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也不清楚甩袖汤这个名称的由来,从字面上讲,应该是把搅匀的鸡蛋,甩在汤锅里的意思吧。

  我上中学时,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人们的生活仍然很艰难。供应的粮食品种主要是高粱米和苞米面,加上每人每个月可怜得很的三两豆油。想起这三两豆油,我挺恨陈锡联的,让我们老百姓在本来生活很艰难的日子,更加的雪上加霜。他们家肯定不能每个月吃三两油,因此就不顾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年,我家住在抚顺市露天区(现东洲区)的平山街,距离20中学大约15分钟的路程。为了省却中午来回的奔走,大部分同学都带中午饭。这样,可以节省下来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在课桌上眯一会儿,还可以和同学们穷白话侃大山什么的,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因为生活窘迫细粮少,我们带的中午饭基本上都是苞米面窝头,或者是高粱米饭。条件稍好一些的同学,还偶尔的带些炒菜。而我们带的大多是咸菜。学校有一个大蒸箱,每天早晨上学时,就把饭盒放到蒸箱里。中午吃饭时,饭盒已经热好了,同学们都能吃上热乎饭。那年月,我们带的饭盒,都是那种铝制品的长方形饭盒。只是大小、长短不同而已。正因为如此,就经常发生拿错的现象。

  有些心怀不轨的同学,有时候故意拿错,把别的同学装着好吃的饭盒拿回来吃掉。然后,再偷偷地送回去。再把自己的饭盒悄悄地拿回来,这种神不知鬼不觉地做法经常发生。不仅填饱了自己的肚皮,又为自己省下了一顿饭,真是一举两得的歪主意。不过,这样可苦了那位不明就里的同学。他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饭盒,急的团团转。等找到饭盒时,里面已经空空如也,不免要挨一顿饿。只得自认倒霉,回家去吃午饭了。

  还有个别的同学,因为和某个同学不对付又不好明说,便在中午取饭盒时故意使坏,把人家的饭盒扔在地上。然后装作不是故意的样子,一个劲儿地向人家道歉。这反倒让那个同学不好意思起来。但凡这样的闹剧式的故事常有发生,让人感到既可气又可笑。

  因为家里生活都比较困难,所以同学们的兜里比脸都干净,很少有闲钱带在身上。记得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给了我两角钱。可能她知道自己的儿子爱看书,准备给我买小人书用的吧,但我一直带在身边没舍得花。

  一天,孟凡昌和张教武对我说:“咱们去学校后面的矿职工食堂喝甩袖汤去吧!”听完他的话,我一脸的茫然。竟然对他所说的甩袖汤不知为何物,但我还是默然的同意了。

  中午,矿食堂里坐满了人。我不知道这所食堂为何向我们这样的中学生开放。反正到了那里,我们每人花了一角钱,买了一碗甩袖汤。甩袖汤,其实就是鸡蛋菠菜汤。汤里几乎看不到一丁点儿的油星,但我们还是喝得津津有味。这是我第一次喝甩袖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一碗甩袖汤哪儿够喝啊。于是,在喝到一半儿的时候,他们俩告诉我们说:“你真土,看到没有,那边有一个保温桶,拿着碗去那接满热水,回来再往碗里倒点儿酱油,搅合搅合照样好喝。”听了他的话,我照着他所说的话去做,果然不错。

  看来,这俩家伙家里条件应该比我强,而且肯定是这里的老主顾。不然,怎么会如此轻车熟路精明老道呢,我不禁对他们刮目相看起来。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喝甩袖汤,由于怕不够喝,加了足够的水和酱油,那天喝了个够,把我的小肚撑得滚瓜溜圆。

  在后来的岁月里,我曾经喝过各式各样的汤汁,包括营养丰富的甩袖汤。但却怎么也喝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了。或许,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的缘故吧。

  时至今日,我还是怀念那段纯真的青春岁月,怀念那碗清汤寡水的甩袖汤。

  回忆童年,每个人都会讲出一连串珍珠般美丽的故事。而我讲的这段少年往事却充满了苦涩,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潭。然而,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一定会记忆犹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