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路军许多战士边打仗边学习,成为人民军队的领导干部
黄均平《八路派克》讲的是抗战时期,战士们一边打仗一边学习,他们心目中的目标是:八路军不但打仗要勇敢,而且要有文化,这样,将来才能走到共产主义社会去,所以大家的学习劲头很大。但问题是没有笔咋学呢?黄均平用弹壳自制了一支钢笔,得到连长肯定,连长让他为全连每人做了一支笔,取名“八路派克”。
由《八路派克》想起我父亲刘乃晏边打仗边学习的画面。父亲参军前是一个文盲,他在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支队2营5连,由于学习努力,成为连队学习标兵,受到营部表扬。
父亲说:抗战时期从第五期整军开始,连队有了专门学文化的时间,也有专人教学。那时候上文化课是露天的,听课的人每人拿一根小木棍,照着教员写的字在地上划。回到班里主要是在沙盘上写,有的就不用木棍而是用手指头写。这个字写了抹掉,再写那个字。父亲就是在这个用不完的“纸上”写了抹,抹了再写。三个月的时间,他学会了几百个生字,能认会写,成了2营唯一的一个获得一支自来水笔的受奖者。到1941年底,父亲能拿着报纸,或翻开一本书,可以读报读书了。
在战争年代,边打仗边学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父亲他们那一代老八路努力坚持,持之以恒,取得了非凡成就。
二、八路派克
黄均平
1941年,那时我在连队里当司号员。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部队经常处在流动的战斗环境里,是很紧张的。常常有这种情况:当你刚把背包打开休息,或是正巧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往嘴边送时,突然鬼子来“扫荡〞了,于是你就得迅速将被包重新打好,把送到嘴边的稀饭拨了,立即跟着部队转移。说句难听话:真是连腚沾地的工夫也少有啊。
情况虽然这么紧张,但同志们却千方百计地抓紧时间学习文化。那时,我们每人有一支自造的“木笔”,每次行军休息或是驻营,大家都要拿出它来,在地上学写字;有些同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方块字,行军时把它贴到前面同志的背包上,一边走一边念。指导员经常对我们说:八路军不但打仗要勇敢,而且要有文化,这样,将来才能走到共产主义社会去,所以大家的学习劲头很大。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困难没法解决:没有钢笔。这可是个大问题,一是上课不能记笔记;二是不能给战友和根据地的老家写信,再说,木笔只能在地上划,可谁知道你文化究竟提高了多少呢?
当然,现在没有钢笔,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你可以拿着钱,文具店里有的是,花花绿绿的好钢笔任你选择。可那时却是你有钱也没处买呀,日本鬼子把咱们抗日根据地封锁得这么紧,不要说钢笔供应有困难,有时就连弹药供应也成问题哩。
为了这件事,大家肚子里都好像憋着一股怨气。这个说将来收复了城市,买它两支用个痛快。那个说要买支最好的钢笔,永使不烂……话虽这么说,可问题还得解决。没有钢笔,同志们急得比饿肚子还难受。连长和指导员怪为难的。但唯一的办法就是动脑筋克服困难。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我饭包里还放着三颗子弹壳。那是在鸡山战斗中拣来的,于是我便把它翻弄出来,按着钢笔的模样,就试着制造起“钢笔”来了。
老实说,那时我是瞎摸索着干的。我先把一颗子弹壳的底火盖,用锅沿子拉去,然后将另一颗子弹壳的头部塞进去。这样,就连结起了一根笔杆。可是笔尖用什么东西做呢?当时想来想去想不出,就把子弹夹的铁皮,照着普通钢笔尖的大小剪下来,放在枪通条上把它打凹凹了。写了叫它润水,在尖尖上又剪了一个口,钻了一个眼,笔尖又做好了。最后剩下的是笔舌了,我用一根小木棒,削了一只“笔舌”。这样足足费了半天工夫,“钢笔”算是制造成功了。但当时我还有些不放心,恐怕写不出字来,可是当我蘸了颜色水试写,笔尖下出现了一个个清晰的字时,我竟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一边跑,一边大声地喊着:“大家来看晒,我们自己也能制造钢笔啦!”一剎时我的周围围了好多人。大家惊奇地看着我手里的玩意儿。有一个同志急忙从我手中夺了去,在自己的手心上试写起来。我看着他的神情由怀疑转为喜悦,最后竟不绝地称赞起来:“哈!好使好使!小黄真不简单!”给他这么一称赞倒不要紧,大家你争我夺的抢着要看,还纷纷向我提出了要求:要我给他们每人做一支。做,我可乐意,但是全连一百多人,哪来这么多子弹壳呢?我有些为难了。可巧,这时连长张方田走来了,一个战士高高地举着我做的那支笔,朝着连长喊起了:“连长快来看看这支钢笔!〞连长一听有钢笔,急忙推开人群,一手接过了笔,又惊奇又喜欢地看了起来,然后又掏出了自己小本子,写了几个字。
“连长,这笔不错吧?”旁边有人问他。“嗯,这笔好使啊!”连长一边称赞,一边问我这笔的来历。于是我就把制造的过程向同志们介绍了一下。“连长,你下个命令,叫小黄给咱们每人造一支吧!〞一个同志趁此向连长建议,连长马上答应了,他问我:“小黄,给大伙做钢笔你乐意吗?〞我就把困难告诉了他。“那好办,连部里有的是子弹壳。〞他又叫我什么事都不干,专门制造钢笔。
几天之后,我的工作室里响起了叮叮当当的锤子声,“小工厂”就投入了生产,这次造笔我改进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笔尖,我改用子弹壳做,因弹壳是铜的不易生锈;另一个是笔头拔下来,灌进墨水去,写时墨水能自动润出来,这就成了“自来水“笔了。不到二十天,这个任务就顺利的完成了。从此以后我们连的每个同志,都有了一支心爱的“钢笔。”当他们提笔写字时,都赞不绝口,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同志,他拿着笔
高兴地对我说:“小黄,你造的笔,赛过派克笔哩!〞
从此,同志们再也不愁学习没有笔用了,有的同志特地给它编了一首快板:“八路派克不简单,学习文化真方便,那怕蒋介石不发饷,那怕鬼子封锁严,自力更生造钢笔,叫鬼子和老蒋干瞪眼!”
从此,“八路派克〞的名声就在我们连里传开了。
老马
202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