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望 精神的传承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概述暨评选结果揭晓

 

2025年3月3日至8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被誉为“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的银河悦读中文网启动了“抗战之魂 砥柱中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旨在以文学的形式,回顾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本次征文活动得到了八路军研究会、新四军研究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开国将军萧峰之女萧南溪教授的全程指导,更获得先后担任2009年国庆阅兵、2015年天安门“九三”阅兵、2019年国庆阅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现场点评嘉宾的徐焰少将的高度认可。徐焰少将不仅欣然为获奖作品文集作序,还贡献了一篇重量级学术论文《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要坚持唯物史观》,为本次征文活动注入了深刻的历史洞见与理论指引,使其在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内核之上,更添一份兼具学术性与思想性的厚重底蕴。


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本次征文活动的作者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成都、香港等地,他们中,既有开国将领的后人,也有抗战英烈的后辈,既有深耕党史军史研究专家,也有满怀热忱寻找烽火记忆的文学爱好者,本次征文活动共收到投稿282篇,获奖作品为174篇。


纵观所有获奖作品,涵盖了散文、纪实文学、文学评论等多种体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以史料为骨、叙事为肉、思考为魂,构建起立体的抗战记忆图谱,既有对毛泽东、朱德、左权、彭德怀等抗战领袖和将领运筹帷幄指挥抗战的回忆,也有亲历抗战烽火的父辈们的口述历史;既有对抗战英烈为国捐躯的细节描摹,也有全方位讲述全民抗战的故事;既有国际友人支援的身影,也有还原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等经典战役细节,更不乏对“持久战”战略与“自力更生”精神的时代解读。


五个月的时间里,这些跨越地域与行业的文字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让沉睡的历史在新时代的语境下重焕生机,集思想性、真实性、史料性、文学性和可读性于一体,向抗战胜利8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本次征文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与打捞,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是银河悦读网历届征文中质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次。主要体现为三大特点:


一、立足真实:再现抗战历史的本真记忆

抗战征文作为一种历史传播载体,承担着“让历史活起来”的责任。本次抗战征文以“立足真实”为首要原则,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作品拥有力量的根基。这种真实并非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通过亲历者的回忆录和讲述等,还原历史,再现真实细节,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如:张峰《百团大战中外公的峥嵘岁月》;张晓龙《周恩来与张云逸劳山遇险记》;张俭若《周恩来与爷爷张冲的抗日情怀》;钟以山《开国上将钟期光在抗战硝烟中》;谭戎生《谭冠三率部痛击日寇讨罚顽固派》;阎颐兰《父亲的抗战》;蒋爱丽《父亲罗坦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前夜的英雄壮举》;胡继军《两位新四军战士的“定情物”和“定情照”》;曾莹《诱狼》;陈虎《大凡不凡 陈庸不庸》;冯双平《父亲亲历的黄崖洞保卫战》;李丽《父亲回忆参加百团大战》;孙英伟《烽火邮路铸忠魂》等,大多以父辈和先辈的抗战回忆为基点,有的甚至就是父辈的回忆录,如董晓光《活跃在怀涿地区的一支抗日劲旅》等。


我们强调抗战征文的“真实”,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不仅是对读者的负责,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护。唯有扎根于真实的土壤,文字才能长出有力量的根须,让历史的记忆代代相传,让民族的精神永不褪色。


二、多维视角:建构丰富立体的抗战全景

纵观本次征文作品,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恰如一面多棱镜,既照见抗战岁月的波澜壮阔,也映出个体命运的微光,共同构成一幅有厚度、有温度的历史全景。经归纳整理,本次征文主要体现为七大板块:亲历抗战(抗战老战士回忆录、后代讲述先辈抗战故事等);抗战英烈篇(抗日将领的浴血征程、英雄群体的不屈壮歌等);全民抗战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民鱼水情,民间抗战故事等);国际支援篇(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国际友人的援华故事);抗战文艺篇(抗战经典文艺作品的创作历程,文艺在抗战中迸发的精神力量);历史思考篇(抗战胜利的多重因素分析、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坚持唯物历史观等)精神永续篇(自觉赓续红色基因,传承抗战精神等)。


特别可喜的是:在本次征文中,涌现出多篇国际友人援助中国人民抗战的生动故事。如:萧南溪《给父亲治疗鼻炎的白求恩大夫》;陈辉《毛泽东的英国贵族朋友林迈可传奇》;独上月楼《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的国际友人贝熙业》;戴逵贤《东北老航校的“鬼子”飞行教官》等。这些故事不仅记录了外国友人在物资援助、医疗支持、情报传递等方面的具体贡献,更展现了征文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抗战历史的叙事不再局限于单一维度,而是包含了更广泛的国际关怀与人性光辉,使后人能更全面地理解这场战争的复杂性与国际性。这些故事所传递的,是无论国籍、种族,对生命的尊重、对正义的坚守、对弱小的扶持,这种精神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依然能秉持善意与担当,守望相助,让友谊之花在和平年代继续绽放。


三、精神传承:从历史烽烟到时代征程

抗战精神从来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流动的血脉。它是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与棉絮,仍冲锋不止”的不屈,是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决绝,是无数普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守。本次征文收集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段段鲜活的记忆、一颗颗滚烫的赤子之心。这些作品构成的“抗战史”,既补充了正史细节,更让历史从教科书走向生活,从“过去时”变为“进行时”。


本次征文活动,既是对80年前胜利的致敬,对“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先烈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我们用文字凝固了民族最悲壮的抗争,也用精神点燃了新时代的奋进之光。翻开书页,看到的不仅是泛黄的照片与褪色的家书,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精神密码——爱国、团结、奋斗、担当。


如:刘建在《朱敏:元帅的平民女儿》一文中写道:1953年,朱敏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学成之后回国,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教育系和俄语系任教,她始终遵循父亲朱德的教导:“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从参加工作之后,朱敏便离开了父亲居住的中南海,住在北京师范大学的集体宿舍中;4年之后才搬进教工宿舍楼,一住就是40年。1986年,年满60的朱敏离休了,但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的她,早已和教育事业结下终身不解之缘,她同军队和地方的老同志一起,创建了一所为部队战士和基层干部服务的成人高等院校——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后属地化管理称为北京军地专修学院,并亲自出任院长。


王欣在《走在红色传承的道路上》一文中写道:今年我已经73岁,我爱人也70岁了。近4年,我们夫妇俩又自愿为有着“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之称的左权县各乡各镇,编写乡镇抗战史料展。尽管已是80多年前的事,收集整理资料和采访及编撰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为了尽力记录和传承好,宣传好左权人民的辉煌抗战历史和前辈们的抗战精神,再看着一个个乡镇抗战史料展的完成,和参观者们认真观展的神情,我们都会感到十分的欣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史林山(口述)在《“开学第一课”》中说道:“二小哥的牺牲是我一辈子的痛,如果那天我留下来监视鬼子,二哥就不会死,是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我。”史林山老泪纵横地说。2015年9月3日,我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8点零5分开播的《开学第一课》,我将我二哥的事迹讲述给了全国的小朋友和全国人民。我也在多家电视台,广播电台演讲过。我现在还担任着西柏坡红军小学王二小分校的校外辅导员。如今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教育,我的夙愿就是多活几年,把二小哥的故事永远讲下去,讲一辈子,让红色的种子代代相传......


在铭记中传承,在传承中奋进,让抗战之魂融入民族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新时代的英雄史诗看,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本次征文活动也引发了央视军事频道、科教频道、北京广播电台、武汉广播电台以及有关报刊的关注,他们或与网站站长联系,或与作者本人联系,有的调取了资料,有的安排了专访见证了本次征文活动的影响力。如:董晓光、戴逵贤、陈虎等接受了北京广播电台的采访;陈辉佳作《视死如归跳悬崖 舍生取义壮中华》刊于《人民政协报》;陈虎《大凡不凡 陈庸不庸》刊于《黑河日报》;都梁寒柏《新四军“四大金刚”在盱眙》刊于《盱眙日报》;章熙建《田守尧:一颗早陨的星》刊于《解放军报》;退休武官王常福和石家庄分站站长东方可可应邀参加有关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王常福还向与会嘉宾赠送本人新书《雄鹰礼赞》......

影响力最大的是央视军事频道专题节目《英雄百岁》,对驻站专家学者胡继军105岁的母亲、新四军老战士唐渠的专访,她的故事与作者本人的《两位新四军战士的“定情物”和“定情照”》交相辉映,展现了老一辈抗战前辈和英烈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期间,银河悦读网还举办了“丹青书历史  光影铸英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书画摄影展;举办了用镜头记录中华民族的抗战岁月——沙飞抗战摄影作品展”。


期间,山西青年决死队后人向本网站捐赠了抗战图书6本,这是对我们传播红色基因的充分认可和支持。


期间,受团体会员“志愿军老战士及后代”负责人黄象红邀请,银河悦读站长独上月楼还应邀参观了山东文登“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天福山起义纪念馆。


石家庄分站站长李东顺和会员刘凤敏与久久爱大家帮及尊维彩悦公益善行使者团一起来到鹿泉区牛山村慰问99岁的抗战老战士——谢老二。谢老1945年7月入伍,晋察冀北岳军区1纵2旅4团任副班长,1948年9月因在战斗中负伤退伍。是三级甲等伤残军人。老人见到志愿者们非常兴奋,让伺候他的孩子拿出一堆奖章让大家欣赏,还伸出伤残的左手让志愿者们抚摸。


感谢所有投稿者的真诚书写,是你们让历史有了温度;感谢所有编辑和评论员的辛勤付出,是你们记忆得以延续;感谢爱心企业的支持,即将集结《砥柱中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粹》一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抗战之魂”永远昂扬,让“砥柱中流”的精神永远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


特别鸣谢陈旺、王修革、邹志江先生对本次活动的支持,特别感谢爱心企业厦门旭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冠名赞助,特别感谢开国将军李贞义女李里同志对本次活动的爱心捐赠。


本网站还将于2025年9月15日至9月21日组织“重走英雄路,再燃报国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太行行”文旅活动。“走一段路,记一段史,悟一种精神,明一份责任”,在回望中汲取力量,在感悟中明确方向,将“英雄的精神”转化为“当代的行动”,让“报国的情怀”真正扎根心底、照亮前路。

 

执笔:李亚文 理灵

 

 

组委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思想性、史料性、故事性、文学性和可读性五个方面全面衡量,对银河悦读总编室推荐的金星作品(即入围作品),评选出获奖作品174篇。


荣获特等奖的作者是:徐焰、刘建、陈辉(金星作品14篇)、章熙建(金星作品9篇)、缪军(金星作品9篇)、碧古轩主人(金星作品7篇)等6人。


荣获优质奖的作者是:白云山上吃羊的草、彩云山人、曾莹、陈虎、陈华、陈人康、东方可可、戴逵贤、董晓光、董晓军、都梁寒柏、冯双平、傅春阳、关连山、郭岸、郭晓梅、何继明、贺东胜、弘立、洪显林、洪燕峰、胡继军、化茗、黄爱民、蒋爱丽、金色年华、卷风、李和平、李靖、李力、李丽、李敏、李培瑞、李同生、李秀玲、刘俊杰、刘松柏、卢继兵、罗小明、绿色一瞥、梦秋、喵喵可喜、那瑞琴、南庄隐士、能戈、裴静京、平常心、千山越、沈延滨、石小庆、孙英伟、谭戎生、王常福、王放、王欣、王新、王忠田、熊新亚、徐帆、徐凤禄、薛鲁光、雪花、雪明、严晓燕、阎颐兰、杨军、悠悠文水、于家荣、张宝权、张峰、张基祥、张俭若、张津津、张庆成、张晓龙、赵富山、钟以山、周永战、朱冬生、朱新开、左凌、史林山等82人。



荣获入围奖的作者是:独上月楼(评委)、xrxk、岸易通、白晓明、布克尔、曾经的军人、大魏、邓勤忠、江海、朱祖阳、梁栋、师人、孙嵘、徐海清、杨东宸、杨正红、欲说还休、张学东、中圆、子曰等20人。



荣获特别贡献奖的是:萧南溪、陈旺、李里


 




1、以上荣获特等奖、优质奖、特别贡献奖的人员,将由组委会颁发奖杯和荣誉证书(参加太行六日行的获奖人员,将在阳泉宾馆由当地领导和开国将领后人颁奖)。


2、荣获入围奖的作者由银河悦读网后台充值30元(不重复奖励,满200元可提现)。愿收藏本书的,可赠书1册(不充值)。


3、组委会从中遴选了102篇获奖作品,收入由萧南溪教授担任主编的《砥柱中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粹》一书(将制作专贴广而告之)。


4、凡收入《砥柱中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粹》(内部发行)的作者分别荣获特等奖、优秀奖和特别贡献奖,每人赠书2册。


5、请以上获奖人员扫描梦秋二维码,告知本人的快递地址、真实姓名和手机号,便于网站发快递。



祝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圆满成功!


向所有的参与者和获奖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祝贺!



2025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