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的5A景区不多,吉林更少,我已经拜访过两个,长白山和高句丽王城,今天的计划是长春附近的另外两个,净月潭和伪满皇宫。

  攻略上说一个小时就可以逛完净月潭,结果到了才发现,里面着实不小。说是“潭”,却是很大一片湖,因形似弯月而得名。整个景区更像一个大森林公园,植被覆盖、林木葱郁,还有很多人工培育的花圃、树种。景区车没有开,有按小时出租的自行车,只是价格不便宜。

  时值儿童节,春游的孩子们在景区入口的花园玩,有荡秋千、丢沙包、跷跷板的,有以班级为单位看节目的,还有在草地上铺着垫子野餐的。我饶有兴趣地漫步在喧闹的孩子们中间,感受他们简单而充沛的快乐。无论人类还是动物,童年时期总是开心的,这很奇怪。为什么成长带走了快乐呢?人如果生来是一张白纸,为什么人生这篇文章,总是开篇轻松,越长大越沉重呢?

  最近开长途车打发时间,上午通常是用手机看NBA的篮球转播,下午和晚上则播放下载的电视剧。这两天重看《生活大爆炸》,人物熟悉,情节模糊,笑点包袱完全可以当没看过,傻呵呵地跟着笑。我喜欢这部剧最大的原因,就是“谢耳朵们”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他们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保持着难得的童心。时下流行一句话:“男人至死是少年。”说起来简单,几人能做到呢?有的人拿幼稚当有趣,把粗鲁当真实;有的人说一套做一套,以各种理由、借口做妥协圆融的社畜;更有得过且过、醉生梦死、放浪形骸的,浪费着不多的年华,逃避内心的自己。每个人都不愿如此,却不知该如何找回童心般的单纯。

  除了《生活大爆炸》,最近还在刷《摩登家庭》和《老爸老妈的罗曼史》,一天可以看好几十集,手机往车上一架,不看画面只听声,反正这种轻喜剧也说不上什么复杂的情节。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译制的《成长的烦恼》,那是当时极少的情景喜剧,可惜只有二十几集的样子就结束了。印象最深的一集,是家里最小的儿子装病在家,发现平日上课的时间,电视台会播他平日遍寻不到的动画片,明白原来世界在他不曾参与的角落,照常运转,又或者说,自我并非世界的中心。当时的我感同身受,所以记忆犹新。

  互联网刚兴起的时代,我开始酷爱《老友记》——也译作《六人行》——看过至少六七遍,总是在烦躁时翻出来放放。剧里几个年轻人真诚的友情和开朗的生活观,总能适时的给予自己安慰,一直到他们和我都不再年轻。再后来的《破产姐妹》、《生活大爆炸》也都还好。

  国产情景喜剧最经典的《我爱我家》和《武林外传》,分别火在不同年代,等到《爱情公寓》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大看了。其实还有一部叫《东北一家人》的,虽不算热播,但我很喜欢。高中学习最忙的那段,唯一的娱乐就是趁午饭时间,看它下饭。

  除了情景轻喜剧,其他的剧集类,我也偏喜欢美剧一些。港剧、韩剧、日剧、英剧、泰剧虽然都各自热门过一阵,我却看不太下去,大多开头就弃了。美剧情节更紧凑,逻辑也严谨一些,想象力尤其丰富,还愿意触及边缘题材。我在“网吧时代”看了《越狱》《英雄》《迷失》《兄弟连》,就此入坑。后来在“智能手机”时代刷《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绝望主妇》《纸牌屋》《广告狂人》《行尸走肉》《无耻之徒》等等。

  美剧也不是没有缺点,它们大多缺乏大架构,一季拍完再编下一季,经常耗得编剧们江郎才尽,越到后面越难看。即便经典剧集,能摆脱“烂尾”命运的也不多,《越狱》第三季看到一半我就坚持不下去了,明知道主角用尽机关,也绝对逃不出编剧的“五指山”,意趣顿时就没了。《英雄》在第四季,《纸牌屋》在第四季,《广告狂人》在第三季……《迷失》虽然成功看完,但也只是为了追那个算是结尾的结尾而已。只有《无耻之徒》中弗兰克的死亡,真正是有诚意的结局,所以钟爱它多一些。

  美剧的生产逻辑是,先有一个创意,然后找团队拍几集,试播反应不错就正式播放,一季下来10-12集,播放量决定有没有下一季。这样的模式先天就适合情景喜剧这种,一集一个故事,只要有人设和故事架构就可以,靠每一集的笑点或者细节情节填充。所以像《老友记》、《摩登家庭》这样的,可以拍个十几年,口碑和质量都能维持比较高的水准。最后或因为主创的年纪越来越大,或不符合新时代背景和年轻人的价值观,或制作费居高不下,才完结了事。

  除此外,侦探破案的剧也还好,可以一集讲一个案件,跟日本动画片《柯南》似的,主角就那么几个,剩下都是工具人,不是凶手就是死者,所以连载了二十年也更新得下去。可严谨的长剧情类的,就差点意思了,不是前面挖的坑后面填不上,就是审美疲劳造成剧情老套,更有为了突破而突破,把主要人物的性格弄得前后反差太大,无理由的黑化或者洗白,搞得这些剧能寿终正寝的寥寥无几。

  话说回来,看电视剧和看电影不一样,讲究的也不是严谨,还是打发时间和排遣压力为主,也不用太较真。我出来这半个多月,情节太紧凑的美剧可是不愿看的,每天开车就很废精力了,懒得再用脑。我甚至还下载了不少无脑的国产剧和国内综艺,反正也是打发时间,无所谓有没有营养,有没心没肺的笑声陪着就好了。

  就在脑子跑题,回忆年轻时看的《霹雳游侠》里,那神奇的会说话的跑车时,我骑车到了东北虎园的门口。绕了多半圈的湖,上坡下坡的在树林里穿越,即便单车轻便,却也出了一身细汗,为的就是看看东北虎。结果到门前才发现,还要单购票!想后面到哈尔滨可以去全国最大的东北虎园,这里干脆不进,掉头往回骑。

  在净月潭里转了三个多小时,里面大则大矣,湖光山色也不能说不美,却还是略微失望,看来对“5A”的期待过高。带着这样的心情,来伪满皇宫参观,就调低了预期。可即便如此,看到略显寒酸的建筑之后,仍是有些遗憾。这里说是“皇宫”,可作为流亡东北,且被日军当作傀儡和人质的末代皇帝溥仪的“行宫”,也注定不太气派。

  皇宫并非单独建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盐务官署,几栋两层、三层的“洋楼”,民国时期的样式加一些前苏联的建筑风格。“寝宫”的格局陈列偏西式,浴室、客厅、卧房在那时倒也精致,还有专门的吸烟(大烟)室、理发室、药房,只是绝称不上雍容华丽,倒像富贵之家的别墅更多些。后面的办公楼,有会议室和日军办公的官署,还算森严整齐,比“寝宫”像样些。再有就是一些文物展览和历史简介了,所以这里的“5A”,看重的是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

  想想溥老师也是命运多舛,小小年纪就被推上“皇位”,弄得身体也不好,精神压力也大。好在青春少年时,也曾风光一阵,四书五经读得不差,书法作画也都有一番造诣。后来剪辫子西学,打网球、玩高尔夫、开汽车,一副潇洒青年的做派。怎曾想命运捉弄,在娶妻成家,以为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之际,却突遭变故,国破流亡,如流星般坠落尘埃。几度复辟,一会儿人人喊打,一会儿又被追捧,人生和人身不受控制,在风口浪尖上几经折腾。在被日本人软禁,当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那会儿,他偷偷向国际社会各国写信求助,言辞极尽卑躬,却也没人愿意帮他。战后被苏联俘虏,在远东法庭指证日本战犯,明明自己也是“受害者”,却也只能当个“污点证人”。最终引渡回国,在抚顺接受劳动改造和思想再教育后,被特赦成为“普通”的公民,1967年完结了戏剧性的一生。

  他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说:“我这一世,当过皇帝也当过公民,归宿还好,现在总算走到尽头了……”这样的话,算不上精彩,但旁人说不出,只有他落魄皇帝的身份配得。所以皇帝和王者也不都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刘邦,或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也有“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南唐李后主。倘若命运让他们互换,谁又知道这些末路的皇帝,不能成一代英主呢?

  终究,溥老师的时代过去了,留下了真实的故事和历史,和未必是真心话的文字。《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是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真实的活着。而溥老师则是在真实的世界里,虚假的活着。两者都身不由己,到底谁更可怜、可悲、可叹一些呢?

  傍晚,我坐在长春的街头,看灯光篮球场上的小伙们,激烈碰撞着,挥洒着健康的汗水。旁边的小吃街传来喧闹的音乐声,烧烤摊升起的白烟,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变幻成五彩的烟霞。几个“网红”拿着麦克风,对着立在落地架上的手机,边扭边唱,时不时“谢谢老铁”,旁边围着看热闹的行人……

  我不知道这是谁的时代,甚至不知道这世界是否真实,只狠狠的咬了一口手里的烤猪蹄,真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