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简讯

 

2024年3月24日下午,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办的《念念不忘》新书创作交流会暨法制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在数码大厦元照读书馆会议厅举办,由何家弘会长主持。


作者介绍创作体会,编辑分享阅读感受。发言嘉宾如下: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原《南方周末》法治记者郭国松(以视频方式),协会秘书长、文史编辑胡泊,协会副会长、中影集团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导演鲁坚,协会副秘书长、中闻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唐明,协会会员、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陈碧,协会理事、银河悦读中文网创始人李玲,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家曾镇南,协会顾问、文化学者周大伟。随后协会会员、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梁宇做自由发言,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蒋浩做总结发言。


嘉宾肯定这部小说直面乡村未成年人性侵教育缺位的勇气,回顾各国未成年人性权益保护法规发展历程,对作品有待商榷之处提出建议。


此前协会已向会员征求对该作品的书面意见并提交合作方。协会公众号、燕大元照公众号将发布研讨发言文字和视频。研讨结束后,何家弘会长召集理事会议,布置下月年会工作。



【银河悦读简报】


2024年3月24日下午,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理事、银河悦读网创始人独上月楼,与在京文友孙英伟(合伙人、顾问)、空中白雪(合伙人、金牌编辑)、兔妈妈(驻站作家)、国忠(退休高级检察官、驻站作家)以及周泰律师事务所品牌负责人王梦蝶应邀到会,独上月楼还向主办方引荐,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镇南老师参加了研讨会并做了主题发言。(研讨会详情见附件)


研讨会上,独上月楼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题,简短介绍了自己的阅读体悟(见附件)。因时间有限,未能完整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在读后感的最后,独上月楼激情写道:“在作者的后记(番一)里,我找到了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内心驱动,也就是她的创作初衷,十分令人钦佩,也印证了我的阅读感受。作者写道:‘今天的女童,就是明天的母亲,谨以此表达一个母亲,一个女儿,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二十六年的共和国检察官对天下女性、天下母亲的热爱与感恩。’‘她的内心柔软而高尚,折射出一名优秀女检察官的思想境界、大爱之心和美好情愫。《念念不忘》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检察题材小说,更是映照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她所发出的呐喊特别是意义深远的法治理念,应得到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与回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由衷地为我们的女检察官作家点个大大的赞,并向她致敬!”

 

与会文友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专家云集的高水平的研讨会,无异于给大家上了一堂普法课,受益匪浅。


最令我们高兴的是,《念念不忘》作者女检察官修篱种菊也应邀注册了银河悦读网,并将完整发言作为“读书日“征文投稿本网站,现已发表并加金星推荐。


我们需要文学,更需要法治文学 ——兼谈《念念不忘》创作体会》http://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44117


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部分与会理事和会员合影留念


3月28日,法治周末报以《<念念不忘>:一本社会学视角下的法治小说》为题,对研讨会做了深入报道。



 

附:

《念念不忘(原名“一号检察建议”)》新书创作交流会暨法制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

地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Hvw3HOjxXIL10o8E-nbog


2024年3月24日下午,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联合举办的《念念不忘(原名“一号检察建议”)》新书创作交流会暨法制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元照读书馆举行。

 

法治题材长篇小说《念念不忘》以2018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向国家教育部发出的历史上首份检察建议(简称 “一号检察建议”)为背景创作,既从检察官视角讲述受害人被性侵害的悬疑故事;又从社会学视角观察受害方与加害方两个家族中不同人物命运所折射的原生家庭的爱与疗愈、罪与罚,以及女性励志成才;通过司法程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艺术形式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虚构写作作品,获得了社会各界相关群体的广泛关注。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会长何家弘会长全程主持。

 

《念念不忘》作者修篱种菊(笔名)女士,系三级高级检察官,首先开场介绍创作体会,她诚恳地表达,我们需要文学,更需要法治文学。文明与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孪生兄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必然需要繁荣法治文学。法治文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文学表达,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法治表达。她从寻找法治中国的文化力量、表达乡土中国的法治呼唤、厚植检察精神的艺术呈现等三个方面分享创作《念念不忘》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随后,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感慨,读一本小说,就好像多了一种人生,结识了很多不熟悉的人和事,丰富了头脑当中的故事的库存。他认为《念念不忘》这部作品,艺术性很强,作者的艺术创作意识和能力是令人赞叹的。作品真是有性别的,这部小说具有很鲜明的女性作家的特征,作品风格清新,文字洗练,细致处如木纹,宏大处也有其山高水远之处,连接着检察理念的进步和社会正在发生着变革的大背景。俗语云:文如看山不喜平,这部小说情节曲折起伏,既有对于被害人,被害人的近亲属经历的悲剧的描述,特别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尤其是他们的心理创伤。还将性侵一方进行富有立体性、逼真而生动的描述。在司法实践当中有好多案件,如果没有媒体报道,没有通过类似《念念不忘》一样作品把它呈现出来,这将是一个盲区,社会及大众根本没有途径知晓。所以这部作品它的社会意义是非常大的。恶从来没有因为文学作品而彻底的消失过,但是能拯救一个,就拯救一个。像《念念不忘》这类的作品,它有一种治愈作用,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希望。它也有一种唤醒作用,每多一个读者,就可能增加一份社会拯救的氛围。人性恶的阴影也许会减少一分,这也是他对这本小说的期待。

 

紧接着,《猎冰》原著小说作者郭国松先生以视频的方式向作者表达了祝贺并和与会成员分享了他同样作为媒体人及《猎冰》原著小说的作者的感悟。郭老师认为写作是件苦差事,如果不是对文学的爱好,相信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干这种事。作者在省级检察院工作其实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犯罪案件。而犯罪题材的文学又是最能反映人性和人的命运,如果作者能继续深入下去,相信后续将继续创作震撼人心的作品。随后郭国松老师也结合自身写作《猎冰》小说的经验,分享刑侦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文学作品影视化过程中的建议。

 

北京侦探推理文艺协会胡泊秘书长表示今年是侦探推理文艺协会成立20周年,协会成立的宗旨就是培养推广中国的本土原创侦推作品。目前市场上最畅销的几乎都是外国翻译作品,当然这部分的影响非常大,也是一种文学的来源。但我国不能仅仅是引进这些翻译作品,最后要有我们自己所原创的作品,就像影视作品一样,需要有一段学习发展的过程,最后更有属于我们原创的精品。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陈碧副教授讲述了自己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案例,在有了这些经历以后再看这本《念念不忘》,她感触良多。她认为,作者勇于选择了一个当下非常敏感的话题去深入的探索既是出于作为一位检察官的担当与选择,也是作为一位女性的勇敢与热爱,在现有的文学市场,她的选题和内容都十分可贵。另外陈老师提到《念念不忘》中郑多余在日记中有关“同爸”的细节时,也提到关于《刑法修正案(十二)》的设计,在她经手的案例和本书中都有深刻展现,为何羔羊爱上豺狼,这样受害者合理化侵犯的一些心理层面的情节的写作,更警示我们,是不是要防止有人以爱的名义去实施这种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和剥削。

 

中影集团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导演鲁坚先生表示小说触及的内容真实而又现实,且书中所讲述的未成年性侵案件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在全球很多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关于本书未来的影视化运作,也从自身专业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提示,文学与影视对作品的呈现是不同的,虽然小说中多条故事线同时进行,但在影视化改编中尽量集中重点才能更好的将作品呈现。

 

中闻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唐明律师从以下两点表达了对作者的赞赏,一是作者的语言技巧非常娴熟,语言表达也很接地气,这是深入接触基层群众后所锻炼出来的语言文字功底。二是作者的真情始终贯穿作品始终,能够传达给读者以人为关怀。唐老师结合以往在法院的工作,表示司法职业者如果能够时刻的感受生活,尤其能够深入社会基层生活,将专业的理性与生活的质感相结合,那么它就会让冰冷刚性的法律产生些许的温度,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文学评论》副主编曾镇南老师表示,法治文学作品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是很重要的部分。随着人类不断向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中,人类社会始终是充满欲望的。好的文学作品要能直击人性,将人的欲望和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曾老师也就文学作品影视化及其限制、网络文学发展、文学作品的限制边界等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希望当今时代的作者,比如撰写侦探推理的作家能对人类社会现行的犯罪现象进入深入分析,并且通过分析能够表现如今的时代和我们民族的未来。作家们在写作时能够志存高远,做到真正为中国的文学长河增添新的内容。

 

海淀区检察院原副检察长李玲女士分享了自己读完《念念不忘》一书后的几点感受,首先读后这本书觉得既亲切又陌生。她表示书中对于检察工作的描写引起了对自身29年检察生涯的重温和回望,陌生的是书中所提到一些名词与当时自己工作时并不相同甚至有很多新的专业术语。但也欣慰体会到共和国检察机关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法治理念上有了极大的提升。其次,她表示书中主人公是共和国检察官群体的优秀代表,其所表现出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对受害女童的倾情保护,体现了人民检察为人民的宗旨,令人敬佩。《念念不忘》虽以小说的笔法,但却生动形象地彰显了人民检察院检察建议书的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为消除和减少校园性侵案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重要的路径。

 

本书策划编辑杨玉洁从编辑的角度对本书的出版展开分享,提到书籍难能可贵的两点,其一,作者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者更是书中未成年案件的亲历者和经办人,字里行间透露出沉重而真实的关怀情感。其二,从书籍的装帧设计中也体现出明显的女性化设计感,与书籍的主题呼应。杨玉洁编辑引用书籍腰封上的引言:书里每一个她都有可能是我、是我们。我们需要被听见,被看见。

 

自由讨论环节,知名法律人周大伟老师谈到法治文学作品和影视化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普及功能,对大众对法律的理解有显著的帮助。谈到书中的内容,周大伟老师感叹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如DNA分析等刑侦技术的提高对罪犯的确认和破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蒋浩先生做出总结发言,他提到《念念不忘》这可能是北大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小说类作品,也是第一次出版法制题材的小说,所以有对这类作品我们也不好把握。他本人是这本小说的终审,在看到1/3的时候就被《念念不忘》的内容所吸引。无论是侦探小说推理小说,要写人的感情,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吸引客户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北大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法律与文学”主题的相关作品,我们也会继续开阔这一领域,为各位读者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

 

会上还视频播放了外地读者的一些读书心得与分享活动。


主持人何家弘老师提到,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犯罪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社会派的侦探推理小说,一定要来源于现实,要贴近现实。至此,《念念不忘》新书创作交流会暨法制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落幕。

  

《念念不忘》原名《一号检察建议》,同名影视剧正在制作中,敬请期待。

2018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针对儿童和学生法治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缺位等问题向国家教育部发出了历史上首份检察建议,简称“一号检察建议”。本书以此建议为题,既从检察官视角讲述受害人被性侵害的悬疑故事;又从社会学视角观察受害方与加害方两个家族中不同人物命运所折射的原生家庭的爱与疗愈、罪与罚,以及女性励志成才等;还通过司法程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以艺术形式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本书通过塑造新时代检察官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忠诚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坚持为人民司法的光辉形象,以艺术形式表达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落实“一号检察建议”相关工作要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非凡的时代意义。本书2021年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党在我心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人民检察制度创立90周年征文”一等奖。


以上引自燕大元照公众号“作品真是有性别的” |《念念不忘(原名“一号检察建议”)》新书创作交流会在京举行

2024-03-28 17:30 北京

 

 

 修篱种菊与独上月楼两位女检察官合影留念

银河悦读与会文友合影留念(左起:独上月楼、兔妈妈、空中白雪、孙英伟)

 

2024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