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那个岁月,天定人生是个零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第一章 幼儿(一)
1952年
这张照片可能是我保存最早的一张照片,我是1951年12月25日晚至26日凌晨出生的。既然是跨日期出生,那么25日和26日出生就可以二选一。25日是圣诞节,26日是伟人生日,父母都是革命干部自然选26日为我生日了。我不像其他五零后们名字,饱经战乱的父母在万民解放的亢奋中生育下他们,他们许多人的名字——"建国","和平"、"解放"、"胜利"……寄托着父辈们对和平、安祥、顺遂、安康的渴望和期盼。51年底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那时把犯有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三反分子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分子称之老虎,这两场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第一次的政治运动并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些运动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因此给我起乳名为老虎。
这一年,母亲生完我之后就要去哈尔滨上大学了。全国也解放以后,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诞生了。建设新中国,需要新中国红色的专家。母亲想当一个“学者”、“红色专家”的梦不时骚动着。届时李亭植同志(解放后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奉命组建哈尔滨医科大学并任校长,母亲与李亭植同志在延安时期就相识了,当她提出调干学习的要求以后,李校长爽快的就同意了。
母亲授课老师于维汉院士,后任哈医大校长
于维汉院士,辽宁省大连市人,1938年考入奉天满州医科大学,1945年毕业后进入大连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任中国医科大学二分校军医。1950年转业到哈医大任教。由于他们都在部队工作过,彼此很快就熟悉了,他们既是师生也是好同志。
1953年-1954年
母亲把出生几个月的我带到了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后来由于她学习压力大,同时她还是哈医大党委委员,负责学生会工作,她实在没有时间照顾我,不得已她把我送到父亲身边。回到父亲身边时正是他非常繁忙的时期,早在1948年他接到东总后勤部指令,立刻赶往佳木斯接受新任务。原来四平争夺战失利以后,东北野战军决定暂时放弃了所有的东北城市,战略转移到哈尔滨以北。父亲的主要工作就是将以往接收的日、伪制药、生物制品、医药研究机构的人员、设备一同转移到佳木斯,然后将这些单位合并组建“卫生技术厂”。
日军在投降以前,在东北开始研制并秘密使用细菌武器,导致一些地区鼠疫、霍乱流行,此外东北野战军大规模的运动战使伤员大量增加,这急切需要生物制品、医药制品解决上述问题。这个新组建的单位实际上就是我国早期的卫生、医疗、生物制品的研究、生产单位,后来改名叫“东北卫生技术厂”,迁回长春后又改名为“中央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接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美国空军在东北边境投放了细菌弹,致使我国东北一些边境村庄疫病流行,特别是鼠疫。父亲又奉命组建东北防疫总站,总之他一天到晚的东忙西忙没有时间照顾我。
无奈之下父亲只好找了一个奶妈照顾我,这是我和奶妈孩子一起照的照片,那个胖的是我,奶妈的孩子比我瘦,是我把奶妈孩子的奶全抢着喝了,真不好意思。
喜欢这本书的人还喜欢
作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