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动物性是动物的本能,人也存在本能。(人的动物性不全都是本能,肉体的器质性的才是,上文有阐述)
在这个本能的概念下,我们要寻找本能,就要尽量排除“我识”的,乃至意识的(虚拟的)、大脑(器质的)的影响。这就不得不提前界定好“生命”的概念,因为只有生命才有本能的概念。
生命的概念有很多种,这是一个世界观(宇宙观)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这里看来,生命的概念和生物概念相同,即有生存和繁衍本能的生命集合体。它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换言之,是否有本能,是区分生命和非生命(生物和非生物)的关键。而本能即生存和繁衍,因为这是区别生命和非生命的原因。
先说生存,生存不等于存续,存续是保持同一性的状态,在宏观是不变的,是死物。石头不是生命,如果没有外力,它总是保持一直存续的状态,那不是动态的生存。在宏观上,它是不动和不变的,是死物。哪怕受到外力改变了形状、形态、速度,其本质也是不变的。当然,在微观的世界里,组成石头的原子、电子、夸克乃至更小的暂不能观测和拆分的微观中,是有某种变化和运动的,但因为微观和宏观的世界存在“界”,所以并不影响宏观世界它是非生命的(界的概念以后再涉及)。
按此定义,水不是生命,空气不是生命,无机物不是生命,能被观测的微观粒子不是生命。
按此定义,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们的春华秋实、发芽死亡是动态的,在宏观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并且有繁衍的能力。同理,动物和人也是有生命的。
细菌和病毒这样的微生物同样是有生命的,它们是介于微观和宏观的“界”上的。它们结构简单,但因为有繁衍自己的本能,所以是生命。想来“新冠肺炎”的传播已经让大多数人认识到了它的传播能力,这正是病毒的繁衍方式,只是由于比大多数动物快得多,在微观生物科学和医学不发达时代,我们不太知道而已。
这样区分之后,我们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体到整体、演进的视角看人的本能的问题。
生存延续的积极前提,对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或者微生物来说,是维持必要、有序的、动态的能量交换;对于植物来说就是吸收水分、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对于动物和人来说,就是呼吸、饮水、进食。这几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或简单或复杂的能量交换。所以人类的呼吸、婴儿吮吸奶水、自然的咀嚼吞咽、饥饿感(胃液分泌引发饥饿反应,而非精神对食物的依赖),都是此类的本能。
生存延续的消极前提,对于任何生物来说,都可以归结为“避害”,进而衍生出行动的能力。我们可以说任何生物,无论结构多简单,都具有一定的行动力,至少是具有类似“吸附”、“固定”、“抓取”等拒绝行动的能力,这都是“避害”的本能衍生出来的。植物看似不能移动,也会把根扎的更深,把花和叶子根据习性向阳或者背阳。黄瓜、豆角的秧苗,它们刚钻出土地时,就能很准确的盘到农夫准备的竹竿上,异常精准,只能用本能来形容这种神奇的“直觉”。人类基本的行走坐卧、逃跑、生理上的恐惧(心跳加快、肾上腺素分泌等)、包括睡眠(降低疲惫),都是本能的,为生存延续必须的。
繁衍的本能行为是最大数量的基因复制和传递,虽然根据复杂程度的不同,表现的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从单细胞的分裂式的传递,到病毒、细菌类的复制式的(无论是否依赖宿主),一直到哺乳动物的两性繁殖,都是围绕这个本能。人的性冲动(生物反应而非意识里的性欲)、性吸引力就是本能的。
还有就是人的群体本能,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个人为了更多的繁衍(交配)机会衍生的本能,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人类这个群体,为了种族生存衍生的本能。这种本能产生了沟通和肢体交流。群体本能在动物界也不少见,无论是相对简单的蚂蚁种群,还是人类近亲的黑猩猩种群,都有类似的沟通和交流的本能。有人曾经拿幼年猴子做试验,它们自幼没见过母亲,被隔离在提供奶水的箱子里,同时放着毛绒玩具。结果幼年猴子只在饥饿的时候才靠近奶嘴,其他时间都会紧紧抱着毛绒玩具寻求安全感。并且,只有奶嘴,没有毛绒玩具的猩猩们,不是活不长,就是有很严重的暴力、自毁倾向,没办法正常成年。这个实验说明猴子天然就有沟通和肢体交流的本能,即便它们从来没有学习过。
总结来说,人的呼吸、进食、饮水、睡觉、躲避、性冲动、性吸引力、沟通、肢体交流这些以及它们衍生的最基础的行为,都是本能的。
有两个概念要界定一下,生命(生物)有一个整体概念,人是和细菌、病毒共生的,有个前沿的词叫“生命共同体”。秉承简单深刻、直指人心的原则,我们认定人就是人本身,或者说人是人与全部其他共生生命的集合,只有在特指时才做区分。
另一个需要界定的是,经研究,唾液、胃酸、荷尔蒙、多巴胺、脑脊液、肾上腺素等等这些体内物质,是引导人饥饿、性欲、快感的原因,若如此,本能便是物质性的。我的观点是,这些物质是实现本能的手段,或者可以说是本能的体现,它们是因为本能才出现的,并不是它们产生了本能。没有它们,也会有其他器官、机制来实现和放大本能的,只是进化和概率恰好让它们产生并实现了作用而已。(关于进化和概率,先说到这里,后面还会展开)
接下来比较难区分的,并且有些时候也不太用区分的,是本能和“人的动物性”的区别。人的动物性和本能,最根本的区别是人脑以及其他意识器官的参与度。无需人脑等意识器官参与加工的,天然的、无法抑制的,就是本能;需要人脑等意识器官加工的,由本能衍生而来的、可以抑制和引导的,是人的动物性;再进一步加工的,形成抽象概念以上的,就是神性的。
初生婴儿对奶水的吮吸,是本能的,人和动物并无不同。而由此产生的一整套“知觉”的感知(见上一问),对人来说是人的动物性的,对动物来说,是动物的动物性的。人和动物的差别在于从知觉开始,就进入了“我识”的领域,人和动物都能对这一整套“知觉”建立印象,并且产生回忆,但人是在“我识”之中的。我们观察狗或者猩猩,只能观察它的行为,能够看到它们的亲母性,看到条件反射。但没办法体会和理解,它们到底是对奶水、乳房、母体、喂饭的器具、气味、声音、时间这些哪一个起反应,我们猜测哺乳动物有记忆、有印象、会做梦,但也只是猜测,不能证对,也不能证错,就像我们不能证明别人的“我识”一样。我们只能认为它们有记忆、有印象,所以才会在看到母亲(或者喂饭的盒子),就流着口水跑上前去。总结来说,无论动物的动物性和人的动物性有多相似,但到了“我识”的领域之后——即从知觉感受开始——就在哲学上开始不同,我们概念成“人的动物性”,表示它们是偏动物的,由本能衍生的,甚至和本能不分彼此的。
初生婴儿对奶水的吮吸,是本能;婴儿逐渐产生了印象和记忆,饿了就会拱着妈妈的奶头,是人的动物性;闻着妈妈的味道就会睡得安稳,是人的动物性;婴儿长大一些后,看到妈妈就高兴,就要抱抱,是人的神性。
饥饿时看到食物就流口水,食物到嘴里就咀嚼,是本能;狼吞虎咽的大口吃饭,需要人脑调动肌肉,刻意为之,是人的动物性(指令);即便很饿,也慢慢的进食,是人的神性。
渴的感觉是本能,喝水的动作是本能(婴儿就会),看到水就觉得亲切的感觉,是概念的,是人的动物性。所谓的亲阳光性、亲水性、亲自然性、亲生命性,不是人的本能,但是是人的本能衍生的,通过人的本能进入的人的动物性。这点上任何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我识”的不同。老年人多喜欢种菜养花,喜欢养小动物,看落日朝阳,这些是亲自然性衍生的人的神性,是神性的思考。
行走坐卧是本能;跑步是人的动物性(指令);慢跑锻炼是人的神性的。
见到危险产生的心跳、激动、肾上腺素分泌是本能;吓的跳起来、逃跑是下意识的指令,是动物性;因此产生的恐惧观念和回忆是动物性的,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调动了不好的回忆,产生相同的逃跑指令是动物性的(流浪狗看到人手中拿任何东西都逃跑,说明它之前受到过殴打和虐待)。但恐惧感是思考带来的、抽象的感觉,是神性的。
性冲动是本能的,成年男性看到女性就天然的比男性亲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人的动物性的,是本能衍生但不是本能的。性欲则是人想象的,是在概念基础上的,是人的神性。
本能是进化带来的,也会进化或者退化。宠物狗可以在不经过任何群体生活的前提下,自行生育和哺育下一代,自动“学会”舔食胎衣,清洁幼崽。这对于狗来说是本能,没有这种本能的狗不存在,或者很快就灭绝了。人的这种本能已经退化掉了。
人和菌群共存,细菌帮人类消化,有种说法是人被细菌绑架了,不是人喜欢吃什么,其实是细菌喜欢“吃”什么。我们用共同体的概念去看,人无论是分泌胃液还是有细菌帮着消化,都是本能的物质基础而已。饥饿的反应是本能,无论是胃液的灼烧让我们感觉饥饿,还是细菌的电信号让我们感觉饥饿,都可以视作本能。甚至吃到食物刹那的满足感,产生了安慰效应和多巴胺之类的分泌,也是本能的。但喜欢吃肉还是吃菜,无论是由谁引导的,最终都是由印象和记忆决定的,是人的动物性的,而非胃酸或者细菌决定的。
证明它很简单,“半加工”的印象和记忆,经过深加工就概念为思维,“我识”可以决定跟随动物性选择吃肉,或者健康饮食吃菜,又或干脆减肥不吃。可见“我识”是“我”的,而非菌群的或者本能的,在“我识”范围里,无论动物性还是神性的,都是“我”的。结论是:饥饿反应是本能的,饥饿感是人的动物性的,对食物的贪欲或节欲是人的神性的;食物的偏好是人的动物性的,挑食的结果则是人的神性的。
最后要说的是,本能之间也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当它们相互产生作用时,动物最多到用印象和记忆,机械的调用经验。而“我识”则能迅速地形成概念,引导行动。比如,我们把食物放在危险的地方,对狗狗来说,一边是饥饿本能驱使,另一边是避害本能的衍生,它们会犹豫,最终一方战胜一方,由此产生习惯,永远是下意识做决定。而人则能调用“我识”思考的能力,人也可能犹豫,但那是信息和经验不充分造成的行为犹豫,“犹豫”是我识的一个选择。其任何动作都是思考的结果,是神性的。这也侧面说明了,同样的印象和记忆,甚至产生了一定的习惯和经验,动物终究是停留在动物性的。而人的动物性可以随时加工到“思考”的程度,进入到“神性”里,所以即便是人的动物性,也是在“我识”里的,和动物的动物性不同。
或者可以这样类比,动物的动物性,像初生的狼崽,只能长成狼,即便由人养大,也不能成为人。而初生的婴儿,只有本能,不能算哲学意义上的人,如果他在狼群长大,即为狼而非人;在人群长大,则成为人,这是因为他具有人的本性。这个和其他生命区别的本性,就是“我识”。
以上,就是我对本能问题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