤小米,折合杂粮30斤,勉强吃饱;每天7分钱的菜金,大约能买青菜1斤、油1钱、盐3钱。
由于学校处于流动式的,经常要像部队一样频繁地换地方,学生都随学校活动,所以当时学校实行伙食供给制,衣服实行部分供给,家不在根据地的学生一年供给单衣、棉衣各一套。食量平时是小米,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那就是弄到什么吃什么,包括棉花籽、树叶、野菜等。菜很少,七八个人围着一个小菜盘,无论是白菜、萝卜、茄子、豆角等,加上盐煮熟,油水很少。平时没有肉吃,隔个十天半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像过年似的。学生吃饭的碗筷也是临时借用老乡的,饭后再还给房东。
做饭问题是个麻烦事,有时碰上“情况”,要走上四五十里地住下,刚住下,又可能发现敌情,也得撑着咕咕叫的肚子“开路”。有时甚至会饿上两天。
因为三天两头作行军转移,学生们的上课学习往往安排在敌人扫荡间隙、行军一停下来,就要赶紧上课。屋里、院里、地头、路沟边、、树林里,都是学习的课堂,甚至冰天雪地里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们在战斗、紧张的革命熔炉里开始锻炼成长。
后来,区政府把一定的粮食交给群众基础较好的蔡湖村里的两户老乡,让他们到指定的宿营地送一趟窝窝头。
有时,学校负责安全的同志也会因为师生们一直等待吃饭而犯急。
一天,学生们为了等候吃饭,把《鹰之歌》反复吟诵,直到太阳平西了,送饭的还没到。大家一边学习一边等,等啊等啊,等来的总是一句话:“饭快送到了。”
当送饭的蔡二黑和刘大哥挑着担子赶来时,史副官没好气地跑上前责问:“咋弄的?哎,咋弄的!为啥才来?这不有意让我坐萝卜吗?”
蔡二黑说:“别提了,汉奸队伍又出来了,天没亮就到了俺庄,我们拐弯抹角,直到东南晌午才把窝窝头弄出来……”
别多说了,先吃饭。大家吃完饭,已是下午四点多了。一位同学跑过来对大伙说:“史副官正在写检讨呢。”
大家讨论开了:“这不是老史的责任,也不是送饭大哥的过错。”
“都是鬼子汉奸扰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