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决定要结婚了,这一决定是他在见到母亲后,和母亲相处一段日子后作出的郑重决定,经历了烽火硝烟的父亲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渴望拥有一份简单而甜蜜的爱情。
爷爷在父亲的部队住了几天就率领大队人马班师回朝了,留下了母亲这位父亲的未婚妻,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他俩在一起好好相处和了解一下彼此,这就是我的爷爷的开明且务实的地方,父亲也颇为满意。
母亲虽说也是农村苦出身,但是从小在南京城里给人当保姆的特殊经历,使得她并没有吃到很多苦,然而当她留在父亲的偏远荒芜的部队驻地时,却显示出了坚韧的毅力和勤恳的品德。
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和父亲一起下地种庄稼,为菜地浇水施肥。母亲跟在父亲后面默默地学着干,从来不会叫苦叫累,这让父亲既心疼又内疚。父亲曾不止一次和我讲起当年这段难忘的经历,一再夸奖母亲,说自己欠母亲的太多。每当这时,母亲总是笑着看着父亲,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依然那样明媚和灿烂。
当起床号响起后,排里的战士们总会发现,着装整齐的父亲第一个站在队列首位,还有母亲一个人在田里干活的背影,让战士们都很感动,一致夸奖父亲找到了一个好媳妇,是战士们的好嫂子,而这时的父亲,也是喜不自胜,溢于言表。
白天父亲带领战士们巡逻站岗放哨,母亲就去炊事班帮厨。天放晴时,母亲主动帮助战士们晒洗被子,忙的不亦乐乎。
为了改善战士们的伙食,原本不会农活的母亲,还主动到附近的老乡家里学师拜艺,请教如何更好的种庄稼,还从老乡那里要来几只小鸡,尝试着饲养家禽。没多久,母亲就和当地的老乡达成了一片,老乡们都亲切地称母亲“大妹”,直到现在母亲还会用纯真的山东口音学说:“大妹”,常常引得我们开怀大笑,而父亲在世时总是笑的最开心的人。
傍晚时,父亲会陪着母亲沿着海边散步,和母亲讲述自己那一个个难忘的战斗岁月,讲述着那些牺牲的战友的故事,母亲也常常泪湿衣襟,两人的心也越来越近,彼此的好感与日俱增,因此父亲常告诉我说他俩是先订婚,后恋爱,不过这爱一样是无比甜蜜和幸福的。
有了这一番甜蜜的相伴后,父亲第一次有了想结婚的念头,他向指导员程士发做了汇报,征求指导员的意见。
程指导员告诉父亲,其实他也一直在观察母亲,正因为母亲有过的那段国军军官家当佣人的经历,他也格外留意。经过他的观察和战士们的反映,他觉得母亲的一位清白而善良、勤劳的好姑娘,他和连党支部研究后同意父亲的结婚请求,报请上级批准。
在指导员的一手操办下,上级同意了父亲结婚的报告,父亲满怀喜悦写信告诉家里,他和母亲决定结婚,由于战备需要,他无法回家探亲,请家里亲人来部队参加他俩的婚礼。于是爷爷很快就第二次率庞大亲属团来到山东临沂市莒南县桃园村,在父亲的营区举办了隆重热烈又简单的婚礼。
那一次到父亲部队参加婚礼的有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伯、大舅等家里主要亲属,婚礼就在连部简易的食堂里举行,全连官兵除了正常执勤巡逻的以外全都参加,团政治部主任亲自来参加并为父母的婚礼当主婚人,营长和教导员也都前来参加,可见各级首长对父亲这位尖子排长的喜爱。
父亲告诉我,当时他特意从箱子里拿出新中国刚成立时,在守卫大上海时新发的土黄色军装,这套军装父亲一直不舍得穿,珍藏在箱子里,那天结婚父亲毫不犹豫的拿出穿上,佩戴了自己获得的所有军功章,腰上习惯地扎着阔边的牛皮武装带,让年轻英俊的父亲显得更加威武帅气。母亲还是穿着从家乡出发时的那件大红棉袄,头上戴着一朵当地老乡帮助扎的绸布花朵,显得分外俊美,前来参加婚礼的官兵们都是这两人是天生的一对。
当地老乡得知父亲结婚的喜讯后,也纷纷前来祝贺,带来了许多土特产,一些和母亲有交往的老乡更是主动带着杀好的鸡鸭鱼及海鲜产品送到连队,还到食堂帮厨,这一切让父亲铭记在心,晚年曾不止一次和我讲起过这种军民鱼水情的故事,令我感动不已。
简约的婚礼后,爷爷带着大队人马返回了家乡,外婆因为见这里的条件实在太艰苦,要求留下来一起陪伴和照顾母亲,这也给新婚的母亲极大的安慰,父亲也得以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保家为国的工作中去。
盛夏台风季节,连日暴雨给地处海边山洼里的部队驻地带来很大冲击,当时正好接到台湾敌特近期有小规模偷渡大陆的情报,为此各部队都进入了一级战备防御,父亲来不及度蜜月就投入了战备防御,一连好几天都没有回家,母亲和外婆非常担心。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母亲和外婆在部队简陋的宿舍里,凝望着窗外如注的暴雨,为父亲担忧。
外婆看出了母亲的心思,知道母亲心里惦记着在风雨里守候在伏击点的父亲,就陪着母亲在床上坐着,一夜没眠。
凌晨三点多,实在放心不下的母亲和外婆赶到了伙房,帮助正准备给父亲他们潜伏的官兵做点心的炊事班一起烧稀饭、熬姜汤。
天刚放亮,雨停了,风也停了,熬了一夜的母亲和外婆就跟着炊事班的战士,带着稀饭、地瓜和姜汤,来到父亲他们守卫的哨所和伏击点,给战士们送早点,这让在风雨中坚守了一夜战士们感动不已,对母亲和外婆由衷的称道。而时刻,一向话语不多的父亲端着母亲亲自递上的姜汤,喝的无比开心,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笑意。
要说父母亲的性格正好相反,父亲性格沉稳安静,母亲性格外向率真,因此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这种性格上的互补,使得他们很好的相容,厮守一生。
母亲在较短的时间里就依靠自身的勤劳肯干和能干赢得了全连官兵的喜爱,大家都喜欢和母亲这位年轻的嫂子一起生活,母亲也把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父亲和他的战士们。
刚解放的那几年,全国到处还处在贫困时期,每当家乡闹灾荒或困难时,许多干部战士家属就会拖家带口来到部队,给部队正常的训练和战备值班带来很大困难,保障供给也愈发困难。
基于这样的情况,面临部队的反敌特任务更加艰巨的形势,上级要求所有来部队探亲的家属一律返回家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带头响应。
父亲心里非常矛盾,一方面作为一名干部和党员应该带头执行上级的命令,可另一方面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善良贤惠且能干的母亲,实在舍不得她走,为此父亲陷入了纠结中。
母亲得知消息后,眼见许多家属都闹情绪不愿离开部队,出乎预料地第一个和外婆离开,不仅为父亲解了围,也用实际行动再次赢得了父亲的敬重和喜爱。
离开的前一天夜晚,父亲不知如何安慰母亲和外婆,只是坐在床边不停的搓手。母亲见状扑哧一声笑了,安慰道:“你别这样,我和妈不怪你,我们也该回家去啦,等以后我再来看你,你就放心吧。”
外婆也安抚父亲:“对呀姑爷,我们在这里也吃不惯山东的口味,我也想家了,我们是该回去了,你以后自己要当心。”
父亲依然默默点头,凝望着懂事又善良的母亲和慈祥的外婆,男儿的泪水禁不止的往下流。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带着外婆踏上了回乡的路,闻讯前来送行的连长王德顺和指导员程士发带领连队干部和部分战士一直把他们送到公里口,还特批父亲一天假,让父亲陪母亲和外婆到县城好好玩玩。
在母亲和外婆的带动下,连队家属很快就全部离开了,而唯独母亲受到了战士们一致的好评,许多战士对父亲说:“二排长,明年开春让嫂子再来部队,我们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