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静若幽莲,银河驻站编辑,金牌评论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阜新市作家协会会员,阜新市诗歌学会理事。曾三次参加辽宁文学院的培训学习。作品多次在省、市、县新闻媒体及网络微刊发表。先后几十次被各级作家协会授予散文大赛和诗歌大赛征文奖项。


天路过客散文《玉叶田文》:

https://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3735


        在我的读书生涯里,文学作品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美文佳篇、诗韵百味不仅留下深刻印象,更给予我知识与智慧。此次选择天路过客老师的散文《玉叶田文》浅谈感悟,是因作者文笔脱俗、叙事精妙,更因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以生命诠释的价值,为读者带来强烈的精神鼓舞与深度人生思考,激励着更多平凡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他人传递温暖与感动。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星河中,既有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有平凡处绽放光华的生命礼赞。田文,就是这样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使者,她虽未曾经历枪林弹雨,却以文学初心扎根雪域高原的支边者,在作者笔下愈发超凡脱俗。作者将地域特质、鲜活的人物思想行为、高尚的精神风貌贯穿全文,让读者为田文如高原雪花般消逝的生命叹息时,更赞叹这位有才气的年轻女性支边西藏的坚守与奉献——她在世界屋脊用行动与生命诠释了人间的爱、责任与传承,圣洁的灵魂已然成为人们心中永不消逝的精神丰碑。

         在我看来,天路老师这篇散文内涵深刻、别具一格,核心亮点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情感与理性的深度融合:作者或以幽默语言开篇,或直白坦诚与田文素未相识,却因同为藏区履职、同为高原人民服务的赤诚与热爱引发共鸣。再通过挖掘田文进藏支边的时代背景、社会影响展开理性分析,让田文的个体生命价值升华为时代的精神符号,使故事鲜明厚重,兼具感染力与说服力。

        意象与主题的紧密结合:田文的故事与西藏深度绑定,全文围绕西藏叙事,雪山、雅鲁藏布江、唐古拉风雪、仓央嘉措情诗等意象贯穿始终。它们既与田文“融入西藏”的人生轨迹契合,又让“西藏精神”与“奉献精神”具象化——如用“雅鲁藏布江波涛”比喻对田文的褒扬之声,用“唐古拉风雪卷走芳华却藏不住笑靥”暗喻其精神不朽,让抽象主题变得可感可知。

        个体与时代的交织:故事以田文为核心线索,串联起“40年代赴延安青年”“60-70年代上山下乡者”与“当代西部计划志愿者”三代人。既突出田文的个性与坚守,又将其个人牺牲纳入“家国理想”的叙事中;文中田文的爱人叶农“终老西藏、传承文化”的支边情节,更让奉献者的个体选择延伸为时代精神的延续,丰富了文章厚度。

         一篇好文章的精神内涵与感人之处,会因读者观点不同而有不同解读,但核心始终不变。《玉叶田文》我读了数遍,诸多情节令人动容,细细思索,最深刻的印象是两个“反差”与两个“延续”:

         时代选择的反差:田文的故事发生在七八十年代,彼时高考恢复不久,人才奇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众多——同龄人或极力回笼城市,或迫切出国留学,而田文却放弃优渥的环境“逆行支边”。她的选择打破了对特定时代价值观的单一认知,更凸显出时代理想主义的稀缺与珍贵。

        生命形态的反差:西藏有“人在高原走,命在天上游”的说法,道出其地理环境的严酷。田文坚持在藏工作本就是一种奉献,而她舍己救人的牺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战火硝烟,只有服务藏族人民的文学初心与踏实日常。这种平凡中的悲壮,比特定环境下的轰轰烈烈更贴近真实,也更易让读者读懂平凡中的伟大,明白普通人亦能承载伟大精神。

         精神领域的延续:文章未停留在田文牺牲的悲怆,而是通过叶农“终老西藏”“传承文化”的细节,展现他对爱情的忠贞与对田文精神的延续;成千上万“服务西藏”的志愿者,更让“田文精神”成为新一代支边者的信仰,使奉献从个体行为变为群体传承,传递出强烈的社会力量。

        生命中的延续:文章结尾余韵悠长,将田文牺牲的悲情化作卓嘎的清唱,借仓央嘉措情诗中藏语“娇娘”“玛杰阿玛”的空灵意境,让被救老人的孙女卓嘎成为未育子女的田文的“生命延续”,将悲伤悄然转化为温暖与希望。

       《玉叶田文》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以我浅薄的学识难以全面剖析,但文中英烈人物的精神与作品的深刻内涵,始终让我心怀敬佩,其文学语言艺术与写作技巧更值得学习:

        详略得当:章摒弃千篇一律的顺叙,以交错叙事展现详略智慧——用“细节”替代“说教”,如田文牺牲后姥姥的呼唤、叶农在农场与排练场的身影、卓嘎的挽唱,默默传递情感与价值,而非刻意渲染悲戚;用“浓缩经典”替代长篇叙事,如“服务西藏、扎根西藏、建设西藏”12字纪念章,简洁概括“西藏精神”,尽显“以小见大”的精妙。

         个体故事锚定宏大主题:作者以田文个人经历为切入点,通过铺陈叙事将其思想与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相连。不空谈大道理,而是将田文的行动扩展到群体与时代,以小切口承载大主题,既突出精神层次,又增强文学感染力,引发读者深度共鸣,是散文“以人衬理”的典范。

         文化符号的恰当融入:文章围绕西藏展开的叙事中,唐古拉风雪、雅鲁藏布江波涛、东山顶的月亮、仓央嘉措情诗等地域符号,为文章增添唯美画面感,避免叙事直白;结尾引入古希腊断臂维纳斯、中国后羿射日与女娲补天等中外经典意象,搭配“极致的幸福与遗憾,在西藏,无常就是有常”的深度思考,再以仓央嘉措情诗及藏语注解深化主题,让文化元素自然融入,不显堆砌。

        总之,品读天路老师的《玉叶田文》,无论是主人公震撼人心的精神境界,还是作品精妙绝伦的文字艺术,都让读者受益匪浅。文学的天空本就因这样的作品而清澈明亮,它不仅记录着平凡人的伟大,更以精神为炬,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就像田文留在西藏的足迹,就像无数支边者接续的脚步,在时代长河中,这样的文字与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银河悦读版务部

20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