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开学季,那个十年风云岁月已见端倪,大学生们是敏感的一族,哈师大更不是平静的湖水。我们中文系1964 —6班课外文学研究小组选题还没在意未来,导师张锦池先生却提出让我们认真阅读《浮生六记》!

      张先生告诉我们,象牙塔里也许不是唯一的课堂,走进社会,哪里没有黑板,没有谁是你的老师,各式各样的人生 都在你左右,会让你眼花缭乱,读《浮生六记》会告诉你们怎么做人。

       张先生那几句话,似乎对尚在懵懵懂懂的年轻人是个提醒。

       张先生说,《浮生六记》是清中期桐城派古文异趣散文中的代表作,作者沈复写的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嘉庆十三年(1808年)成书,为手抄本,流传于民间,但,200多年来,只发现四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桐城派,先生给我们讲过,是始于康熙年间桐城方苞创立的散文流派,一直到辛亥革命,马其昶死后的才终结,只剩下散文文体,其特点是“言有物”“修辞立其城”,主张文字清新、文雅、真洁、流快,多含有古风神韵。

       先生说,《浮生六记》全文不到五万字,遗失两记,现在看到的就是三万多字了,要求你们,写出简单的概述和每一《记》的内容简介。

      那时,全班同学又把张先生的要求看似一个课外的作业,我们都遵章照办。

 

       一 、初识《浮生六记》

       几十年后,打开我的《张先生授课笔记》,我的概述是这样写的:《浮生六记》,是作者沈复写他和妻子陈芸结婚到陈芸离世,几十年间的“乐”“趣”“愁”“快”生活记录。而,每一“记”的内容简介,也十分直白。

     《闺房记乐》:作者从二人幼年写起,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二十结婚,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憨园十三年里的故事。

     《闲情记趣》:记录了沈复和妻子陈芸婚后住在萧爽楼——即乾隆五十年(1792 )到乾隆五十一年(1793 年)的浪漫岁月:夫妻对酌、吟诗填词、乐于闲适的浪漫生活。一年后,弟弟结婚,他们被迫搬出萧爽楼住进沧浪亭。

     《坎坷记愁》:写的是夫妻二人穷困潦倒中生活种种:自寻其乐,以解孤独和不堪寂寞、无视凡俗的乐观人生;以及妻子陈芸在沈家大家庭的遭遇:两次被逐出家门,生活无助,颠沛流离的苦泪别情。

     《浪游记快》:记录作者游山玩水,遍访名胜古迹,所闻、所见、所感。

       别的同学基本和我的所谓“概述”差不多。

       然而局势的变化,我们的《浮生六记》的概述、内容简介,只留在个人的笔记本上了。

       时间进入四月,上海那个《座谈会》和《海瑞罢官》全国都在转载,姚文元的文章已经不只针对吴晗,还引出了什么“三家村”。京城的大专院校已经无课可上,哈尔滨各院校来了不少“串联”学生,各校红色组织、红色袖标融入了狂热的大学生生活之中。

      我们的《浮生六记》文学小组,几乎名存实亡。张先生私下里还告诉我们读《浮生六记》不要停!

       突然有一天,哈师大学校里不属于院系的“政治培训班”,把一张大字报贴到我们1964 —6班的门口,标题是:张锦池——是个反动的学术权威!

      我们班立即发起了反击说: 张先生丰富的学识不是反动的学术权威,是我们敬重的教授!对方不依不饶,列举张先生在研究的是《红楼梦》等书,宣传封资修。

      这竟然是哈尔滨师范大学文革运动的序幕!

 

       二、解锁《浮生六记》

      我这篇文章,只写张先生让我们读《浮生六记》的往事回忆。

      课堂教学停了,张先生的教学活动在师大开始受到了限制,不久,他被勒令去扫楼道、冲洗厕所。我们还想听先生对我们《浮生六记》研读小组的下步意见。果然,有一天晚饭后,在楼道的拐角处先生看到我,做个手势说:黑板上有几个字,告诉你们小组,一定要记住!

       同学们进了教室,只见黑板上写的是:纵有乐趣愁快身边事,但使岁月年华莫浮生。

       这乐、趣、愁、快不正是那《四记》的内容吗?浮生,当时我们还没有理解明白。

      多年之后,回忆起那风云岁月,社会上的“身边事”,何止是乐、趣、愁、快?

       我曾经作为学生代表,去北京,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周总理语重心长的讲话,那谆谆教诲,平静了大楼外传过来的声嘶力竭呐喊,一下子张先生留在黑板上的几个粉笔字和周总理殷切的希冀,唤起了我的冷静思考:现在社会上的“事”,总理看的到吗?

       晚上,我躺在接待站床上,拿出《浮生六记》书里夹着先生那句话的纸条,又想起,张老师明明看出来一场突然出现的狂风骤雨,学生没有了教室,没有了教授,却涌入了动荡的社会狂澜之中,怎么在这个时候让我们读《浮生六记》?

       我们的课外文学小组也在大串联中有人来到北京,他们知道我聆听了周总理的讲话,聚集在偏僻的石景山公园,问起总理的讲话内容。我不便细说 ,只告诉大家,总理不想看到现在社会上的样子,寄希望我们青年一代人。我说,张先生让我们读《浮生六记》,一定有他的考量,那两句话就是留给我们的暗示。

       张先生是上海人,他的父亲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老报人,我早想结识这位老先生。北京会后,我找个理由离开团队,去了上海,按照张老师给的地址,见到了这位老先生。

       老先生知道我是他儿子的学生,对我的出现,一点也不惊讶,居然说:今天的大学生真“好”,不用花钱,全国到处跑!

       我明白,老人误会了我。我告诉老人家,我的老师在这个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前,让我们读《浮生六记》, 我让老人看张老师写给我们的两句话,老先生沉默了,看着墙上的我们师生合影,和我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

       我说:哈师大图书馆只有1935年申报馆印刷的《浮生六记》,我的老师让我们通读这本书,但,对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我知道的甚少,来向您祈求赐教。

       老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报人、编辑家,当年就是经过他的手把民间流传的《浮生六记》传钞本印刷成书,得以问世。

      老先生说:沈复,生卒考录不详,只凭一本《浮生六记》得知,他号三白,梅逸,生在官宦人家,但他从未参加科举,曾以卖画为生,后人给个“布衣文人”雅号。《浮生六记》成书在嘉庆年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江南闲散文人杨引传在苏州文籍书报冷摊上发现沈复《浮生六记》手稿残本,书里写的是自己和妻子陈芸点点滴滴生活。杨引传把书稿交给了妹妹杨梦衡刚结婚的丈夫王韬。当时,王韬受聘在英国人开设的“墨海书馆”当翻译。光绪三年(1877年),王韬为《浮生六记》作了序言,交给了“尊文阁”主人蔡少康,蔡少康把此文编辑在杨氏《独悟庵丛钞》一书里。

       老先生说 :1928年,他在《申报》做编辑,见到《独悟庵丛钞》中的《浮生六记》,建议由报馆出版单行本,得以流传至今。

       1935年,转到世界书局的王韬把他编录的《美化名著丛书》中的杨引传发现的《浮生六记》单独出版,并请杨引传写跋,这样一部有序有跋完整的《浮生六记》面世。

       这本《浮生六记》的前生,老先生给我做了详细的介绍。他在自己另辟新室的书房里,从满屋的古今著作中,送给我一本珍贵的1935年的古版。

  

        三、那时,我们理解的《浮生六记》

       从上海回来,我经过冷静思考,有意回避、淡化社会上什么“运动”,开始读《浮生六记》,我没有把我的想法和文学小组细说,结果是我误会了我的同学,于是形成了默契:偷偷的各自读书,偷偷的讨论读《浮生六记》心得体会。

       当社会上的狂热开始降温的时候,“复课闹革命“占了上风,张先生那顶“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很少有人再提及,一些学术研究想起了张锦池先生,于是我们《浮生六记》文学小组从“地下”状态开始了公开活动。小组以“《浮生六记》写了什么”为题进行讨论,而后整理成文,交给了张先生。

       在我的《先生教学笔记》里保存着当时的原稿,是这样写的:

       200多年前,所谓大清国康乾盛世后嘉庆年间社会竟是让人泪目!

       沈复——《浮生六记》作者,生在官宦家庭,他的爹竟然有20多个干儿子,他的妈也步其后尘,只是沈复因过继给伯父,而在家不被重视,他个人不愿念书,又不学无术,虽自清高,但以画家自称,把作画卖画当作乐趣。娶了比他大十个月表姐陈芸做妻子,住在憨园萧爽楼,二人只顾诗词互对,享尽夫妻乐趣,谁想一年以后,弟弟结婚把他俩赶出了憨园。他又不会营生,经商亏本,为人担保借贷,自己受骗;辅官幕僚,不懂世道,被辞退;他不善家教,十几岁的女儿,给人家做童养媳妇,送儿子去学徒,自己无所事事,落魄后,常和一些狐朋狗友出入烟花柳巷,最后落个不知所终......

      妻子陈芸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她聪颖智慧,棋琴书画、写诗作赋,人皆称赞,然而,她受封建礼教朽规很深,不能自拔。和沈复结婚,只沉湎于夫妻之乐,为人处世,囿于旧礼教陋习,有些做法竟然荒唐之极,最后穷困潦倒,中年丧陨命,丈夫竟然无钱葬妻......

      现在看,当年我们看了《浮生六记》全书,理解只是皮毛。张先生看了我们的第一篇学习所得,说了一句:你们,没读懂《浮生六记》呀!

 

       四、张教授诠释《浮生六记》

       我现在想,张先生能成为国内、国际著名的红学家、文艺理论家,他的治学精神是我们年轻一代人望尘莫及的。所掌握作品的有关史料,令我们惊讶。就《浮生六记》而言,他就凭记忆能把这书里的原话说出来,引经据典、年代事件,记得清清楚楚。

       譬如,沈复写这本书的动机,先生说:1808年,妻子陈芸已经死了两年,他有机会随团出使琉球、钓鱼岛四个半月,在这期间有所感悟,想起苏轼“事如春梦了无痕”,在扬州,路过陈芸孤坟,悲愤自责,“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负彼苍之厚”,则作《浮生六记》。

       原来,他是为妻子陈芸作《浮生六记》!

       也许是我们没有读懂《浮生六记》,于是在一个周末满操场上轻歌曼舞,我们班集中到教室里,听先生讲《浮生六记》。

       我的《先生授课笔记》是这样记载的:

       先生从“浮生”讲起,他说 ,浮生,出自李白的骈体文《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沈复只按他的理解,引用了浮生两字,原出自李白文的前几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和弟弟喝酒,表达的兄弟之情,沈复用来写夫妻之情。后人对沈复的引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是“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痛切沉思,以及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伤。其实,沈复,根本不是诗人,他落魄潦倒,写《浮生六记》,自己说,“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负彼苍之厚”,为纪念亡妻陈芸。

       先生说:《浮生六记》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二十,沈复20岁结婚到嘉庆十年(1806年)陈芸死去,前后经历了28年。

       这篇散文,他用板块式结构,以夫妻生活为主线,以乐、趣、愁、快为内容,写出了日常往事,文无雕琢,事有巨细,时有记录,心有感悟,写亲情、爱情,个人经历、家庭变故,等等。四“记”四个部分,各有不同内容,组成了完整《浮生六记》全书。

      《浮生六记》的艺术性,一是写实,沈复陈芸相爱一生,举案齐眉,悲欢离合,笔下是生活的记录;二是感情真挚,记实情实事,写所思所想,不夸张,不雕琢,不掩饰,不拔高;三是语言清新,激恻心扉,感人泪目;四是全书佳句连连,铭言历历,生动深刻,发人深省,掩卷深思,催人自悟,见证了沈复的文学功底......

     《浮生六记》经历近现代,备受文人推崇,不只是它文字优美,是它的全书给人以启发、思考,给人以生活的回眸:沈复陈芸,区区二三十年,生存清凉,无求无奢:只求烟火神仙一样生活,但书里的乐、趣,愁,快,写出来的丈夫,没有的齐家能力,更不用说治国平天下。二人空有满腹诗文,却无法融入社会生活空间。笔下的妻子,知书和所谓“达礼“,则是背着封建礼教的枷锁!

       结果,一场浮生若梦,换来的是颠沛流离,陈芸离世,棺穴孤冢,竟是他人捐助得以安息!

       沈复,无所奢求,心安便是归处,结果,则是落叶无根,魂在哪里?至今还无确切碑痕!

     《浮生六记》,名家评论,褒贬不一,有人说,不适合女人看,因为书中的一些封建社会观念和行为以及对女性的描写,可能会引起女性读者的不适应感,如,陈芸对生活的无奈、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荒唐的决处,等等,给人一种压抑感觉。

       还有人说,《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人生倒霉记录,说他倒霉,怪不得别人,完全是自己所为的报应。

       但这对男女的落魄生活给后人留下了,“年华短暂,却莫浮生”的警训。

       张先生最后说,300年来,专家学者、文人墨客都在研究探讨这本书给后人留 下什么思考,你们这代人更不应例外。

       这是《先生授课笔记》里的摘录。

  

       五,《浮生六记》再悟人生

       毕业前夕,我们都想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得到先生的辅导。但,听了先生诠释《浮生六记》,才觉得这那是文学研究小组的“课外选题”!

       我记得,又是一个周末,先生拿一本书进来,和大家说:这是一本最近出版的《浮生六记》,已经没有了四五万字的影子,把沈复的乐、趣、愁、快四记发挥到了极致,洋洋洒洒成为一部长篇巨著!

       同学们看到先生手里确是一本大32 开,封面精湛的《浮生六记》。

       先生说,陈芸去世后,他,得以受聘随团出使琉球、钓鱼岛,也就这时,他悟到了该把自己过往人生留给后人,于是,怀着对陈芸深刻的爱恋,写下了四万八千多字的《浮生六记》,流传到世上居然遗失两记!而丢失的正是他出使流球的有关部分,名字是《山中记历》《养生记道》。

       张先生举着书:在这部书里,丢失的两记,都出现了,然而经专家考证,这两记并非原作,而是后人杜撰,经不起推敲!非但如此,这本书的编者,还有意对沈复写的《浮生六记》发挥自己想象,不但曲解了沈复,还误导三百年来《浮生六记》留给后人启示的想象空间。

       先生说,在这本书里所谓的《养生之道》有一段前言,今天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要结合自己读《浮生六记》,结合当前经历,作为参考资料,可以写入毕业论文(初稿)。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衣上露,富贵草上霜。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完,弹一调湖海茫茫。时逢遇景,舍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释兴,或曲水流殇,或话些善谣果报,或谈些今古兴亡;看花枝难锦秀,听鸟语弄笙簧。任它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任游延岁月,潇洒度时光。

       我清楚地记得,看完黑板上这段话,同学们如同沸油炸锅,大家争先恐后发言:看这段话,这不是写《浮生六记》的沈复!

       这不是《浮生六记》所写的故事含义!

       这段话是悲观,厌世、是逃避、是不思进取......

       沈复虽无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才,他写下的与陈芸的爱情故事,语言清新,文辞精美,虽平淡,且意深,给后人留下智慧的思考......

       乐、趣、愁、快是人生,是对读到这本书的人深刻的提醒,告诫人们,活在世上不能屈服于穷困,不幸、灾难,要创造自己的人生!

       同学们在谈自己的感受时,张先生没有插话,在静静的听,直到大家渴望地望着自己的导师。

       先生说:谁能用一句话谈出自己读《浮生六记》的感受?

     《浮生六记》给后人的启发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沈复一生虽无成就于世,他写下了自己的生活,告诫人们,懦弱,在社会上没有立足锥之地!

       沈复一生没有成就自己,他的一本书却在提醒后人。

       人的一生要活好自己。

       浮生一世,是人生的失败。

       张先生说:很高兴你们读《浮生六记》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很深。沈复的乐、趣、愁、快,是个人感受于心,书写于世,醒悟于人。但人生仅此吗?现代的人生,家庭、学校、社会,当前的风风雨雨,爱恨苦辣酸甜,谁能把感受总结一下,说给我听?

       我当时热血沸腾,几年的身边所遇所感,觉得不吐不快,于是我举起手,大家都看着我,我说:

       有人觉得这一代大学生别于历史的往昔,那就是,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戛然而止,走向了社会大课堂 ,风声雨声,曾几何时不绝于耳,身边左右,种种事件,触动我们的认知:有的呆木如鸡,有的惊掉下巴,有的淋淋血色,有的潸潸泪目,更不敢想象是那些为我们这些大学生创造读书环境的前辈、校长、教授,竟在我们这一代人疯狂的野蛮的嚎叫声中倒下!

       这段话,我记在当年的笔记本上。

       同学们鼓掌,张先生摆手,他站起来说:谢谢同学们,你们没让我失望,《浮生六记》启发了你们的智慧,读出了今后社会上人生之路的训诂。

       谢谢大家,还是那句话:

       读懂了《浮生六记》,我们认识社会,也认识自己。

       纵有乐趣愁快身边事,但使岁月年华莫浮生!

       读《浮生六记》,再悟人生,我们很多同学都把它写进了毕业论文里。

       

       谨以此文怀念天国里的张锦池先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