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飞,记录八路军抗战最著名的摄影师;沙飞,人民解放军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沙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第一任领导者;沙飞,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沙飞和战友们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份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沙飞拍摄和保存了八路军抗战时期最完整、最经典的照片档案;沙飞和战友们建立和发展了中国革命摄影队伍。——引自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原北京军区支社社长辉《用镜头记录中华民族的抗战辉煌——探寻中国著名摄影家沙飞传奇又悲剧的人生

       1937年11月,太原沦陷,国民党主力南撤。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率独立团和一个骑兵营,在山西五台山一带活动,准备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正在五台山采访的沙飞,见到了聂荣臻。聂荣臻同沙飞谈起当年在法勤工俭学期间,周恩来带他们业余办报(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赤光》)的经历。聂荣臻得知沙飞是广东人后,笑着问他:“北方风沙大,漫天飞舞,你们南方人到北方来,不怕风沙迷眼吗?”“不怕!”沙飞大声回答,“我就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这就是“沙飞”这个名字的由来。

        沙飞向聂荣臻汇报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提出想当一名八路军新闻摄影记者的请求。聂荣臻当即允诺:“好,我批准。今后你就是我们八路军的专职新闻摄影记者了!” 沙飞非常兴奋,向聂荣臻行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临别时,聂荣臻取出自己的一架相机:“这是‘韦尔脱’牌相机,可能比你的好一些。送给你吧!”在聂荣臻同志盛情邀请下,沙飞同志于同年10月正式成为晋察冀军区的(也是八路军的)第一位专业摄影工作者。”

       作为抗战影像的忠实记录者,沙飞用镜头定格了八路军冲锋、白求恩救死扶伤等珍贵瞬间,成为历史最鲜活的证词。通过这些作品,直观再现烽火岁月,将抗战精神具象化,既让观众重温民族危亡之际的抗争史,又以影像为桥,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情怀,让人们在回望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凝聚起奋进力量。

       当快门声与时代脉搏共振,镜头便成了刺穿历史迷雾的火炬。走进沙飞的摄影世界,我们触碰的不仅是泛黄相纸上的光影痕迹,更是一个时代最滚烫的心跳。这位中国革命摄影的先驱者,用徕卡相机作枪,以胶片为战场,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定格下无数震撼人心的瞬间。从八路军战士冲锋的背影到根据地儿童清澈的眼眸,从延安窑洞的灯火到白求恩手术台前的专注,沙飞的镜头始终对准真实的力量—— 他不追求刻意的构图美感,却让每一张照片都成为历史最忠实的证词。

        那些粗糙的颗粒感里,沉淀着民族危亡之际的呐喊;那些倾斜的取景角度中,藏着记录者与时代同频的震颤。

        在纪实摄影尚未被系统定义的年代,沙飞早已用行动诠释了这门艺术的真谛:摄影不是对现实的复刻,而是对灵魂的凝视。他镜头下的人物从不只是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 —— 受伤士兵紧攥步枪的指节泛白,田间老农皱纹里的汗水折射着希望,这些细节让八十年前的岁月有了可触摸的温度。正如沙飞所言:“摄影是我的武器,我要用它为民族解放事业战斗到底。”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银河悦读网特别举办沙飞抗战摄影作品展。期待透过这些真实的抗战影像,让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和平的珍贵、历史的厚重与每一个平凡生命的价值。愿我们在光影间驻足,与这位用镜头镌刻时代的伟大灵魂相遇,与那段烽火淬炼的不朽岁月对话。

       特别感谢沙飞女儿王雁女士的支持,感谢叶嘉同志提供的资料和图片,沙飞摄影展照片来自《晋察冀画报》创刊地——碾盘沟公众号。

保卫国土,保卫家乡。沙飞摄


 1943年秋  日寇大“扫荡”,燃烧的村庄。。沙飞摄

1937年秋 塞上风云 向长城内外进军的杨成武支队。河北涞源。沙飞摄


战斗在古长城   沙飞摄

八路军指挥所 沙飞摄


八路军在长城上欢呼胜利 沙飞摄


河北涞源妇女为前方战士作军鞋  沙飞摄

1940年百团大战涞灵战役三甲村战斗后,八路军干部向日伪俘虏讲解宽大政策1940年9月 涞源杨家庄(浮图峪长城山脚下) 沙飞摄

敌人送来的礼物,平山洪子店战斗中缴获的日寇养马。1938年5月  沙飞摄

八路军骑兵挺进敌后  沙飞摄

河北阜平东土岭村青年参军大会 1939年6月  沙飞摄

阜平一区参军大会上给参军青年家属发馒头 1939年6月  沙飞摄

不到长城非好汉 1937年秋 河北涞源插箭岭 沙飞摄

八路军收复插箭岭   沙飞摄

1940年8月,  八路军于晓雾中,向井陉矿区进攻。沙飞摄


1940年8 月,  井陉煤矿,八路军炸毁新矿烟卤。沙飞摄

1940年8月,百团大战,围攻井陉矿区之八路军机枪阵地。沙飞摄

1940年8月,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沙飞摄

1940年8月,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沙飞摄

1940年8月,八路军托老乡将日本小姑娘送回日方。沙飞摄

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   沙飞摄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沙飞年表】

1912年5月5日 出生于广州,原名司徒传,祖籍广东省开平县赤坎镇书楼村。

1920年 就读于广州市立初级小学。

1926年初 考取广东省无线电专门学校及广州育才英文学校。

1926年7月—1931年 参加国民革命军,当报务员。先投身北伐,到上海、宁波、徐州、济南、北平等地,后3年在梧州军用电台。

1932年—1936年8月 在汕头电台当特级报务员,月薪150大洋。

1933年3月30日 在汕头与电台同事王辉(原名王秀荔)登记结婚,互称“振华”、“慕秋”(取“钦慕秋瑾”之意)。

1933年12月 长子司徒飞(王达理)出生。

1935年3月 长女司徒鹰(王笑利)出生。

1935年6月 以别名司徒怀加入上海黑白影社。

1935年7月 作品《图案》、《渔光曲》参加黑白影社三届影展。

1936年7月 赴南澳岛拍摄。作品《绿波留恋浣纱人》、《码头工人》、《辛苦为谁忙》、《生命的叫喊》、《乌云遮不住太阳》参加黑白影社四届影展。

1936年9月 以别名司徒怀、学号振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靠稿费维生。

1936年10月8日 在上海第二次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拍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鲁迅最后的留影》等照片。

1936年10月19日—22日 拍摄鲁迅遗容、葬礼及各界悼念活动。

1936年10月—11月 以笔名沙飞在上海《良友》、《时代》、《生活星期刊》、《中华图画》、《作家》、《中流》、《光明》、《文季月刊》、广州《民国日报》、香港《大众日报》、汕头《先声晚报》等报刊发表有关鲁迅的文章及照片。

1936年11月29日 《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专题摄影作品7幅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26期发表。

1936年11月 离开上海,回广东。

1936年12月1日 撰写文章《写在展出之前》,发表在广州、桂林《沙飞摄影展览会专刊》。

1936年12月3日—5日 在广州举办个人影展。展出作品114幅,“纪念鲁迅先生”26幅,“国防前线南澳岛”20幅,社会生活作品52幅,风光静物作品16幅。《越华报》广州《国日报》《南国青年周刊》发表评论文章。

1937年1月6日—8月中旬 桂林。摄影作品《劳力零卖》(桂林头什景之一)《投向那里去》(桂林街头什景之一)《女佣生活》《海员生活》《生命线》等在街头漫画展览展出。

1936年冬 妻子王辉在汕头秘密加入华南抗日义勇军。她担心丈夫以摄影为职业名气大,影响组织安全,写信提出离婚,想让他回汕头。因误会,复信同意离婚。

1937年1月18日 《桂林日报》发表诗《我有二只拳头就要抵抗》。

1937年6月14日 广州《市民日报》发表诗《哭陈宏先生》。

1937年6月27日 《广西日报》发表诗《哭陈宏先生》。

1937年6月 文章《爆铜工人》在上海《国民周刊》一卷八期发表;《敌人垂涎下的南澳岛》摄影专题在上海《中华图画》55期两整版发表。

1937年6月25日—27日 在桂林举办个人影展。展出摄影作品100幅,“纪念鲁迅先生专题”19幅,“华南国防前线南澳岛专题”18幅,“儿童节献画专题”8幅及“大众生活”等作品55幅。影展专刊有千家驹、陈望道、马宗融、祝秀侠、廖苾光、李桦等评论文章;《广西日报》连续3天报道。

1937年7月3日 广西版画研究会召开首届会员大会。任干事。

1937年8月15日 《广西日报》刊登文章《摄影与救亡》。

1937年8月底 带着千家驹、尚仲衣、邓初民等赞助的摄影器材、路费和介绍信,到达太原。

1937年9月 经许群介绍,在太原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经温健公介绍,在河北(保定)民训处电台两天,经周巍峙介绍、社长李公朴同意,到全民通讯社任摄影记者。经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介绍,赴山西五台采访刚取得平型关战斗胜利的八路军115师,两星期后回太原发稿。

1937年9月—1946年8月 拍摄了日寇暴行、中国军队抗击日军、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白求恩、战斗在古长城、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人民支援抗战、青年踊跃参军、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国际友人到访、百姓生产生活、欢庆胜利……千余幅照片。在《晋察冀日报》、《抗敌三日刊》、《晋察冀画报》、《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中国抗战画史》等报刊,用沙飞、孔望、眼兵、王君、红叶、静子、秋子、丽陵、路涛、刘定、白桦、黄芬、浪花、白婴、莫燕等名或不署名发表摄影作品200余幅(次)。

1937年10月 再次到五台山,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接见并介绍到杨成武支队、骑兵营采访。

1937年12月 在河北阜平参加八路军,正式改名为沙飞。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1937年12月 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第一任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副社长),主持工作。

1939年1月1日 在晋察冀军区驻地平山县蛟潭庄,举办《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照片基本都是沙飞拍摄。聂荣臻将展览照片送往重庆和延安。

1939年2月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摄影科平山县蛟潭庄成立,沙飞任科长。

1939年9月18日 请从延安到晋察冀的吴印咸为摄影战士写《摄影常识》一书,并为该书作序。

1939年11月12日 白求恩逝世,其遗嘱交待:“照相机给沙飞。”

1940年9月14日 文章《老乡:把这两个日本女娃娃送到敌人那里去!》在《晋察冀日报》发表。

1940年10月 奉命筹备《晋察冀画报》。

1941年5月1日 配图文章《我最后见到鲁迅先生的一天》在《抗敌三日刊》刊登。

1941年5月 《晋察冀画报》筹备组在平山县陈家院成立,任筹备组组长,全面负责创刊筹备工作。

1941年7月 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班在平山县陈家院开办,任教员。

1942年3月 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写了自传《我的履历》。

1942年5月1日 晋察冀军区宣布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平山碾盘沟成立,任主任(社长)。

1942年6月3日 李荒、潘自力作介绍人,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候补党员。

1942年7月7日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出版,照片150幅。沙飞发表作品80余幅。

1942年7月 晋察冀军区第一次摄影工作会议在碾盘沟召开。在会上作“新闻摄影采访规律”的专题讲话。

1942年11月20日 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43年1月 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幕。作为文艺界参议员代表出席大会。

1943年4月20日 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平山曹家庄遭日军袭击。带领职工紧急坚壁机器,来社编稿的冀东军区记者雷烨牺牲,写挽诗悼念,《晋察冀画报》第三期出雷烨作品专辑。

1943年7月 出席晋察冀边区青年记者代表会。

1943年9月25日 晋察冀北岳区反“扫荡”开始。画报社人员在花塔山与日寇打游击,为保护底片资料,专门成立护片队。提出“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

1943年12月9日 在河北阜平柏崖村遭日军包围,突围中受重伤,画报社牺牲9位战友。

1943年12月12日—1944年春 住院治伤。战友罗光达、石少华常来探望。3人研究工作,并规划未来摄影与画报事业发展的蓝图。在病床上提出抗战胜利后创办全军或全国性摄影大画报的构想。

1944年 王辉由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中央党校工作学习。

1944年11月15日 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队在洞子沟举行开学典礼。担任教员。

1944年12月 将广州和桂林摄影展览的20余幅作品,赠学生顾棣。

1945年2月初 与吕东阁、刘克己研制土造幻灯机成功,为群英会放映英模活动幻灯片,向美军观察组赠一小型幻灯机作纪念。

1945年6月 在河北阜平坊里村与已离婚8年的王辉破镜重圆。

1945年年底 张家口,和从延安来的子女王达理、王笑利团聚。

1945年11月 当选晋察冀边区文联委员。

1946年5月 二女儿王雁在河北张家口出生。

1946年2月 按照聂荣臻指示,向晋冀鲁豫支援技术力量,派裴植、袁克忠、曲治全等帮助筹办《人民画报》。

1946年3月20日 与石少华接待由北平抵张家口的吴印咸。3位摄影家首次相聚。

1946年4月 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成立。沙飞、丁玲、萧三、萧军、艾青、成仿吾、沙可夫、周巍峙等是会员。

1946年6月 晋察冀画报社为联合国提供新闻照片。

1946年7月 在张家口元宝山主持召开晋察冀军区摄影工作会议。总结八年抗战摄影和画报工作经验,确定今后工作方针任务。

1946年12月9日 与章文龙、方弘代表画报社到阜平柏崖祭奠3年前牺牲的9位战友。

1947年1月3日 晋察冀画报社在阜平城南庄召开摄影经验交流会。主持会议并介绍经验。

1947年2月 带领画报社前方工作组到平汉前线工作。

1947年5月 小儿子王毅强在阜平出生。

1947年4月 致力革新研究的轻便印刷机、轻便制版机和轻便排字房获得成功。用一辆大车拉上全部设备,随野战军南征北战,在前线出版画刊。

1947年6月 重返前线工作。安排人力在前、后方用科学分类方法整理全部底版资料,为建立全军摄影底版档案打下良好基础。

1947年7月7日 《冀中画报》创刊出版。

1947年10月 在前方组织晋察冀野战军各纵队摄影记者投入清风店战役火线采访。10天后出版专辑画刊。

1947年11月 组织解放石家庄战役摄影报道。

1947年12月 在平汉前线主持召开晋察冀野战军摄影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制订今后报道计划。作了发言。

1948年1月 阜平梨花沟,晋察冀画报社开办第九期摄影训练班,从前线回来为学员讲课;带画报社前方工作组全体人员回后方参加军区政治部“三查三整”运动,历时3个多月。

1948年5月25日 《晋察冀画报》与《人民画报》平山县孟岭村(今鹿泉区)合并,成立华北画报社,任主任。

1948年5月 因患肺结核病到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疗养。再未出院工作。

1949年3月 小女儿王少军在石家庄出生。

1949年12月15日 在医院开枪打死为他治病的日籍医生津泽胜。被关押。

1950年1月1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做出开除党籍的决定。

1950年2月24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死刑。

1950年3月4日清晨 在石家庄被处决,未满38岁。保存14年的鲁迅底片随葬。

1986年5月19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情况下作案,不应负刑事责任。撤销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恢复军籍。

1986年6月11日 中共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做出恢复中国共产党党籍的决定。

——以上摘自碾盘沟公众号


 沙飞与他的家人




“沙飞不幸,英年早逝。沙飞有幸,子女长成。王雁十几年来为挖掘、整理、传播沙飞的遗作,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和物力。仅仅是今年就编著出版《铁血见证——我的父亲沙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沙飞摄影全集》(长城出版社)、《沙飞摄影选集》(花城出版社)多部著作。为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及未来全面编修中国摄影史提供了关于沙飞的相当系统而完整的文本。学术界、出版界和摄影界不少资深人士被沙飞作品和王雁绵绵孝心所感动,纷纷积极参与了沙飞研究和传播工作,通过这一本本书籍、一幅幅作品使人们能够走进沙飞的影像历程,为中国摄影史和摄影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原载《沙飞摄影选集》(花城出版社2005出版)


因资料收集范围所限,以上呈现的图片仅是沙飞抗战摄影作品中的部分影像。这些镜头虽未穷尽他的创作全貌,却以极具纪实力量的画面,定格了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八路军将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的身影、在简陋阵地上坚守的姿态,也记录下军民同心支援前线的质朴场景——无论是战士们布满硝烟的脸庞,还是百姓们为部队运送物资的坚实脚步,都生动还原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


透过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影像,我们依然能清晰触摸到八路军为民族独立浴血奋战的坚定足印,深切感受到烽火岁月里不屈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担当。


再次感谢为我们引荐沙飞女儿王雁女士的陈辉大校,再次感谢叶嘉同志提供的资料和图片,再次感谢《晋察冀画报》创刊地——碾盘沟公众号对银河悦读网的支持。





2025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