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临沂视察工作。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篮后,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这次来沂蒙就是看望老区人民,重温沂蒙精神。他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参军上战场;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百万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这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闻名全国的革命根据地,山东和华东地区的党政军首脑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临沂作为山东和华东解放区的首府,被誉为华东“小延安”。沂蒙地区当时有420万人,就有120余万人参战支前,21.4万青壮年参军入伍,10.5万英烈血洒疆场。其中客籍烈士9万余名,本籍烈士16638名。仅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联碑上就铭刻着6.2万余名烈士的英名,其中团职以上烈士372名。
当初,日寇大举进攻山东,国民党望风而逃,众多沂蒙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建立起人民武装,这种不脱离生产的人民自卫组织,因时间灵活、人数众多而叫民兵。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盘查行人、除奸防特,发动和保护群众抗粮抗捐,筹集军粮,为主力作向导,抬担架、救伤员,支援主力作战;配合主力部队、地方武装,运用游击战术,打击日伪顽军,动员并带头参加主力部队,成为主力部队的有力助手。抗战后期,以沂蒙山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兵队伍发展到71万人,自卫团发展到150万人,占全国民兵总数的26%,形成了一支十分强大的力量。
面对日军的侵略暴行,沂蒙儿女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人自为战,村自为战,狠狠打击敌人,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模。有一人毙敌47人、擒敌9人,被授予“民兵英雄神枪手”称号,受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嘉奖的民兵英雄金维三;有与敌进行战斗数百次,使敌人闻风丧胆,被作家刘知侠称为“沂蒙飞虎”的徐枚山;有率领民兵将地雷埋进日军据点,实行“飞行爆炸”,炸死无数日军的一级战斗英雄高运成;有10天埋雷55次,炸死炸伤日寇32人,闻名全国的“飞行爆炸大王”左太传;还有只身入虎穴,舌战群顽,不费一枪一弹,迫使敌700余人缴械投降的“孤胆英雄”刘宗贵等等。
沂南县常山区五拱桥民兵队长刘士矩,保存了50万斤粮食。敌人把他抓去后,用尽酷刑,威逼他交出物资,刘士矩坚决不讲,凶残的敌人抬过铡刀,将他的脖子放在铡刀上,用刀刃压着,恶狠狠的说;“说不说,不说就开铡。”刘士矩冷冷一笑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敌人并不甘心,又二次、三次将刘士矩的脖子压在铡刀上追问,刘士矩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被后人赞为“三钻铡的民兵英雄刘士矩”。
《大众日报》社在沂水县的朱家岭、高家巷子掩埋了部分机器,敌人闻讯后,把从两个村里搜出的300多名村民,集中到一个院子里,首先用火烧死一人,接着又用刺刀杀死两人,以此来威胁群众交出机器。群众在民兵的带领下,怒视敌人,无一屈服,使机器完整地保存下来。
“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1941年12月20日,莒南县渊子崖村300多名庄户汉子同仇敌忾,手持大刀、长矛、雁枪、橛头,同1000多名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展开了殊死搏斗,整整激战了一天,以牺牲147人的代价,消灭鬼子100多人,赢得了“抗日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在轰轰烈烈的斗争中,还涌现出“人民靠山”的兴旺庄民兵,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南岩民兵,费县东流村、临沭县西山前、沂水县西墙峪等众多抗日模范村和抗日堡垒村等先进典型。1944年2月,山东军区在莒南县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战斗英雄和民兵英雄代表大会,共选出战斗模范村33个,战斗英雄22名,民兵英雄237名,其中,沂蒙地区的南岩路、兴旺庄等村被授予民兵英雄集体;张秀海、臧西山、李念林等被授予民兵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青山秃秃柳叶黄,
阵阵秋风吹战场。
战场多战士,
战士无衣裳。
衣裳用我织的布,
穿在身上打东洋。”
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曾广泛地流传于沂蒙山区。抗战期间,沂蒙山的男人们参军支前、流血流汗。而沂蒙山的女人们也不甘落后,她们走出厨房、离开厅堂,积极投入到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巾帼不让须眉,妇女奋起抗战,撑起后方生产、支前、拥军重担,“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祖秀莲、“八路军的母亲”祖玉兰、动参以身相许的“花魁娘子”梁怀玉,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感天地、昭日月、泣鬼神。
众多的“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和“沂蒙姐妹”,正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所涌现出来的沂蒙巾帼典型群体。在战斗形势极为严酷、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年代里,为了抗击敌人、消灭敌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千千万万沂蒙妇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英勇悲壮的动人乐章,以非凡的实际行动,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妇女的光辉形象。沂蒙红嫂为亲人熬制的鸡汤乃至救助伤员圣洁的乳汁,哺育了革命志士,沂蒙红嫂崇高的形象,凝铸了新中国不朽的丰碑!
1941年后,日军大规模“扫荡”和“蚕食”,使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面积迅速缩小、部队减员,战斗力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此情况下,动员参军、动员归队就成为沂蒙山区党政军民的一项艰巨任务。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打败日军的动参工作中,妇救会、识字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地的人民打破了“儿子是父母传宗接代的希望,丈夫是妻子的顶梁柱”的传统观念,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涌现出一大批送子参军的先进代表人物,出现了“一门三英”“一门四英”,甚至“一门七英”的模范家庭。闻名滨海的劳动模范临沭县夏庄的陈大娘,共有四个儿子,在第一次动参中她送走了大儿和二儿,两个儿子先后在战场上牺牲,她又给三儿、四儿报了名,经村干部再三劝说,她才留下最小的一个。1945年,三儿子负伤回家,她又把四儿送上了前线。
莒南县洙边村的识字班队长梁怀玉,时年18岁,生得容颜娇丽,能歌善舞,是洙边四乡有名的“花魁娘子”。1944年初,大动参的任务下来了,区政府希望洙边街这个村多出几个参军的。连年动参,符合条件的青年基本都已经参军上前线了,而且不断有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通知传回村中,对动员参军亦有很大影响。因此,动参任务很艰巨。村干部要求识字班多动员几个。作为识字班班长,梁怀玉自己的父亲年迈,弟弟又小,又没有其他亲人,自己没有带头作用,再单纯依靠“口头保证”帮扶困难、代耕代种等动参方式实难奏效。她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为了抗日,贡献自己爱情和婚姻。在动参大会村干部讲话后,她第一个走到台上,英勇地喊出了:“抗战打鬼子是最光荣的,俺识字班找对象就要找参加八路军的。谁带头报名,俺就嫁给谁!”在她的带动下,识字班另3名女青年也在会上表了态。于是,许多青年争相报名。第一个报名的是街上油条铺年龄大梁怀玉许多、长相平常的刘玉明。他家中十分贫困,父亲双目失明,母亲常年卧床,弟妹幼小。但梁怀玉为了实践自己的诺言,毅然做通父亲的工作,与刘玉明结了婚。在她的鼓动下,洙边村一次就有12人参军。
沂北县道托区朝阳官庄妇女王步荣四儿一女先后参军参战,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全村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的动人参军场面,一次报名参军的就达42人。为此,中共沂北县委授予朝阳官庄“荣冠全区”锦旗一面,中共二区区委奖给该村“保国争光”光荣匾一块。1945年,王步荣获鲁中区模范军属称号,《鲁中大众》和《大众日报》等报刊分别发表了歌颂王步荣的秧歌:“朝阳官庄彭(夫姓)大娘,拥参工作做得强,母送子来妻送郎,彭大娘四儿一女上前方”。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这首激动人心的《沂蒙颂》曾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过去一直唱到今天。这首曲子歌颂的就是沂南县马牧池乡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明德英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全国抗战爆发后,她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一切为了民众的实际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县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突围中身负重伤,被明德英机智救下,为他包扎伤口。当搜捕的日军走后,伤员因失血过多,缺水休克,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伤员。随后,她又和丈夫李开田倾其所有,收养伤员半个多月,使其康复归队。1943年,她又从日军的枪林弹雨中抢救出八路军山东纵队军医处香炉石分所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明德英救护八路军战士的情节,后被写入小说《红嫂》,编入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随之传遍全国,家喻户晓,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解放后,她仍不忘爱党爱军,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孟良崮等战役亲历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南麻战役时身负重伤,就是一位年轻的沂蒙红嫂把洁白的乳汁喂到他的嘴里,一位老大娘用盐水清除了他伤口的蛆虫,最终救活了他。每每谈及此事,迟浩田上将总是眼含泪花,半个多世纪如一日,迟浩田上将一直保持对沂蒙的感念之情,总是对沂蒙人民有求必应。上世纪八十年代,迟浩田任济南军区政委,工作刚一交接,就踏上了重访沂蒙山的路程。在探望明德英时,迟浩田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自2009年11月起,一部弘扬沂蒙精神的电视剧《沂蒙》相继在全国各电视台热播。该片女主人公于宝珍以其朴实、善良和坚强打动了无数观众,而于宝珍的原型就是有着“沂蒙母亲”之称的王换于。
王换于1888年生于沂南县圈里村。19岁与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于泮结婚。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常山区艾山乡副乡长。她的丈夫、两个儿子和大儿媳在她的影响下,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大众日报》社等先后驻东辛庄。她见罗荣桓、王建安、胡奇才、陈沂、艾楚南、江华、朱则民、朱献辉等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子女和一些革命烈士子女无人照顾,便主动帮助把20多个无人照顾的孩子安排到附近可靠农户抚养,创办了战时托儿所。面对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王换于四处凑奶水。她动员两个刚刚生了孩子的儿媳将奶水喂给了烈士子女,自己的两个孙子却因缺奶水而夭折。她对儿媳这样说:“烈士的子女饿死了就会绝后,我们不能愧对烈士啊!”
1941年冬,日军纠集5万人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山东省参议会副参议长马保三把一本《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交给王换于保存,并嘱咐:“全省所有抗日领导机构和干部名单都在这本书上面,要千方百计保藏好。”她牢牢记住这句话,将这本书时刻放在自己身上,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精心保存了38个年头,直到1978年上交给有关部门,现这本书存放在山东省档案馆。1941年11月,《大众日报》社的毕铁华遭日军逮捕,身上多处皮肉被用烧红的刺刀烙焦,后经群众掩护脱险,被送到王换于家安置。这时毕铁华已面目全非,全身溃烂化脓,奄奄一息。王换于忙与丈夫、女儿用汤匙给他喂红糖水,进行抢救。待他苏醒后,王换于又到处打听治烙伤的民间验方,经过40多天的精心治疗调养,毕铁华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工作岗位。在这次日军“扫荡”中,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政委朱瑞的爱人陈若克,被敌人逮捕后杀害。12月中旬,陈若克的遗体被秘密运到东辛庄,王换于流着眼泪为陈若克做了寿衣,并隐蔽地将其安葬在村东她家的黄土地里。新中国建立后,年逾花甲的王换于继续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因其在战争年代事迹突出,被誉为“沂蒙母亲”。1947年,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做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
建国后的几十年间,遍布在祖国各地的王换于的“儿女”们,纷纷前来东辛庄村看望这位伟大的母亲。上海市委原副书记陈沂也曾专程从上海赶到王换于身边,探望这位曾经抚养过自己女儿的沂蒙母亲。2001年,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中将代表母亲林月琴,专程来到东辛庄村,悼念王换于老人。2003年春,时任黑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艾鲁林女士,也按照父亲艾楚南生前嘱托,不远千里来到沂南为王换于扫墓。这一年,在王换于去世14年后,当地政府修建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正式开馆,来自当年战地托儿所的原工程兵副司令员胡奇才之子胡鲁克等人长跪在王换于铜像前,纵情地喊一声母亲,泪流满面……“我们出生在沂蒙,没有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的养育呵护,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胡鲁克说。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沂蒙根据地的男劳力都在前方支前,后方妇女留守。时任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奉上级指示,带领各村妇救会员就地待命,随时准备配合部队行动。
为突然包围孟良崮,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华野首长急电各纵队飞兵集结,但横卧在孟良崮北麓的汶河水成为一大障碍。此时水深1米多,河宽20米左右,让部队涉水过河,势必贻误战机。上级命令在5小时之内,在崔家庄与万粮庄之间搭一座桥,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李桂芳的头上。
李桂芳接到通知后,立即召集几个村的女干部们开会研究。会上刘曰兰提出:“搭木板桥!”话音落地,有人提出实际困难:“没有那么多木板,桥墩怎么办?”经过合计,办法总算有了:没有木板摘门扇,没有桥墩就用人肩扛。一个独出心裁的架桥计划就这样诞生了。
人员不足,李桂芳将大家分成几组,分头到附近的崔家庄、东、西辛庄等村联络发动。结果组织32名妇女,带上8扇门板,搭人工浮桥。
5月12日晚9时左右,一支部队朝河边急进,后面的大部队也一路小跑继续过来。李桂芳大喊一声:“架桥!”并率先跳入河中,30多名妇女迅速行动,4人扛一扇门板,站在河中当桥墩。官兵们大为震惊,谁也不肯踏上“桥面”,李桂芳在水中大声喊道:“同志们,时间就是胜利,快点过桥!”战士们这才脚步放轻,想尽量减轻女同胞们肩上的负担,32位杰出女性,个个下身泡在冰冷的水中,双脚踏在河底的沙石上,由于负重深深下陷,底层的泥沙冰凉刺骨,引起双腿抽筋,疼痛酸麻,可谁也没喊叫一声,就像32座坚固的桥墩,牢牢钉在那里……
第二天一早,孟良崮上响起了隆隆的炮声,战斗打响了,这时人们发现,从万粮庄到孟良崮的那条山路的石崖、峭壁上,写下了许许多多李桂芳和刘曰兰的名字。那条山路蜿蜒崎岖,长达数十里,它像一条纽带,记载和诉说着老区人民和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支前任务越来越重。沂蒙各级党组织,层层成立支前委员会,动员广大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在土改中得到实惠的广大农民,焕发出极大的革命热情,有钱捐钱,有粮献粮,有人出人,全面支援前线。先后有120余万人拥军支前,运输物资无计。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先后支援了华东、中原、东北野战军,进行了孟良崮、淮海、平津、渡江等几十个著名战役。仅淮海战役,沂蒙山区就有40多万人参加支前,加工运送粮食8000多万斤,做军鞋、军袜200多万双,出动大、小车15万辆,担架4万多副。支前队伍随军转战山东、江苏、河南、安徽、上海、浙江、福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近20个省市,真正做到了全力支前、全面支前、全程支前,支前的时间之长、路程之远、付出的人力物力之大、牺牲人员之多,都是空前的。
在支前民工中,涌现出许多动人的事迹,出现了许多模范担架队和运输连。为表彰他们的事迹,政府和部队不但授予他们锦旗、奖章,而且授予他们“陈毅担架队”和“黎玉运输连”等光荣称号。平邑一区担架队转战鲁、冀、苏、豫、皖5省,行程9620里,未丢掉一个伤员,运输粮草、弹药14万斤,先后荣获“陈毅担架队”“陈毅担架营”和“陈毅运输营”光荣称号;莒南担架队跟随陈粟大军出征,辗转4000里,抢运伤员6000余人,运送弹药6.5万斤,被命名为“钢铁担架队”;费县崮口区担架营一次战役抢救转运伤员1800多名,被授予“模范担架营”称号。莒南担架第一团队员朱正章右腿生疮,肿得很粗,领导安排休息,他说什么也不肯,拄着拐杖照样抬担架。一段时间内,一连9夜没睡觉,每天往返80里,圆满完成任务,被上级誉为“钢铁担架队员”。
陈毅曾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是他们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随着中原和江南大地的解放,新解放区急需大批干部开展工作。沂蒙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离开战斗、熟悉的故乡,随军南下。从1948年至1949年,先后从沂蒙山区抽调5000多名干部南下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四川、湖北、云贵等地,对新解放区进行接收、管理和建设,实际配套了1套半区级、13套地级、52套县级、416套分区级领导班子。这些同志把沂蒙老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新解放区,进行剿匪、征粮、减租、退押、土地改革等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
沂蒙的风光美,沂蒙的精神更美!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一代一代往下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中华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现在沂蒙精神已经成为临沂的城市精神,成为山东精神,她的灿烂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临沂人、山东人昂首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