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荷乡宝应的粼粼水面上,万朵荷花如凌波仙子轻盈起舞。位于鲁垛镇的国凤乱针绣研究所里,一朵清姿摇曳的荷花也在6.5米的超长绣绷上灿然绽放。
“荷花,是我们的特色题材,我们要让它香飘更远。”今年5月从北京捧回“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研究所技术总监莫元花,一边飞针走线,一边对数十位绣娘款款细语。(乱针绣《荷花》)
传承父辈的火种
宝应自古鱼米丰饶,宋代以前,缫丝、制锦、刺绣业就十分发达。但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刺绣技艺因市场萎缩而几近凋零。
1986年,从沈阳军区某部“钢铁英雄班”退伍后干过多种营生、已年届38岁的鲁垛镇村民莫学春,偶然听到一位在常州乱针绣研究所工作的亲戚介绍,乱针绣是一门不错的手艺。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由著名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与其学生杨守玉共同开创。吕凤子在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中,将西洋绘画原理融入传统刺绣,提出“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的全新理念。杨守玉在此基础上,结合西画的光影、透视和色彩理论,首创长短交叉、分层加色的针法,形成乱针绣,又名正则绣。改革开放之初,乱针绣与梳篦、留青竹刻并列为“常州三宝”。但彼时,这门技艺处于后继乏人的窘境,急盼有人传承。
莫学春立刻将头摇得像拨郎鼓:“开玩笑,我一个拿过枪的大男人去拿绣花针?!”亲戚真诚相劝:“你别瞧不起绣花针,这是艺术传承。再说,办个刺绣厂同样可以致富。”
莫学春被说动了。他借了一万块钱,并走访了一些民间刺绣好手,向她们介绍江南乱针绣的情况,告诉她们做刺绣在家就能赚钱,但没人愿意。直到他表示,培训期间费用全包,才招募了8位绣工。
在常州,莫学春带领家乡绣工,跟随乱针绣大师陈竹青潜心学艺三年,掌握了要领精髓。1989年,他回到鲁垛,在一间泥坯茅草房内,办起了全镇首家乱针绣作坊。他将乱针绣技法与宝应水乡刺绣相融合,使绣品工艺呈现出“乱而不杂、密而不堆”的新面貌。作坊从绣些日本和服腰带等小产品起步,很快在外贸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并吸引周边妇女30余人加入刺绣队伍。(莫元花跟随父亲学艺)

老莫生有一儿一女。他给女儿取名莫元花,意思是“最早绽放的花儿”,并在女儿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就教其拿起绣花针,期望其早早传承自己的衣钵。但仅仅一个月,女儿就因手中银针不听使唤经常被扎,而打了退堂鼓。当年秋天,元花赴连云港外事学校继续学业。儿子莫元国心疼父亲,放弃上海锦江饭店国家二级厨师的优厚待遇,接手小作坊,并将其升级为正规企业——国凤刺绣厂。
2001年,19岁的莫元花面临着就业去向的选择。她想顺着所学专业,找个外企上班。但老莫每次与她通电话时,都劝她回家学刺绣:“在外企工作,环境是舒服,工资也不错,可没有一技傍身。学好乱针绣,就端牢了一辈子的饭碗。”父亲的苦口婆心,终于让莫元花转变了主意,决定好好学艺,将乱针绣事业发扬光大。
学就学出个样儿
老莫想让女儿跟从自己当年的恩师陈竹青学习,但陈竹青表示,自己不会随便收徒,要看学生的天资和恒心。元花骨子里的要强被激发了出来:“我一定要学出个样儿!”
从此,她天天泡在工厂,跟着父亲和绣娘们学。可他们都很忙,没有多少时间手把手地教,她便在旁边认真看、用心记,然后再去苦练,每天达十几个小时。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些白天的疑惑,夜里做梦就解开了。醒来后,赶紧拿针实践。两年后,元花终于练就了将丝线劈至128丝(约为头发丝1/16)的技术,得到陈竹青的首肯,将她收为关门弟子。
此时的元花深知,自己在企业承担着技术传承与提升的重任,而细观企业产品,审美水准不高,采用传统交叉乱针、三角乱针针法绣制的人物肖像,效果也不如人意。于是,她白天研习技术,夜晚自学绘画,看各种优秀艺术作品。在陈竹青的启发和指导下,她创新推出“16系环节操作法”,解决了传统技法在人物表情、毛发质感上的表现难题,使绣制的肖像更加细腻鲜活,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获得苏州刺绣研究所专家的充分肯定。(乱针绣《万里长城》)

同时,她还反复实践,将花卉、风景、人物、动物等多种题材融会贯通,用不同的绣法技艺,灵活处理画面,使作品的美学水准大为提高。
2006年,技艺精进的莫元花担任了企业技术总监。当年,她带领团队绣制的《九寨秋色》《神蛙海》就获得杭州西湖世界休闲博览会工艺美术精品金奖。2008年,团队应北京奥组委要求,特制两件长8米、宽4米的巨幅刺绣《万里长城》《北京天坛》,亮相北京奥运会。
同走致富路
国凤刺绣厂的名声响了,订单源源不断,聘用的绣娘也增加到数百人。为了让生产更加高效,莫元花尝试协作化之路,将数十种针法拆解为可量化操作的模块,采用“主创+分工”模式,由资深绣娘负责核心画面,普通绣娘完成基础铺色,效率提升超二十倍。
然而,人力依然不够用,莫元花开始面向全县家庭妇女免费举办乱针绣技能培训。她走进社区、村庄,对平时只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姐妹们说:“你们学好了技术,不仅能给家庭创收,还能提升在家庭的地位,以后走到哪都能养活自己。女性要自立自主,经济独立是很重要的一步。”姐妹们被打动了,纷纷报名学习。由于企业空间有限,无法容纳想学习的女工,只得加盖厂房,产业园区初步形成。
至2024年,莫元花共举办刺绣培训23期,受训人数近3000名。这些女性学成后,有的留下来成为国凤刺绣厂员工,有的进入鲁垛其它刺绣作坊,还有的在家从事刺绣加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川妹子陈晓华,通过莫元花的传帮带,成了一名心灵手巧的鲁垛绣娘,不仅家里翻盖了大楼房,还创办了“添彩绣苑工作坊”,年销售逾百万元。农妇王秀兰,家庭因丈夫残疾而致贫,她经培训成为国凤厂的三级绣工,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在镇上购置了商品房,她的脸上每天都漾着红扑扑的笑容。
“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国凤,莫元花每年都根据利润情况,逐步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同时,积极为女工谋福利,不仅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合同》,还组织全体女工参加了县互济会。(莫元花带领家乡女性同走致富路)

除了女性,莫元花的心里还装着残疾人。从2015年开始,她联合县残联,面向残疾人开设乱针绣培训班,帮助12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找到了人生价值。镇上有一位姓杨的聋哑女子,找工作四处碰壁,莫元花把她招进厂,手把手地教。现在,她在厂里已干了十多年,还带出了不少徒弟。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竞秀春满园。胸怀宽广的莫元花热忱帮助宝应乱针绣同行创办了数十家作坊和企业,抱团扩大影响,携手走向市场。2011年12月,扬州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在鲁垛开园。十多年来,这里逐渐形成了从研制、设计、制作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从业者3000多人,年产值达3亿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宝应县成功申报“中国乱针绣之乡”。乱针绣,成为宝应的靓丽名片和重要经济支柱。
莫元花不仅带动乡亲同走富裕路,还多次远赴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新疆新源县开展乱针绣培训,把致富的种子洒向祖国大地。其中,在2019年8月,她把之前短期培训过的陕西定边30多名贫困妇女请到宝应,进行一个月的系统培训,让她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回去后实现脱贫致富。
追艺无止境
在国凤厂,莫元花是繁忙的,但她总能挤出时间,安静地坐在绣绷前,研究刺绣技术。在她的心中,这才是最美妙的世界。
“刺绣是一门艺术,它永无止境。”2013年,外人眼里已经功成名就的她,再次出门拜师学艺。这回,她的老师是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则绣第三代传人吕存,其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和国内外重大文化活动中交流展出,并多次受到政府表彰。“那是殿堂级的艺术。”她佩服吕老师作品中的心灵表达,期待自己也能学到其神韵。
在吕大师的悉心指点下,莫元花不仅技艺快速进步,还逐渐窥得了刺绣艺术的真谛,即细微处见精神、随意处见情境。她将所学融化于心,并探索属于自己的针线语言,努力提升作品的辨识度。
为广泛汲取营养,拓展思维和眼界,2016年起,莫元花还多次赴江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研修美术及其它艺术门类的知识。
源头注活水,清泉汩汩流。一幅幅亮眼新作在莫元花的手中不断诞生,其中,1800万针绣出的《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绘画原作形似神肖,且更具动人光泽,在2017年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喜摘“百花杯”金奖。(乱针绣《蒙娜丽莎》)

在莫元花和同行们的携手努力下,“宝应乱针绣”这一古老技艺重续生命,2015年入选首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入选省级非遗名录。2017年,莫元花获评该项目市级传承人。
在非遗中得到“利好”的莫元花没有止步,她深谙“非遗与时代嫁接才能活起来好起来”的道理,积极尝试乱针绣“+校园”“+文创”“+电商”等发展新路径。她在中小学开设兴趣班,培养出一批“非遗娃娃兵”;将乱针绣课程开到扬州市职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课堂,让古老技艺直接搭上时尚服饰的快车;2021年在抖音平台开设直播间,乱针绣口罩、围巾、睡衣等产品单场销售额突破50万元。
“活化不是异化,必须守住它的魂和根。”面对时下一些徒有表象的非遗产品,比如手作工序均以机器替代,莫元花痛在心里。她认为,手工技艺是非遗的核心,是珍贵的文脉。在她的坚持下,国凤刺绣厂始终保留着纯手工精品生产线,单幅作品售价近百万元,成为高端艺术市场的“硬通货”。
传递人民声音
凭借对乱针绣的贡献,莫元花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工匠”等多项荣誉。2023年,她当选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2018年和2023年,又连续当选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诸多荣誉中,莫元花最珍爱的是“人大代表”这一称谓。她常说:“我的肩上,是人民的信任和嘱托,我必须为人民传递声音。”
这些年来,她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常态化地走基层、听民声、搞调研,并将社情民意整理成50余份代表建议,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莫元花出席全国“两会”)

作为一名非遗创作者,莫元花一直关注非遗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少非遗艺人穷尽心血创作出来的新式样、新作品,被一些投机取巧者拿为己用并获取利益,但由于“非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司法界定常常存在困难。为此,她于2024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建议》,呼吁加强司法履职,严惩侵犯“非遗”知识产权行为;健全联动机制,形成“非遗”保护合力;构建多元机制,促成涉“非遗”纠纷快速化解;加大普法力度,提升全民保护“非遗”意识。
始终在为乡村振兴尽心尽力的莫元花,对于乡土人才的重要性体会深刻。她认为,这一群体常年活跃在乡村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其科研成果、实践经验具有可操作、易推广、见效快的特点,推广开来就可能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乡农村。但由于他们不善于写论文,评职称时很困难。2018年,莫元花提交《关于加强对乡土人才的重视和培养的建议》,呼吁为乡土人才开设绿色通道,让更多乡土人才得到保护和重用。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回应,江苏省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下乡调研,并于次年推出了乡土人才职称评定的特殊政策。
此外,她还提出数字农业赋能、发展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议,被纳入2023年江苏省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网瘾问题,她于2023年建议推行游戏实名制与防沉迷系统,教育部当年就予以落实。
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归于人民。“我永远都是这里的一朵红元花。”荷乡的绣绷前,莫元花的笑容依然温暖而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