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庆和宝明进到寺中,但闻般若妙音,舒卷和畅,比丘尼们行止有仪,一副超然脱俗的模样,寺院内特别清幽雅静,可以说是人间的另一种境界,难怪陈晓敏要来这里出家修行。

  转悠了好半天,问了好几位尼姑,都说不知道,没看见。正在着急,前面一位老尼姑摇晃着身子走来,双庆迎上去:“给老师父问安。”

  老尼姑双手合十躬身施礼:“请问施主有事吗?”

  双庆恳切地对老尼姑说:“老师父,我们要找一位前几天来的一个叫陈晓敏的女人。我是她的未婚夫,这是我们村支部书记。求求老师父大发慈悲,把陈晓敏叫出来,我要和她说话。”

  老尼姑疑惑地打量着双庆和宝明,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笑意。

  其实陈晓敏就在集福寺,早就看到了双庆和宝明,她怕自己会动摇出家的决心,强迫自己坚持住,绝不能动摇,抹把泪,躲在一旁。

  双庆和宝明就在集福寺里转悠徘徊,陈晓敏在角落里不敢出来相见,暗自哭泣。

  转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双庆心想,既然集福寺是尼姑所在地,那么陈晓敏就肯定在这里无疑,还是要找老尼姑才能找到线索。

  于是,他再次找到老尼姑,迎面跪下。老尼姑手捻佛珠,口中不停地叨念着,谁也听不清她到底说的啥,叨念了一会儿,老尼姑高诵佛号离开。

  他们转了一会儿,顺一条甬路来到一座偏殿附近,隔着布帘就听里面有两个女人声音在对话,两人赶紧停住脚步,侧耳细听。

  山风很强,布帘被刮得一起一落,在被吹起的当口,就可看见里面的情况。只见一位老尼姑正和一位身穿俗人服装的女子对话,看那老尼姑因为常年不出庵堂,不事劳作,粗茶淡饭,不沾荤腥,起居规律,心境平和,少世俗之累,无不良嗜好,所以她保养得很好,虽年事已高,却身量苗条,面色红润,皮肤细嫩白皙,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浑身充满了气质女人的韵味。再一细看,正是刚才遇到的那位老尼姑。听得出,老尼姑是在劝解那女子,给她讲佛界的清规戒律,帮助她去除对戒律的惧心,更主要是帮助她重新唤起对尘世生活的渴望。老尼姑说:“你想出家,但不能草率,不能因为赌一时之气,把一生的幸福都葬送了。”

  双庆在风吹起布帘的一瞬间,看见那女子就是陈晓敏,双庆就要冲过去,被宝明一把摁住,低声说:“别动,听听老尼姑说啥。”于是两人就躲在门边观看。就见陈晓敏面无表情地轻声说道:“我觉得我尘缘已了,长伴青灯古佛才是我最好的归宿。我愿意吃斋念佛,我只想置身于宁静和空茫中,不是避世,只是归隐。”

  老尼姑看了看陈晓敏,说:“按说修行也不错,不过我觉得你凡心未净,难以修成正果啊。”

  陈晓敏低低的声音说:“恳请师父多多指教。”

  老尼姑侃侃而谈:“施主啊,你已经来寺庙好几天了,我让你先看看经书,其实我也是在观察施主,跟你说啊,凡人能否修成正果,全在人的一念之间。一念之善可以使人成佛,一念之恶可以使人成魔。只要心中常存一份儿佛性,多做培根固基之善事,人人都可成佛。六祖慧能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行全在人心,若修行的人心中不净,不能去除执着得失名利的好恶之心,就是把木鱼敲破又有何用?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喝酒吃肉,饮食男女,那都是俗人眼中的罪恶,真正的得道者是从不忌讳的。济公和尚天天吃肉,不照样修行得道?同是佛门弟子,难道佛祖还会两样对待?心中有佛,身外无物,四大皆空,那才是真正的上乘境界。如果整天拘泥于清规戒律,敲木鱼念经卷,刻意地回避这回避那,表面上好像很虔诚,实际上是心中不净,心魔在作怪。我看这才是坠入了魔道。”

  接着是陈晓敏的声音:“师父说得有道理,只是出家人真要那么做是不是就有些大不敬了。”

  老尼姑呵呵一笑,继续说:“施主啊,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一切无为法,如梦幻泡影’。也就是说,无为法不生不灭,那才是佛陀当年要表明给时代的观静,并且去享受没有代价的快乐。实际上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戒律,如果执着心不去,都是魔道。《坛经》上也说,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是最大的修行。修行其实是一件很实在的事情。刻意地与世隔绝,人为地封闭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虔诚。《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好吃懒做又凡心不退,最后不照样修成正果?”

  这时,一股山风吹来,布帘高高卷起,就见陈晓敏猛然抬起头来:“依师父看,我该如何修行才算走上正道?”

  老尼姑说:“很简单,你应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该干啥就干啥。既不要刻意地追求,也不要刻意地回避,保持一份儿平常心和善心。只要心中常存佛性,因缘来到,佛祖自会来接引。”

  陈晓敏喃喃地说:“唉,像我这样的人还能有啥正常的生活?我是心灰意冷才想削发为尼的。”

  老尼姑不慌不忙地劝她:“出家人四海为家,若找道场,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学佛不在相,在心。你才四十多岁,长得又漂亮,还有大好年华,我看现在开始绝对不晚。”

  双庆听见陈晓敏长叹一声,那声音里包含了多少无奈和苦痛。

  老尼姑双手合十,口中念道:“佛在心中,哪里都是尼姑庵。佛在眼中,谁人都是施主。佛在意念,何处修身养性?”

  老尼姑接着说:“当你知道不应该发脾气的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不要发脾气吗?那个男人不是你自己的,知道自己不能太贪恋的时候,你不要贪恋他。你可以让自己不贪恋吗?你知道烦恼不对,你可以让自己不烦恼吗?”

  陈晓敏默不作声。

  老尼姑又说话了:“施主,你自己都没有办法跟自己沟通了,你怎么跟别人沟通?所以要跟别人沟通,那你先要学会跟自己沟通,这样子以后我们就有办法跟别人沟通了。”

  他们听见陈晓敏又是一声长叹。

  老尼姑说:“佛的教法里面一切现象是离不开生住异灭。你看,这些以前都是集王宫贵族,甚至皇帝的力量所建造出来的最坚固最美的东西,随着时间它走入了生灭,生住异灭走到灭,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永远保存的。所以你应该在这个过程里面,去证实佛的教法,坚固对佛的道心,然后从朝圣里面坚固佛的真理,产生信心,怎么会变成感伤呢?其实我们都要做利他的事情,要能够完成自利,才有办法源源不断地做利他的事情,所以出家从自己的修行修证里面,才有无量的爱心跟慈悲跟智慧,可以做利他的事情,出家才能够做好。自己能够自度才能度人,不然自己烦恼那么多,没多久你的能量就耗尽了,怎么能够有办法持续地做呢?”布帘又一次被风卷起,双庆看见陈晓敏的眼睛有些发亮。

  接着就听老尼姑说:“说句实在话,也是不该在这里和你说的一句话,剃度出家不过是一个外在的形式,也是个人一种自愿的选择。真正的向佛还是应该超越某种形式,获得一种精神的彻底超脱和灵魂的真正皈依。对于俗人来讲,我是不很主张出家当尼姑的。上苍既然把你幻化成人,又将你放置到这纷繁芜杂的社会之中,你就应该从容面对不可回避的一切:出生,长大,学习,工作,婚嫁,生子,生病,衰老,死亡,在苦乐年华中尽情体验做人的种种感觉,否则,这个人生就难以称为是完整的,也就枉活了这难得的一生一世。而更有甚者逃避本应承担的家庭和社会责任,甚至抛弃家人,自个儿躲出尘外闲观尘中事,其实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也与佛祖的真正意图背道而驰,是不可取的。”

  山风比刚才吹得急了,布帘被卷起的频率也加快了,忽闪忽闪卷起又卷起,双庆看见陈晓敏冲着老尼姑眨眨眼,好像是明白了一些。

  老尼姑叹口气说:“学佛之人必须真正理解和认识佛,我是专心事佛的人,但我今天和你说句凡尘俗话,佛教对人生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它劝导人们向善、积德,不做有损别人的事情。古往今来,所谓遁入空门者,包括帝王将相、名人大家还有平头百姓,其实大多并非真正意义的觉悟者,而是经历了人生的些许苦楚、挫折和磨难后,没有信心和毅力在万丈红尘中继续支撑下去,才选择了这样一种所谓的退路,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充其量只能算个现实世界的逃兵而已。真正献身佛学,潜心钻研这门学问的,都是以研究学问的方式参悟佛法佛理,从中领悟佛学的精髓和真谛,感受佛学对人生的启迪和灵魂的净化,然后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教化广大民众,这大概才是至真至纯的佛学吧。”

  最后,老尼姑深沉地说:“施主,你尘缘未了,还是离开吧。施主,当你做好自己后,一定会有珍惜你的人;如果身边的人不珍惜,那就离开他。不要怕孤独,不要怕吃苦,年轻时候吃苦不算苦,终有一天,你所有吃过的苦,佛祖都会换成幸福加倍给你。”说着,撩起布帘,让双庆和宝明进去,然后把陈晓敏往双庆怀里一推,手捻佛珠,缓步离开。

  陈晓敏泪流满面,与双庆抱在一起,两人哭作一团。宝明在一旁看着眼圈也红了。双庆给陈晓敏抹去泪水,异常冲动地说:“走吧,咱们赶紧回家,咱们结婚,一辈子不再分开。”

  陈晓敏唏嘘着说:“我的命好苦啊,还得接着受苦!唉,没办法,回楼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