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50年)
十九、跃进大别山(二)
这时,已是露寒霜重的深秋季节,部队战士都还穿着单衣,刘邓首长请示中央后,决定自己筹借布匹棉衣。在当地群众的热情资助下,很快搞来了布匹、原棉、羊毛。我们自己动手,有用弹弓弹的,有用竹鞭弹的,有用树条弹的,白棉布用稻草灰染,羊毛自己捻线,衣服自己裁剪,不到一周时间,都穿上了自己缝制的衣服袜子,但形象各异。我的袜子是自己捻线自己打的,打的很丑,但穿上很暖和。现在回想起来,的确不像袜子,只是两只直筒筒。
蒋介石看到刘邓在中原站稳了脚跟,眼看自己即将崩溃,便决心全力与刘邓争夺中原,不惜从进攻解放区的前线抽回十个旅,加上原先大别山地区的兵力,达到了33个旅,由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指挥对大别山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攻。
我军处在了外线中的内线,局势十分严峻,如六纵的十八旅在大悟县执行任务时,由于一时疏忽,被敌人吃掉了整个旅直属队,损失很大。我的老队长朱富保同志,1941年调到该旅任卫生处长,没有死在长征路上,却死在了这里。
1947年下半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薄一波同志奉中央指示,带两个纵队护送新兵、伤愈归队的指战员和大批弹药、医药,还有银元到前线,真如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刘司令员也带了三个纵队转到外线,实施战略展开。第十、十二两个纵队西越平汉路,向桐柏、江汉两地区展开。一纵北渡淮河在淮西展开。邓政委率二、三、六三个纵队留在大别山,和军区部队及人民武装相配合,坚持内线斗争。内线、外线犬牙交错极为复杂。
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我军全体指战员充分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忍受了千难万苦,每天行军,和敌人斡旋,许多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卫生队长李耀德是位老红军,经历了长征和抗日战争,1947年9月在大别山的固始县,被敌人的飞机枪弹射入肝脏牺牲,年仅28岁。他是我们团的模范干部,对下级、对同志亲如兄弟,我们队的干部战士都十分爱戴和尊敬他。他牺牲之后,全队100多人痛不欲生,连饭都吃不下去。他那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干部的光辉形象,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具有革命传统的大别山人民,也充分表现了顽强的革命意志与崇高的革命精神,他们全力支持我军,与我们同生死共患难,不避风险掩护我们的工作人员和伤病员,替部队保存物资、带路,协助我们战胜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我们转到外线的三个纵队乘虚展开,第十、十二纵队在桐柏山、大洪山建立了根据地,成立了桐柏、江汉两个军区,一纵也开辟了豫、皖、苏十余县的根据地,成立了新的军分区,大别山和豫、皖、苏,陕,鄂连成一片,与华东野战军及陈赓兵团进行了会师,攻克了许昌等二十座县城,歼灭敌人整三个师和五兵团的大量敌人。
蒋介石眼看平汉、陇海连吃败仗,中原不保,不得不从大别山周围抽走13个旅的兵力。经过我三军的互相配合,机动作战,共歼敌19万余人,解放县城100余座,在汉淮及广大地区建立了中原根据地。
1948年初,遵照毛主席指挥,将主力转出大别山,华东野战军和陈赓兵团会师,实行大规模的机动作战。邓政委率二、三、六纵队转出大别山,到豫西与刘陈会师。
一季度气候非常寒冷,我们七旅十九团奉命北渡淮河,当时淮河水不深,只有齐腰,但水面上有一层结冰,由于是夜间行军,既不能点灯,也不准说话。上级有一条规定:每个人都要脱下棉裤、鞋、袜。我们的部队战士在西北风呼呼的响声中都脱光了棉裤,手拉手互相搀扶着淌过了河。那天,个个冻得浑身发抖。
过河后,由于穿衣整装又怕掉队,都是一阵小跑,即便是那样,宿营时还是不少人感冒。我们营的管理员郭长海一心为战士,自己宁愿几天几夜不睡觉,也得给战士吃好。那天,他弄了一些干粮、辣椒,分给各连司务长做成面汤给战士们喝,治好了大家的感冒。他与我配合默契,保证了部队人员的健康,至今我还在想念他。
注释:
[17]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7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以一把利剑插入敌人的心脏。我军经过20多天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末挺进大别山,为夺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争的车轮在这里扭转,“自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控制住大别山,才能创建中原解放区,部队战胜困难,坚持斗争,在六安张家店和蕲春高山铺战役中,共歼敌1.7万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10月的大别山,早晚已是寒气袭人。部队远离后方,供应不及,指战员们穿的还是夏天的单衫单裤。眼看严冬将至,冬衣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部队就自己动手缝制冬装。“红军、八路是苦出来的,但大别山的艰苦是出乎意料的。”没有吃的,没有群众基础,无后勤供给,南方阴雨、羊肠弯道难行军,疟疾打摆子,减员非常严重,人疲惫无兵源补充,且战略转移时武器装备已扔,非常困难。刘邓大军刚适应了大别山区的情况,蒋介石便集结大别山北麓的七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光山、新县我军进行合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吹响了全国胜利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