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情系梅田矿务局医院
梅田矿务局医院地处湖南省宜章县,矿务局的全称是广东省梅田矿务局,因梅田矿务局隶属于广东省管理,我们的通信的地址跨越了两个省:湖南省宜章县广东省梅田矿务局医院。上世纪60年代,为了缓解广东省煤炭供求矛盾,开始筹建广东省梅田矿务局,到80年代,梅田矿务局的职工人数近2万人,他们为广东省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96年到2000年之间,梅田矿务局开始实施”关、停、并、转”措施。当年在梅田矿务局医院工作的医生,很多是从广东省人民医院或广州市医院支援过来,矿务局医院病人少,病种也比较单一,但师资力量和医疗设施、设备还是比较好的。2001年梅田矿务局实施人员分流安置,很多医生又回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和广州市医院。
第一节 遇良师何其有幸
1975年8月4日,我们结束了军医大学的临床课程,进入了临床实习阶段,“从医之路”开启了新篇章。实习前大队领导对实习班进行了调整,女生由原来的6个班 缩编为4个班,我和刘星同学由原来的20班来到新组建的12班。我们16名同学来到湖南省宜章县广东省梅田矿物局医院和宜章县人民医院实习。我们班分成四个实习小组,每组4个人,定期轮换,3个组在梅田矿务局医院实习十五周,1个组在湖南宜章县医院实习5周。我们在梅田矿物局医院实习的日日夜夜,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和事记忆深刻。在那里,我们参加梅田矿务局伤员的救治工作,我们遇见了军医大学的教员,他们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驱散我们的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坚定我们治病救人的初心,引领我们“医路”前行。
临床教员孙居坚
带教实习的老师是附属医院妇产科的主治医生孙居坚教员。他是山东人,大个子,体态胖,满脸络腮胡,心特别细,对我们实习同学真是倾尽了心血。他为同学们制定实习轮转计划,到各科室督导检查;他带教我们在妇产科看门诊和手术;每天早上他会督促我们起床;他带我们下矿井,体验矿工的生活。他即是严格的带教老师,又如同慈父一般,关心到我们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
1975年9月18日,梅田十一矿发生一起井下瓦斯燃 烧事件,一名安全员当时在井下死亡,另有25名矿工有不同程度的烧伤。广东省各级领导十分重视伤员的救治工作,地方和军队医院都派出医疗队支援,我们军医大学派出了附属医院烧伤科的关国勤教员、基础教研室的赵克森和王铁丹教员,连夜赶到梅田矿务局医院,参加烧伤病人的救治工作……。
根据患者的人数和病情,我们2个同学一组分成若干组,有的组是负责特护一个重伤员,有的组是管理几个病情稍微轻点的病人,全程负责病人的诊疗及护理。 医院离我们的招待所驻地距离大概半个小时路程,中间要通过一片空旷的田地。我们凌晨2点钟晚夜班交接换班时,孙居坚老师怕我们女生走夜路不安全,无论是刮风、下雨,无论他白天工作有多忙多累,他都会准时起床,送我们上下班。
一个多月过去了,所有的烧伤患者脱离了危险,病情也慢慢好转了。矿工们因为在井下操作时戴着口罩,所以他们烧的都是眼睛、额头、双手。当她们对着镜子看见自己烧伤的面容,看见双手、耳朵挛缩的瘢痕时,情绪变得格外激动和焦躁。为树立他们的生活信心,孙教员特别嘱咐我们要多关心鼓励他们,国庆节期间,我们班同学排演了几个小节目,在病房里为他们演出,病房内一片欢声笑语。这次演出的得到了矿医院领导的赞扬和支持,抽调医院医护人员和我们班同学一起排演了一台节目,到各个分厂矿轮回演出。记得一天晚上演出结束后,我们乘坐拉煤的大卡车回招待所驻地时,发现公路右边山上的工棚着火了,全体同学立刻跑步上山参与救火,并将救出的烧伤患者抬上卡车送到医院进行救治。
生化教员王铁丹
发生煤矿事故的那一天上午9点钟左右,我正跟随矿务局医院内科的叶主任查房,突然听见一阵警报声,还没有等我会过神来,只见叶主任飞快跑出了病房,我楞了一下,随之紧跟着她跑向医院大门口的空场地。当时看见满地躺着刚刚从煤矿井下送来的伤员,全身黑乎乎的啥也看不清。受伤的伤员有的在哭喊,有的在呻吟,有的不言不语。医务人员一个个的神色紧张,匆匆忙忙,里里外外地快步跑着运送伤员和药品。我紧紧跟随叶主任查看病人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实行抗休克、镇静、镇痛、补液治疗,把受伤的伤员送到手术室或病房。
我和夏照帆同学负责一名叫王丽萍的女患者,她是梅田矿务局全国著名的铁姑娘掘进队的队长,她的头面部和双上肢烧伤面积大约30%左右。抢救当天我值下半夜夜班,凌晨3点多钟,病人出现了情绪躁动、伴有头 痛恶心、眼球有点外凸、球结膜水肿等症状。我去值班室找医院值班医生汇报病情,护士说他刚下手术台回家去吃饭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听到病房外面有汽车的声音,我跑到医院大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看见几个穿军装的人下车,其中有给我们讲生化课水电质平衡的王铁丹老师。我飞快跑到王教员面前,顾不上礼貌和寒暄, 一边拉着他的胳膊让他先到病房看我管的病人王丽萍, 一边向他汇报病人的病情,说可能有脑水肿想给她用甘露醇脱水。
与三位老师一起疾步来到病房,逐一查看了几个重伤特护的病人。随后王教员对我们说,你们现在不仅仅是实习生,还要担负护理、医生的责任。从现在起老师们与你们一样,分成小组分管病人,在医院24小时值班。还专门提出了王丽萍的病情,指示可以使用甘露醇 脱水治疗。
毕业后我回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 一次王铁丹老师在武汉转火车停留时,通过医院总机找到我,从火车站打来一个电话。当我接到王教员电话时特别激动,感谢王教员还记的我的名字。王教员说,在梅田矿务局医院实习的每一位同学他都记得,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和发扬在梅田矿务局医院救治伤员精神,不辜负军医大学的培养。
烧伤科教员关国勤
矿难事件的救治工作,成为我们班同学的共同记忆,以至于毕业很多年都久久不能忘记。附属医院烧伤科的关国勤教员,操着东北人口音个子高高的,皮肤黑黑的,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说话不慌不忙,对病人特别有耐心、仔细。
烧伤病人使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每天给病人换药揭下大片纱布触碰患者创面时,病人痛的哇哇叫。我和夏照帆同学就把纱布剪成一小块敷在伤口上,关教员查房时看见了表扬了我们,还告诉我们可以剪得再小一点,如同邮票大小敷在创面上,这样换药时没有那么长时间痛,还有利于“皮岛“生长。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教员用剃须刀片一点点地给病人削去手指上的焦痂,非常精细的操作一做就是几个小时。
听说瓦斯燃烧事件中有一名去世的安全员还在太平间停放,等待家属来才安葬,关教员叫上我们几位同学到了太平间。打开太平间的门,就看见去世的矿工平躺在地上,仍然穿着上班的矿工服,全身黑乎乎的,头发、眼睛、脚上到处都是煤渣,房间里还放着一口新棺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心里特别恐惧,因为有老师和同学在,我不好意思躲避,硬着头皮跟着他们进到太平间。关教员蹲下来查看了死者的体征后对我们说:“同学们,这些煤矿工人在旧社会被叫做煤黑子,我们现在是新社会,应该尊重和感激他们辛勤的劳动,我们一起为他清洗干净让他上路”。听了关教员的话,有的同学去病房拿盆子到院子里打水,有的找来毛巾。关教员拿起毛巾沾上水从头到脚清洗尸体,同学们也帮着一起清洗,直到全身上下清洗的干干净净为止。大家又为他穿上了新的矿工服,找来两条长板凳和木板,把他放在木板上,盖上了洁白的床单,等待家人来做最后的告别。多少年过去了,始终记得关教员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对逝者最大的尊重,而我作为一名实习军医则受益终身。
毕业离校时,关教员专程到广州火车站送我们,他提着我的背包对我说:“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员,这是第一次送学员到火车站。”并说希望我今后能从事烧伤专业。十分遗憾的是,我毕业后更换了好几个专业:临床血液病、临床药理、最后从事的是医院感染控制专业。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班夏照帆同学毕业后不仅从事烧伤专业,还成为全国知名的烧伤专业院士。
病理生理教员赵克森
救治工作告一段落,赵克森和王铁丹教员先期返回广州之前那个晚上,两位教员和我们实习同学一起围坐在医院值班室,大家在小卖部买了饼干、糖果,从食堂买的晚餐,以水代酒与老师话别。席间,赵克森教员欣然用俄语唱了一首“喀秋莎”,至今难忘。
赵克森教员给我们讲病理生理学课程,他的声音极富有磁性,讲课的内容与自己的情感表情相结合极有风采。记得有一次课堂快结束的时候,他抬起右手指向前方说:“如果你认为它是真理的话,那必将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证实。"接着就宣布下课。他讲的休克机制、微循环障碍至今记忆犹新。1978年,我所在的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对全院所有的医生进行了一次医学理论基础考试,我居然考了98.6分,位居全院第二名。其中有一道题就是简述休克的机制。
赵教员在课堂上有一句话,也是令同学们印象深刻,“一个好的学生,不是做书本的奴隶,而是要站在书本之上,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回想过往已经五十年了,特别感慨当年遇良师,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