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寒风瑟瑟,带有几分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太阳像懒散的孩子,慢慢从晨霭中爬出。它的光线散射北京紫禁城皇宫在养心殿的歇山顶上,歇山上的琉璃瓦泛起片片的黄色。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后寝,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殿面阔三间,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
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皇帝的御笔“中正仁和”匾。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间,分别为雍正皇帝和继任者们批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这里曾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养心殿的西北面不远就是大清的军机处。它与气势恢宏的养心殿,共同构成了大清帝国的中枢。清朝帝国200多年间的最高决策,圣旨,大都由这里形成的一道道政令,分发到东北的莽原、西北的戈壁、西南的边塞,东南沿海的诸岛。
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初叶。1910年的大清王朝,此时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除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事和立宪党人的游行请愿外,由各地贪官酷吏的压榨下,引起的民变迅速激增,达到每日数起。随着四川保路运动的涌起,革命党人又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
公元1912年的1月19日(阴历腊月初一)对于大清王朝来说一个重要的日子。今天,养心殿里将召开一个特别的御前会议。武昌起义的爆发,已使王朝的统治陷入了土崩瓦解的状况。这次会议是清王朝覆灭前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籍的日子和会议。
大清的一些亲王、贝勒、蒙古王公、朝廷的重臣及官员先后走入了养心殿内,唯有两个官员则站在院内的古松树下说着什么。俩人一边说,一边不断向红墙大门那边张望,像是在等什么人。两个官员,一个刚刚步入壮年,一个年长些,两人正值年富力强。刚刚步入壮年的叫良弼,满洲镶黄旗人,镶白旗汉军的副都统。光绪三年(1877年),生于成都,寄籍湖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该省选送赴日留学。四年后,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毕业。回国后,先后升任练兵处任军学司监督、军学司副使;、陆军部军学司司长等职,授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实际负责管理禁卫军。最后擢升禁卫军训练大臣。
稍稍年长的那位,名为爱新觉罗?善耆,满洲镶白旗人。1866年3月15日生。清朝的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历任崇文门税监、步军统领、民政部尚书,是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他曾会同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办理善后事宜。武昌革命后,他俩和傅伟等人组织成立了“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主张罢黜袁世凯,反对南北议和,并与革命军决战。
而此次他俩要等候的人,则是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爱新觉罗?奕劻。
昨日,两人曾与宗社党人,商议组建“战时皇族内阁”,罢黜袁世凯,并由铁良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决战。他们深知,若没有这位铁帽子王的同意,任何主张和计划,要想得以付诸实施,都是不可能的。他俩十分担心,庆亲王奕劻能否支持他们。
此刻,良弼不无担心地问:“庆亲王奕劻,他会支持我们罢黜袁世凯的主张吗?”
善耆捋髯说到:“此人城府极深,不好说。”
“昨晚冯国璋来电,称他们攻下汉口后,‘军气颇壮’。朝廷若再拨给他们三个月的军饷,他‘情愿破敌’,此话可真?”
“此乃溥伟听醇亲王载沣所说。”
“今朝廷以袁世凯为钦差,何又复命他为总理大臣?他是真心讨逆吗?我不信。”
“袁世凯世之枭雄,朝廷用他,也是无奈之举。”
善耆说完遂向宫门那边望了一眼,恰值庆亲王奕劻走进。
“他来了。”善耆拉了良弼一下,两人忙向前迎去。
奕劻,道光十八年(1838年)生,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十年后又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袭罔替,亦为铁帽子王之一。
善耆:“庆亲王,留步!我们有话要和你说。”
“有什么话,我们朝会上说。”
奕劻的手朝前一指,匆匆向养心殿里走去。
两人不由相互看了一眼,也只得向前跟去。
养心殿里,醇亲王、恭亲王、睿王、肃王、庄王、载贝勒、涛贝勒、朗贝勒、载泽、那王、贡王、帕王、宾图王等宗室贵胄和王公大臣悉数在座。
会议虽未开始,会场氛围却显怪异。值此国难之时,在座之人虽都在相互攀扯,却无一人提及国事。
三人进殿,还未落座,隆裕太后已从殿后走出。
太后一出,会场顿时没了声音。她走到坐位前,没有坐下,而是挺了挺身子向大家发问:“你们说是君主好呢?还是共和好?”
众王公大臣同声:“君主好!”
说完后,众人都不再做声。
隆裕太后擦拭着眼泪:“袁世凯前日密奏,若清帝退位,可获民国的优待。”为今之计,大家还有什么好说的?”
载泽突然发声:“汉口冯国璋来电,军心颇壮,如再给三个月军饷,他定可破贼。”
太后闻声,不禁垂下眼泪:“现在内帑已竭,前次所发三万金是皇帝内库的,我是真没有了。前不久,蒋桂提致电,说八旗亲贵在北京各国银行存银四千万两,袁世凯让你们毁家抒难,以财报国,何尝有人出面呀!”
众人均不做声,隆裕太后抽泣了两声:“前面打胜了固然好,要是战败了,就连袁世凯所说的优待条件也没有了。那岂不是亡国亡族吗?”
听到此,宗室第一代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的嫡孙爱新觉罗?溥伟不由嗔怒了:“袁世凯所说的优待条件纯粹是欺人之谈,这与‘迎闯王不纳粮’的话一样,彼是欺民,他是欺君。”
傅伟1880年(光绪六年)12月13日,出生于北京,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承袭王爵。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
袁世凯派来的代表赵秉钧立起反驳:“袁世凯成立天津临时政府不就是要与孙中山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抗吗?”
溥伟随即质问:“今朝廷在此,尚不能讨逆平乱,难道成立天津政府就能抗敌?汉口已经克复,正宜乘胜追击,袁世凯却要罢战,成立天津政府。他是何居心?”
梁士诒:“汉阳虽已克复,但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党人,北方军缺少军械晌银,将政府挪到天津,袁世凯也是好意,不然会惊吓了太后和皇上。”
不知是赞许,还是讥讽,亲王那桐从旁附和:“袁世凯用心良苦,着实不易。”
“捻军作乱二十年,我大清用兵二十年,从未议和。今革命党人势力远不及洪匪,何以要与之议和。如果遇到叛乱就议和,当初何必召袁世凯出山?” 溥伟继续质问。
持重老道的庆亲王见双方持续争论,不由站起身劝止:“议事不可争执,何况国体事情重大,国家正陷于危难之中,凡事均应由请旨定夺,我辈亦不得擅自决断。”
接下他继续说到:“在我看来,袁世凯出山还是尽了力的,他出山后克复了汉口、汉阳,平了北方的吴禄贞的叛乱,昨日他又险些被革命党炸死!为大清他算是殚心竭虑了。”
“那我们也不能眼看着大清就这么亡了呀!”
群臣中有人发出哀叹。
“为今之计,当以赵尔巽代替袁世凯,庆亲王、肃亲王协调筹集粮草,我愿为大将军,与革命决一死战。”
请战的是铁良,系穆尔察氏,满洲镶白旗人。同治二年(1863年)出生。以“知兵”自称。曾为荣禄幕僚。后授户部、兵部侍郎之职。1903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任练兵大臣,协助袁世凯创了了北洋六镇新军。后继任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 1910年调任江宁将军。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他与两江总督张人骏死守江宁。江宁陷落,则乘日本兵舰逃往上海。此时他刚回京不久。
庆亲王反驳道:“你的旗兵镇守江宁,与革命党人见过仗,其实力如何?你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其结果又如何……?”
“八旗子弟世受国恩断不忍坐视君主逊位,倘若革命党人仍不反正,我当组织敢死队附入北方军,与其铁血相见。如不成功,我当自请斩首谢罪。”
良弼起身接铁良话语。
“只要我们筹得钱粮,当可一战,万不可议和。”
肃亲王善耆也附和。
庆亲王奕劻:“一九一零年来,民变激增,日日有变。先是清江饥民抢面捣厂,海州继之,随后长沙抢米。上年,广州暴动虽被剪灭,四川保路运动又起;及至革命党人占领武昌,其南方各省群起响应,朝廷税银已断。要筹钱剪灭乱党谈何容易?
袁世凯前讲法兰西帝国革命成功,曾将皇帝推上断头台。今乱党革命以来,除广东总督孚琦遭到暗杀,不久前,江西独立,革命党人又将四川铁路督办端方及其子端锦杀害。足可见袁世凯所说不谬。”
隆裕太后:“既如此,大家都回去斟酌、斟酌,到时我们再行定夺。”
“退朝!”
随着坐前太监的一声喝喊。
众王公大臣陆续走出养心殿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