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幅在延安广为流传的经典照片:毛泽东主席与两个小八路在一起进行交流,毛主席高大的身躯与少年小八路形成很大反差,毛主席弯腰在手心画着什么?两个脚穿草鞋的小八路立正看着毛主席的手心。毛主席的表情和蔼可亲,两个小八路的表情既紧张,又随意、自然。
这幅照片把领袖与士兵的关系表现的栩栩如生,也是深受毛泽东喜爱的照片。后来,这幅《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在很多党刊画报及党史资料上都可以查得到,甚至还被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
拍摄这张照片的是我们新华社的老领导著名摄影家、新华社副社长石少华。当初人们欣赏这幅照片时,对照片背后的故事一无所知,直到47年后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才完全被披露出来。
一、毛泽东主席与小八路合影背后的内幕
1939年春,延安抗大前的一段黄土路边,毛主席路过这里,与两个小八路相遇,进行了亲切地交谈,被摄影师石少华捕捉到镜头中。
照片里的三个人物构成了一幅领袖与士兵的画面:两个十四五岁模样的小八路稚气未脱,他俩站在高大的毛主席面前,有些紧张,有些羞涩,有些腼腆。毛主席的表情十分亲切、自然,嘴里在说着什么,左掌摊开,右手食指在摊开的左掌上比划,他为了让两个小八路看得更清楚、听得更清楚,略微弯下了腰。两个小八路努力地挺直了腰,目光集中在毛主席摊开的左掌上,一个小八路洗耳恭听,一个嘴角扬起了幸福的微笑。
两个小八路穿的都是正规的八路军服装,他们的衣领上还一左一右缝了两片红领章,这充分地说明了他们是正规的八路军小战士。
(毛泽东主席与两个小八路。——石少华摄影)
经过考证具体时间是1939年4月24日上午,毛泽东乘车来到位于延安东关黑龙沟的抗大校务部,参加举行抗大成立3周年纪念大会。当时,15岁的安定保和14岁的小伙伴刘长贵,正在一起。上午8点左右,一辆吉普车经过刘长贵的窑洞前,两个小八路兴奋地跑了过来,毛主席看到追赶的小八路,叫车停了下来,含笑走下车子,毛主席亲切地与这两位身体还没有真正发育起來的孩子打招呼:“小同志,你们多大了?”刘长贵答:“我14,他15。”“你们这么小,为什么参加革命啊?”“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
毛泽东听到两个小八路异口同声的响亮回答,“嗯”了一声,滿意地点了点头,接着便指着自己的鼻子问道:“你们来看我,知道我是谁吗?”
“知道!”刘长贵抢答:“你叫毛主席!”
毛泽东笑了:“不对,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又问两个小八路:“你们念过书吗?”当得知他们沒有念过书时,毛泽东说着弯下腰,耐心地在自己手心上一笔一划地教他们写“毛泽东”3个字,边写边教两个小八路毛字怎么写,泽字怎么写,东字怎么写。
这时,跟在毛泽东身旁的摄影记者石少华拍下了这珍贵感人的場面。
二、石少华抓拍和寻找小八路背后的内幕
抓拍毛泽东主席与小八路照片的摄影师石少华,当时的八路军著名摄影家。
石少华,1918年出生,广东番禺人,1932年起在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初中和高中读书。1938年春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记者团摄影记者、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长、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华北画报副主任。建国后,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新闻摄影处处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学会主席、新华社副社长兼任新华出版社社长。
拍摄这幅照片时,石少华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担负摄影工作。1939年4月24日一大早,石少华挎着心爱的照相机,和几名参加抗大成立3周年纪念大会的苏联记者一起到校门口迎接毛主席。过了一会,一辆汽车开了过来,停在了抗大校门口。车刚停好,石少华就看到毛主席走上前与小八路交谈的情景,于是就抓拍了这张照片。
据石少华的长子石志民介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张照片都没有署上石少华的名字。直到1962年7月24日,毛泽东请石少华到家中吃饭,毛主席问他:“这张照片为什么没署名?”
(1960年7月24日,毛泽东主席接见新闻摄影家石少华)
石少华回答说,1939年9月他离开延安到晋察冀以前,把500张左右在延安拍摄的底片全部留给了延安抗大,但这些照片的底片在日本鬼子一次轰炸中丢失了。为了避免发生误认,他没有去认领那500张照片。毛主席说:“我记得很清楚,这张照片是你拍的。”
从此以后,这张照片才署上了石少华的名字,但照片却不是底片冲洗出来的,是照片翻拍的。
石少华生前回忆了毛主席请他吃饭的往事:1962年,他在北京举办了个人作品展览。毛主席知悉后,以老朋友的名义邀请他到中南海丰泽园家中吃饭、叙旧。饭后,两人海阔天空的闲聊,话题自然转到了摄影上。石少华多年来心中有几个疑问:“两个小八路当时与毛主席说了些什么?他们叫什么名字?后来毛主席与他们有联系吗?”于是,借此机会石少华问:“主席,当年我曾给您拍了一张你和两个小八路聊天的照片,您还记得吗?”
毛主席爽快地告诉他说:“怎么可能不记得?那张照片我很喜欢,一直珍藏着!”毛主席还说那是他最喜欢的两张照片之一,另一张《毛泽东在杨家岭与农民亲切谈话》的照片,也是石少华拍摄的。两张照片都是抓拍,亲切、自然,领袖与士兵、领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水乳交融的感情,从照片里一下子就显露出来了。
石少华又问:“主席,您还记得照片里面的两个小战士是什么名字吗?您当时都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啊?”毛主席缓缓地摇了摇头,诚恳地对石少华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每次看这张照片的时候也经常在想:这两个小战士叫什么名字?当时我和他们在说了些什么呢?但我真想不起来了。”“现在,我也很想找到他们,看看他们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问一问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照相时的事……”
石少华对着毛主席虽然没有承诺什么,但内心已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两个小八路,把他们带到毛主席面前,满足毛主席想要再见见他们的心愿。
两年之后,也就是1964年,毛主席接见文艺界同志,见到了时任国家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摄影处长及新华社副社长的石少华,他还惦记着两个小八路的事,悄悄问他:“知道那两个小八路是谁了吗?找到了他们没有?”
石少华遗憾地说:经过多方打听,搞清楚了两个小八路的名字,高个儿的叫安定保,矮个的叫刘长贵。名字打听到了,但人的近况却如大海捞针,很长时间都没有打听到。
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说:“知道了名字,就是很大的突破了,不急,慢慢找。”
三、小八路透露当时拍摄照片背后的内幕
石少华逢人就问,一有机会就打听。既从部队里去找,也从当年的摄影记者那里去捕获可能有价值的信息,还注意从曾在抗大学习的学员那里收集疑似与安定保和刘长贵有关的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寻找照片中的两个小八路终于有了转机,石少华了解到安定保是张学思的通讯员。张学思是张学良的弟弟,开国少将,建国后任海军参谋长。
1966年,石少华找到了张学思,但得到的回答让他既悲伤,又失望。张学思说,安定保的确是他的通讯员。但是1945年,他带着包括安定保在内的抗大东北干部队全体成员前往东北敌占区,在经过热河省会承德附近时,与日军发生了一场遭遇战,损失了60多人,安定保就在这60多人之中。
张学思的夫人谢雪萍回忆说:1945年8月11日,苏军进入东北后,朱老总发布第二号命令,让吕正操、张学思、万毅挺进东北。当时命令是要带部队到东北的,最后研究决定,带一个警卫连先走。我们从大台出发到古北口,一路都是步行。这时日本尽管投降了,但并没有放下武器,过铁路和封锁线照样还是危险的,原来在古北口就可以坐火车到东北了,但我们到古北口时,没有车。只有苏联红军的军车,也不搭我们,张学思就到车站和苏军商量,最后只答应带两个人上车,他就带着吕正操的弟弟吕东走了。
从谢雪萍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张学思去东北的时候,没有带部队。他的通讯员安定保是和警卫连一起,在后来坐装马的罐子车去的东北。抗大东北部队一行60多人到承德,遭遇日军,壮烈牺牲。
听到安定保牺牲的消息,石少华十分悲痛,按照片中的年纪推算,到1945年,安定保才21岁。照片中他笑得那么灿烂,没过几年却壮烈牺牲了,怎能不让人悲痛?如果他还活着那该多好,石少华可以带着他去见毛主席。
安定保有了下落,但刘长贵的线索却无从找起,20年后才柳暗花明。1986年4月中旬,一个在辽宁丹东市武装部工作的战友写信告诉石少华,说他们那里有一个刚刚退休的老头说他就是《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照片中的刘长贵。石少华大喜过望,兴冲冲地赶往辽宁省丹东市,见到了刘长贵,印证了当年毛主席与小八路交谈的具体情节。
在刘长贵家里,在最显眼的地方,悬挂着一幅复制的《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
刘长贵见到石少华,仔细端详说:“47年了,我们都变老了,但你的五官特征还和当年一样,谢谢你照下了这张照片。”
(抗日军政大学建校三周年,毛泽东出席庆祝大会,途中巧遇小八路)
的确,拍照片时,石少华21岁,现在已经68岁了,但五官特征还可以辨认。当年的刘长贵只是十几岁的人,现在61岁,很难和照片上的人对得上号了。
那么,这个刘长贵是不是照片上的“刘长贵”呢?刘长贵接下来的一句话,很快就打消了石少华的疑虑。
刘长贵说:“你那天帮我们照相时,身旁还站了好几个扛摄影机的苏联人呢。”
石少华没有疑问了,眼前的刘长贵就是照片上的“刘长贵”!
因为,当年自己和几个苏联记者同往延安抗大的这一细节,他从没有对人说过,如果不是当年的当事人,根本不可能得知。
石少华紧紧地握着刘长贵的手,激动万分地说:“找你找得我好苦啊!”
接下来,石少华请刘长贵详细说一说他的经历。刘长贵说,他是山西寿阳南沟村刘南沟人,出生于1925年,在1937年4月参加八路军,编入120师给714团3营营长尤好阳当通讯员。120师在百团大战前夕整编,他因为年龄太小,被安排到延安抗大校务部管理科担任通讯员。
刘长贵还向石少华讲起了毛主席和他们照相后自己的革命经历:1945年,随抗大政治部开赴东北,先在杨靖宇支队独立2师4团工作,不久编入辽东军区独立4师,后来成为了四野的战士,参加了解放本溪、抚顺、沈阳等战斗,1951年,还跨过鸭绿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负过伤,于1955年转业到海城市交通局当科长,后又调到海城丝绸厂当设备动力科科长,去年刚刚退休。
对于复制《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刘长贵说,他在六十年代到辽阳工农干部速成中学学习,发现照片登在《人民画报》上,于是通过战友孙友志,由他托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弄来了一张,自己制作了相框,精心珍藏。
石少华一边听,一边点头,并关切地说:“你还记得当年毛主席和你们聊的内容吗?”
刘长贵的回答非常干脆:“一辈子都忘不了!”接下来,刘长贵兴奋地把当天偶遇毛主席的经过娓娓道来:那天,我和战友安定保给中央机关传送完文件回来,正行走间,有一辆小轿车从身边过。我们之前都没见过汽车,就有些好奇,在车后追着跑。车开得不快,我们越跑越快,潜意识里是想跟车比赛。
(延安时期,石少华的又一幅经典照片:毛泽东与农民亲切交谈。——石少华摄影)
小车里面的人发现有人在后面追赶,大概是担心我们的安全,停下来了。车门打开,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走了出来,我俩大吃一惊:是毛主席!我们在抗大到处都张贴有毛主席的画像,我们第一眼就认出了他。又兴奋,又紧张,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呆呆地看着毛主席。
毛主席看了我们的模样,笑了,问我们:“小同志,你们今年多大了?”毛主席是那样的和蔼,我们的紧张瞬间消除了。我激动地回答:“我十四,他十五。”毛主席又问:“你们年纪这么小就参加革命了,你们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吗?”我俩异口同声地回答:“消灭日本侵略者,保卫全中国!”
毛主席赞许地笑了,说:“你们都叫什么名字呢?”我说:“我叫刘长贵!”安定保跟着说:“我叫安定保!”毛主席于是说:“那么,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我们抢着回答:“知道,您是毛主席!”
毛主席笑着摇摇头,说:“不对,毛主席不是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是毛泽东,他摊开了左手的手掌,用右手食指在摊开的手掌上一笔一划地他的姓名,说:“我的名字这样写,一撇两横一个弯钩的‘毛’,三点水四字头上土下羊一个‘泽’……”写到这里,他突然抬起头问我们:“你们上过学没有?”
我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哪有钱上学呢?都摇了摇头,回答说:“没有。”毛主席听了,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你们是革命战士了,以后要刻苦克服困难,多学文化知识,革命胜利了,还要参加生产建设,没有文化可不行。”不过,他又高兴地说:“这样吧,今天我教你们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右手食指又在摊开的左手手掌上写起字来。
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的聊天内容经过刘长贵的回忆和石少华的披露,后来被编写成课文《小八路见到了毛主席》,与《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这张照片一起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里。
毛主席委托寻找的两个小八路终于有了下落,但遗憾的是毛主席已经去世十年。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著名摄影家石少华生前总算完成了毛主席的嘱托,使人民领袖与小八路照片的完整故事永远留在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摄影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