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为纪念妻子、革命烈士杨开慧所作。学生时代,我常诵读此诗,深为其中蕴含的伟大爱情与革命精神所感动。在国庆76周年来临之际,我再次阅读杨开慧烈士的事迹,字里行间令人肃然起敬,更不禁热泪盈眶——没有她和无数先烈的牺牲,何来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


  一、志趣相投,追求真理

  杨开慧,1901年生于长沙县板仓,号霞,字云锦,出身书香门第。不满三岁时,父亲杨昌济为寻求救国之道远渡重洋留学,她在母亲向振熙的照料下成长。杨昌济思想开明,虽为女儿,仍为她取名、字、号。七岁时,杨开慧破例入读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自幼便显露出过人才华。

  1913年,杨昌济归国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举家迁居长沙。杨开慧随母陪伴父亲,在此初次见到毛泽东——杨昌济最欣赏的学生。按师生之礼,毛泽东常至杨家请教,因而结识年仅十三岁的杨开慧。杨昌济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吸引毛泽东、蔡和森等有志青年常来探讨救国之道。

  在杨家,毛泽东从书中受十月革命启发,曾写道:“吾尝虑中国之将亡,今乃知不然……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此言令杨昌济惊叹,亦深深触动杨开慧。她抄录这段话反复思索,直至深夜难眠。

  1918年,杨昌济赴北京大学任教,举家北迁。同年九月,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抵京,二人接触日多,渐生情愫。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首批团员,并与毛泽东在长沙结成革命伴侣。


  二、志同道合,并肩前行

  志同道合是难得的缘分与力量。毛泽东与杨开慧珍惜这份情谊,彼此支持,共同前行。

  婚后二人聚少离多,为革命奔波四方。杨开慧性格刚毅,情感却细腻深沉,注定承受离别之苦,而毛泽东内心亦满怀不舍。

  1922年初,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女党员之一。中共“一大”后,毛泽东任湘区党委书记,杨开慧负责机要与联络工作,居于清水塘22号区委驻地。她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秘密据点,传递文件、协助整理文稿,并照料毛泽东起居,使其专注革命事业。

  同年,毛泽东创办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主持馆务。她诞下长子毛岸英,边抚育孩子边协助工作。1923年4月,毛泽东赴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次子毛岸青于同年十一月出生后,杨开慧携子至沪,与向警予共同组织女工夜校,学习用上海话授课。她随毛泽东返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协助创办夜校并任教,照料三子之余,仍负责联络、资料整理等工作,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秘密返湘探望妻儿,在杨开慧陪伴下潜入长沙,居于岳父旧宅。他日夜筹备秋收起义,临行嘱杨开慧照顾孩子、参与农运。杨开慧坚定支持丈夫,心中虽忧,仍为他备好草鞋,嘱其扮作郎中,并让堂弟杨开明护送一程。此次分别,竟成永诀。

  此后,杨开慧带子女回板仓坚持地下斗争。在白色恐怖中,她与组织失联,仍参与领导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坚持三年之久。其间,她只能从国民党报章得知“朱毛”屡剿不成的消息,既感鼓舞,又生牵挂。敌人四处搜捕,她无畏奔走于板仓周边,顽强开展工作。


  三、坚贞不屈,信仰永恒

  信仰将“情”与“义”融为一体,迸发力量。正因有杨开慧这般英烈以生命践行信仰,中国共产党方能带领人民不断前行。

  杨开慧被捕后,敌人逼问毛泽东去向,要求她公开脱离关系。她毅然回答:“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面对生死,她为信仰选择牺牲。千万如她般的烈士,铸就了党的辉煌历程。

  毛泽东离去后,杨开慧带三子回板仓坚持斗争。1929年3月7日,她在报上得悉朱德妻子伍若兰遇害后悬首示众,深知敌人凶残,自己亦难幸免。

  1930年8月,红军撤围长沙,何键卷土重来,悬赏千元捉拿“毛泽东妻子杨氏”。10月24日晚,化装成商贩的余连珊带范瑾熙等六十余人冲入杨宅,逮捕杨开慧与八岁的毛岸英——这一天正是毛岸英的生日。

  狱中,杨开慧坚贞不屈,面对审讯直言:“我没有犯法,是何键犯了法。”叛徒任卓宣献策逼她自首,审讯官以自由为饵要求她脱离毛泽东。杨开慧凛然答道:“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就义于长沙十字岭。赴刑途中,她面不改色,从容步向坟堆。刽子手连开两枪,她仍未气绝,身下血迹浸透枯草,双手深抠入土。冷血的敌人最终以驳壳枪夺去她的生命。

  就义后,亲友将遗体运回板仓,安葬于棉花坡。毛泽东在江西得知噩耗,悲恸致信杨家:“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二人相聚仅七载,却一生牵念。毛主席屡在诗词中追忆她,直至杨开慧逝世五十二年后,修葺故居时才发现她藏于墙缝的书信,可惜他已不在人世。杨开慧对毛主席的深情,亦是对人民的大爱,永为世人铭记。


  四、精神不朽,光照千秋

  哲学家萨特曾说:“世上亘古不变的,一是头顶的日月星辰,一是心底的高贵信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正是无数党员追求信仰的缩影。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彰显了共产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

  她的爱不仅属于毛泽东,更属于革命与国家。她是忠诚的“骄杨”,以生命谱就革命壮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蝶恋花·答李淑一》赞颂她的勇敢与忠诚。

  杨开慧的故事感人至深,其忠诚与勇气永为楷模。她以生命诠释了爱情、家庭与国家的真谛。作为“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义教子的好母亲、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诚革命的好党员”,她的形象已升华为民族精神。

  杨开慧生于板仓,此镇后更名为开慧镇。杨开慧烈士纪念园位于长沙开慧镇,建于1966年,由故居、陵园、纪念馆等组成,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我生长于红旗之下,杨开慧精神深植于心。工作三十五年间,奋发图强,屡获省市级荣誉,曾应邀参加国庆59周年与60周年观礼,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获“中华脊梁共和国杰出人物”称号。退休后,于银河悦读网发文《爱好升信念,精神支柱强》,表达“银龄心向党、余热再发光”之志。

  今日,值此国庆76周年,我们共同缅怀杨开慧,向她致敬。她不仅是毛主席夫人,更是人民爱戴的伟大女性。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与勇气永不褪色。让我们传承其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