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时,武警部队方队,一面英雄的旗帜“血战磨河滩钢铁连”光荣的通过了天安门广场。英雄连队的事迹和战斗精神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和赞扬,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士气,也教育了新时期的一代人。
2015年九.三大阅兵“血战磨滩钢铁连”英雄的大旗光荣的通过了天安门广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仍然要高高举起这面英雄的旗帜,讲述英雄连队的故事,弘扬伟大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血战磨河滩,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百团大战的一次战斗。1940年8月,为了冲破日军的“囚笼”政策,打破日军的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目的是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和日军控制的矿山。我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四分区5团,担负着主攻正太铁路线上娘子关的任务。娘子关地处晋冀交通咽喉,正太铁路贯穿而过,是日军重要的补给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娘子关后,在火车站东的绵山上修筑了4个大碉堡,居高临下扼守整个铁路线。
火车站边的东兵营,驻有一个中队的日军警备队大约200多人。兵营四周有石砌围墙、壕沟、碉堡,营门前建有吊桥。并装备了汽车、摩托车和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轻重机枪等武器,可谓是装备精良,戒备森严。娘子关关城还驻有伪军和便衣队,火车站和关城一带成为日军在正太铁路线上十分重要的军事据点。
5团在团长陈祖林、政委箫锋的指挥下,作战任务是消灭驻守娘子关的伪军,便衣大队,拿下娘子关城和火车站。一营为团的主攻营,主要任务是歼灭驻守娘子关火车站的日军警备大队,攻下娘子关火车站,一连担任营的尖刀连。
(我八路军和当地群众破坏敌人的铁路和电话线)
1940年8月20日19时,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1连连长邓仕均,首先带领连队经过挑选的五十多名精干战士组成的尖刀分队,趁天刚黑,从河北村西的新家垴下进入坡底村,悄悄渡过桃河,潜伏到上磨河滩村附近,逼近车站。22时总攻开始,邓仕均带领全连出其不意向娘子关火车站日军兵营杀去。紧接着全营投入了战斗,敌人在睡梦中被惊醒,仓促应战,敌人死伤几十人之后,凭借重火器优势组织反扑,在激烈的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和雷雨声中,一场恶战足足打了两个多小时。
战斗至8月21日凌晨,正当扩大战果时,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阳泉方向开过来一列火车接近了娘子关火车站,车上载有800多日军伤残退伍回国军人和少量炮兵和卫生兵。这些日军听到枪声后,躲进了车站以西的隧道内。
(日军占领时期的娘子关)
这列火车还挂有一节车箱的轻武器。他们在日军三谷炮兵大尉指挥下,把这些退伍兵重新武装起来,与日军警备队共同抵抗八路军的进攻,顿时战斗态势发生了变化。
21日3时,5团1营奉命撤回到上磨河滩,除留下1连坚守村庄,继续牵制日军外,其余连队对车站以东迅速展开破路和其他日伪据点进行攻击。邓仕均带领全连在上磨河滩村的民房墙壁上挖好射击孔,房顶上搭建起工事掩体,做好坚守村庄,反击日军的战斗准备。21日这一天,火车站东兵营的日军也遭我八路军的沉重打击没敢贸然行动,只好守住兵营和车站等待援军,敌我双方处于相持状态。在房上建起工事掩体,做好坚守阵地,反击日军的战斗准备。
(晋察冀军区四分区5团政委萧锋)
8月22日11时,从阳泉方向前来增援的酒井铁甲车队到达了娘子关火车站,与日军守备队和武装的回国退伍军人形成合力,以数倍的兵力向1连阵地进攻。日军兵力达到七八百人,而且火力十分强大。而我1连指战员仅有145人(包括前段战斗牺牲、负伤的战士),全连武器仅有两挺捷克式轻机枪,步枪不到每人一支,其余是手榴弹和炸药。日军警备队和武装后回国的军人由西向东进攻,他们先用山炮、迫击炮轰击上磨河滩村,然后步兵进攻。酒井的两辆铁甲车开到村东南不足三百的铁路线上,用装甲火炮、轻重机枪向1连阵地轰击和扫射,掩护步兵进攻。日寇的装甲车和装甲车队面对敌人来自三个方向的进攻,连长邓仕均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判明敌情,发出了坚决打退敌人,巩固阵地,等待时机的命令,指挥战士们在敌人打炮时撤离房顶工事,隐蔽到石坳窑洞里,等炮击停了,日军步兵进攻时再命令战士们占领房顶工事阻击敌人。
在连长的鼓舞下,大家勇气百倍,杀伤了一批又一批的敌人,连续打退敌人四五次进攻,在我军阵地前堆积了越来越多敌人的尸体。久攻不下,敌人急红了眼,进攻的火力更加猛烈,我1连伤亡越来越大,弹药越来越少,连长又命令全连利用战斗间隙,去抢敌人丢下的武器弹药,武装自己继续和敌人战斗。
(日军进驻娘子关)
敌人几次进攻失败后吧,改变了进攻的作战方式,首先集中猛烈炮火摧毁我房顶工事,还向我阵地发了烟幕弹,然后从三个方向包围过来,逐步压缩我防御空间,把1连逼到上磨河村街道巷子里。在危机时刻,连长邓仕均振臂一呼:“决不能让小鬼子踏过阵地一步!”全连战士依靠街道、民房英勇反击日军的冲锋,敌我双方逐街、逐院、逐房的争夺。邓仕均连长首先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与鬼子展开了近战肉搏,连续刺死多名日军,刺刀都刺红刺弯了。战士们在连长精神鼓舞下,个个杀敌奋勇当先,不甘示弱英勇顽强的和敌人搏斗。
司号员李锁子连续刺倒三个敌人,刺刀都捅弯了,他就把枪托当榔头使,狠狠地向鬼子的脑袋砸去;卫生员王栓友左腿负伤,难以站立,他就靠着大树与鬼子继续拼杀;机枪班长赵小三全身四处中弹,但他一手护着机关枪,一手紧握刺刀与近身的鬼子肉搏;一个鬼子退伍兵手持一柄柳叶古刀疯狂至极,最终被两名八路军战士刺死,那把刀口缺损的古刀也成为为数不多的战利品之一,目前收藏在长治市武乡八路军纪念馆。
西面的敌人冲上阵地的前沿,只见邓仕均连长,带着几名战士增援,他们端起刺刀与敌人拼搏,战士们激昂的呼号声,敌人尖利的嚎叫声和刺刀撞击声响成了一片,消灭了许多的敌人。还有的敌人爬上了房顶,从房上挖开洞,把手榴弹扔下来,战士们立刻捡起,又把它扔出去,他们就是这样临危不惧,与日寇反复搏斗,硬是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在战斗的最危急时刻,连长邓仕均还在鼓励战士同敌人战斗,高喊:“同志们,我们决不投降,我们死也要在一起,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和敌人血战到底!”还命令大家毁掉身上的文件,决心同敌人拼到底。
在连长的鼓舞下,全连战士们个个杀敌奋勇当先,同敌人拼刺刀,有的挥舞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有的同敌人扭滚在一起,咬掉手榴弹拉弦与敌人同归于尽。
五团1连在连长邓仕均带领下和日军进行顽强殊死的战斗同时,团首长在地形地势难以派兵增援情况下,命令组织火力对1连进行支援,日军一时受阻,丧心病狂的敌人向1连阵地发射了毒气弹。经过5个多少时的战斗,已经打退了敌人十余次进攻,连队也伤亡过半。
22日下午4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温河洪水爆发,致使绵河水位陡涨,原200来米宽的绵河一下涨到500多米宽,水流湍急,1连处于三面受敌、一面临水的危险境地。
这时,从阳泉又增援了一批敌人,他们用五六门大炮向1连阵地轰击,把许多民房摧毁,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1连的防守空间越来越小,连队剩余人员,被迫压缩到老百姓一个院子里,战斗一直坚持到黄昏。这时,邓连长左腿也负了伤,为了保存力量,他果断地命令战士立即推到北面的院墙,向北强渡绵河突围。战士们立即推倒了临河的院墙,正准备从墙的缺口冲出去,这时,凶残的敌人也趁机蜂拥涌入院内,为了掩护部队突围,一位老红军排长,我们已经记不得他的名字,主动留在最后面,他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和冲上来的敌人拼刺刀,敌人第一次冲上来,他刺倒三个敌人,第二次冲上来,他又刺倒两个敌人,同时,他也被敌人刺中了几枪,但他始终坚持没有倒下。最后,终因伤势过重,精力耗尽,他靠着墙,英勇而壮烈地牺牲。
从围墙冲出来的战士,仅剩下四五十人,邓仕均连长决定分四批渡河,他断后掩护。战士面前的绵河,洪峰泛滥,水势凶猛,战士中大多数是北方人,水性不强,许多战士在渡河时被洪水冲走。最后,邓仕均连长在左腿负伤的情况下,仍背着一挺轻机枪,夹着两名战士渡过绵河,回到部队时,全连仅剩下17人。磨河滩战斗,一连共毙伤日军200多人,牵制住1200多日军的兵力,在阳泉方向不能向其它战场增援。战斗结束后,连长邓仕均荣立特等功,被我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授予“特等战斗英雄”光荣称号。机枪班长赵小三、司号员李锁子、卫生员王栓友也荣立了特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5团1连被授予“血战磨河滩钢铁连”光荣称号。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亲自接见了1连官兵,并亲笔题词:“多打胜仗,再立新功。”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给1连题词:“多打胜仗再立战功”)
在1944年2月,我晋察冀边区在河北阜平召开的第一届群英大会上,边区党政军民联合授予邓仕均“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并荣获一等英雄奖章。
战后,晋察冀军区授予1连“血战磨河滩钢铁连”光荣称号。授予1连连长邓仕均“特等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2012年12月,邓仕均之子邓其平及家人走访了娘子关上磨河滩村,村里的老人们向他们介绍当年战斗情况,血战磨河滩战斗当年的战场现在仍然完整的保存着2020年8月百团大战80周年纪念日,一批来自北京的革命后代们,重坊昔日战场,并纪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
2023年10月,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当年的战场建成了“百团大战磨河滩战斗旧址”陈列馆。
邓仕均生平
邓仕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战斗英雄。又名邓世军,1916年生,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等职。经历长征,参加过腊子口、山城堡、平型关、保北等100余次战役战斗。作战机智果敢,英勇顽强,12次负伤,9次立功,获“战斗英雄”“生产模范”“工作模范”等称号。
1940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第5团第1连连长时,在攻占娘子关磨河滩车站战斗中,乘雨夜率全连向据险筑垒、数倍于己的日本军队发起攻击,一举冲上磨河滩车站。增援日军在铁甲车和大炮配合下,向第1连发起强大攻势。时值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处于敌众我寡,三面受敌一面临水的危险境地。他临危不惧,忍受伤痛,坚持指挥全连与敌激战5个小时,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毙伤敌200余人,涉水突出重围。战后,晋察冀边区授予他“特等战斗英雄”称号,所在连获“磨河滩钢铁连”称号。
1943年9月,在 北岳沟反“扫荡”战斗中,日军2000余人向刚刚转移到北岳沟的第5团发起突然袭击。第1连奉命掩护团主力转移,他指挥全连先敌抢占制高点,连续打退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7次冲锋,坚守阵地一昼夜,毙伤日军70余人,圆满完成掩护团主力安全转移的任务。同年,在甘石沟反“扫荡”战斗中,率全连同日军1500人激战,毙敌30余人,冲破日军合围。
1944年2月,出席晋察冀边区群英大会,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获一等战斗英雄奖章。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团长。5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奉命率部向敌军阵地纵深穿插,于洪川江南岸凤尾山击退敌“联合团军”4个营兵力的多次反扑,歼敌200多人。完成任务后奉命转移,在强行通过炮火封锁地带时英勇牺牲,时年35岁。
作者:邓其平
1948年4月生人。邓仕均烈士之子,父亲牺牲后,一直跟随部队,在部队幼儿园、学校读书、生活,由人民军队抚育培养长大成人。196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7年底,团职干部转业到中国远洋公司工作,2008年退休。现为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会员,“家风家国”宣讲团成员,参加了许多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