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已经结束两三天了,可是,他还满脑子都是小梅的音容笑貌,她和美子、洪云雪仨人的面孔及身影经常在他眼前交替浮现,每逢此时,他的心总是甜滋滋的,晚上,他也经常遐想:“是不是老天可怜我,要对我的绵绵思念给予补偿,才给我送来了她……”这些天以来,这些影像和这些想法时常在他的脑海里翻腾,直折腾得他几乎是夜夜通宵难眠。他也想收收心思,但却总是驱之不散,难以做到。

  华阳是想收收心,因为后来他听汪佳莉说,梅老师刚结婚不到三年,已经生有一个儿子,他的丈夫也很优秀,夫妇俩十分恩爱,小日子过得很美满幸福。他知道,自己不可能与她发生什么绯闻类的故事,无论从各自都已经有了家庭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年龄差距那么大的角度来说,再从彼此只不过是新朋友的角度来讲,他都不能有非分之想,他不能破坏各自的家庭,不能打破彼此的宁静生活。对于她,他想充其量也只能作为一个虚拟的“从前的她俩”而已,可望而不可即,不能跨越雷池半步。心想,她不是姓梅么,那她对于自己而言,也就只能作为“望梅止渴”的偶像对待,觉得看见了她就如同看见了“从前的她俩”一样,有她近在咫尺,也就可以聊以自慰,缓解思念之“渴”啦!每逢看见小梅那对柔情似水的大眼睛,那一笑一颦的神情,他就身心愉悦,浮想联翩……

  华阳向来是信守中国那句古训的:“与朋友约,言而有信。”既然已经与小梅约定了他们的约会环境仅限于公众场合,而且还要有朋友圈子里的其他人,绝不能只是一对一的单独约会,不能掺杂“非分之想”的任何因素,他就要绝对说到做到,决不可言而无信,应当忠实地信守这条“君子协定”。因此,从那次宴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虽然又聚会了多次,但是,那都是仅限于大帮朋友们的聚会,邀集十来个人或是几十个人,大家一起聚聚餐,唱唱歌,跳跳舞而已,从未单独约会过。他对于这枝“梅”,可谓是只望不吃,望而却步,他和她始终清清白白,相敬如宾,以礼相待,心照不宣。他只是想能够经常见到她,与她说说话,听听她的声音,让自己借助于想像,聊慰思念之苦,缓解向往之渴。

  回过头来再说说汪佳莉老师,自从与华阳及王富一起合作出版了那套有关音乐舞蹈方面的系列丛书之后,汪老师就在她们文化馆办了几期交谊舞培训班,她特邀华阳做辅导员与她一起培训学员,为文化馆赢得了不菲的效益。其后,她又办起一个文艺沙龙,经常组织一些聚会、聚餐、歌舞演唱会以及研讨会等等活动,大家在一起研讨文艺理论或切磋技艺,从而聚拢了一些文艺界的精英。在这些活动中,华阳也结识了不少文艺界名人和有识之士,其中有几位特别突出的人物值得一提,比如,一位高华夫教授,他曾经留学意大利专攻美声,学成回国后,被哈尔滨一所大学的艺术学院聘用,他自己以及他的多名学生都先后在国内及国外大赛中荣获大奖,蜚声内外;另一位冯明老师是哈尔滨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还有谷莉和杨超夫妇,夫妻俩都在声乐唱功方面功底深厚,特别是谷莉,她参加过央视的青年歌手大奖赛,荣获了美声组银奖,获奖后就被一所大学的艺术学院聘为教授,成为全市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但她从不高傲自大,平时表演时总是激情奔放,载歌载舞,深受人们喜爱;还有从俄罗斯留学回国的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张妮的父母,他们一家人的声乐素养都很高,尤其是张妮的母亲也是个女高音,在对张妮的养育特别是声乐启蒙方面功不可没,华阳还为这个音乐之家撰写过报告文学作品;还有一位林青老师,他的歌喉出类拔萃,他唱中国民歌堪称一绝,常常是歌惊四座;还有一个男生三重唱组合;华阳所写的一些文稿除了给各报刊投稿外,有的也在文艺沙龙成员研讨会上宣读或给大家传阅,其中也有为几位文艺名家和名人写的专访和评论以及一部艺术专论,由于见地深远而获得众人的好评。那时的华阳已具备了编审职称,等同于教授资格。此外,还有一些汪老师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前的一些老同事及战友等等,等等,当然,小梅作为汪老师的密友也常常名列其中。这些沙龙活动和友好往来不断地温馨并丰盈着华阳的交际圈,也扩大了他的视野,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眼中的世界也变得越来越精彩。

  华阳在协助汪老师办交谊舞培训班过程中,他的舞技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比较熟悉他的人群中还算是小有名气,当他参加有舞会活动时,因为他懂得在舞场看到没有舞伴的女士坐冷板凳而主动前去邀其跳舞是对她的礼貌和尊重,是一种绅士行为,因此,每逢舞曲响起,他便邀请一位女友或女同事登场翩翩起舞,特别是当乐队奏响以世界名曲《鸽子》改编的舞曲时,他都立即邀请舞技娴熟的舞伴一起跳标准的“探戈”舞,则会顿时惊艳舞厅里的所有人,他那娴熟而流畅的舞步以及强烈的乐感和准确的节奏,他那沉稳而潇洒的仪态,令全场人心悦诚服,常常有人夸赞他的舞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人戏称他是“交谊舞王子”。

  当然,有时也难免会有例外的情况发生,那就是:有时他应邀去参加一个舞会,一般地说,受邀参加舞会是要带舞伴儿的,如果不带舞伴儿,那么,如果别人都带了舞伴,那么没带舞伴者,就只能是在一旁“袖手旁观”坐冷板凳了,那可是很尴尬也很失面子的事啊!而华阳以前没有专门的舞伴儿,情急之下,他只好打电话邀请小梅来“救场”了。起初,小梅一听是请她来做舞伴儿,确实有点儿犹豫,可是,在他说明了情况,得知如果她不前来“救场”,他就会很失面子之后,就欣然到场。

  小梅应邀前来给了华阳很大的鼓舞。在舞会上,她的表现也十分出众,不仅与他配合默契,而且她舞步轻盈,舞技出众,仪态大方,端庄得体,常常引来众人艳羡不已的目光。在舞会上,每当他俩一出场,便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十分感激她,是她给足了他面子,也为他赢得了面子。自此,他们的接触便日益频繁起来。

  汪佳莉为了给她们艺术馆创收,几乎每个月都与省艺术馆的王富办一个“交谊舞培训班”,但此时培训班还缺少男女辅导老师各一人,如前所述,因为汪老师二人曾经协助华阳合编那套音乐舞蹈方面的系列丛书,而且交谊舞部分的教程完全是由华阳编辑完成的,华阳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被邀请的男辅导老师之首选,而那个女辅导老师的人选,华阳和汪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小梅老师。

  在华阳和汪佳莉的一再邀请之下,小梅也来参加了“交谊舞培训班”的辅导工作。这“交谊舞培训班”每周上两次课,华阳和小梅也就“顺理成章”地每周都能够至少见两次面,并且可以相伴共舞,亲密接触。这一段时期,对于华阳来说,无疑是最为快乐无比的时光。

  说来好像天公也在作美,又有两次合作愉快的经历让他们走得越来越近了:一次是华阳有一位在影视演艺圈里做导演工作的朋友,有一年的夏天,他带领电视连续剧《姊妹情深》剧组来哈尔滨拍摄部分场景,需要一部分临时演员,那位李导演想到了华阳,他刚到哈尔滨就给华阳发出邀请。接到邀请,华阳马上想到了小梅,他问李导演:“你们那剧里是否还需要女演员?我有一个朋友的气质特别好,艺术造诣也颇深,她可以演女歌唱家、女教师或女大学生之类的人物,总而言之,她的可塑性很强,可以演各类角色。我相信,她完全有能力把剧中人物准确地演绎出来,能够很好地刻划人物,她完全有能力塑造好人物并还原好人物。”

  李导演明白,华阳之所以如此卖力地推荐小梅,说明他们的关系肯定非同一般,于是应允:“行,行,这没有问题,你把她请来,我肯定会根据她的条件,为她安排个不错的角色的,你放心吧!”

  第二天,华阳便把小梅领到了剧组。李导演见了十分满意,立即拍板让她扮演一位女音乐教师,而让华阳扮演一位男教导主任。在拍摄过程中,多组镜头都有他俩,因此,他们必须密切配合。

  一般地说,非职业演员初次参加拍摄都首先要战胜镜头,在镜头前不能紧张,必须心情平静才行。华阳以前从未参与过电视剧的摄制,也没学过表演,在那些天的拍摄中,刚开始还真有些不习惯,第一天,拍摄第一组镜头时,当那盏4000瓦的聚光灯被打开,刷的一下雪亮雪亮的灯光照射过来,晃得人眼直冒金星,摄像机就像一架重型武器虎视眈眈地“瞄”着他们,周围又有导演、制片、摄像、场记等等剧组十几人以及围观的群众几十人,几十只乃至上百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们,他就觉得仿佛他俩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已被照得通透,都已暴露无遗似的,觉得浑身上下既紧张又特不自在,但是,当他看见有小梅在身旁,又看见她那坚定而自信的眼神时,他的全部身心都为之一振,陡然生发出坚定与自信,他觉得与她配戏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真实感,拍摄电视剧也变得并不神秘了。于是,在其后的拍摄中,他不仅不再紧张,反而发挥相当到位,好像十分熟悉似的,因而很快就入了戏,变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那些天,他们就像专业演员一样,相互之间配合十分默契,每组镜头只拍两三条便能顺利通过,因此,受到剧组所有演职人员的一致好评。

  在需要他们参加拍摄的全部场景都完成之后,李导演不无感慨地说:“看来选你俩做搭档来参加拍摄这几场戏,真是选对人了,尤其是小梅老师,华阳说得没错,她确实已经把人物演得十分形象生动而且惟妙惟肖,我很满意。今后,再有适合你们的角色,我一定想着邀请你俩再来参拍。你俩虽非专业却胜似专业,不仅为剧组节约了不少的经费,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以及物力。真是一对难得的‘黄金搭档’啊!”,他说“黄金搭档”四个字时,用眼睛在华阳和小梅俩人的脸上“扫描”了好几个来回。接着,他又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俩真是天生的一对儿演员坯子啊,今后好好做搭档,愿你俩地久天长!”说完,他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将他俩推进了专门为送他俩回家而准备的轿车。他俩已经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拍摄任务。

  还有一件事就是:那年七一前夕,哈尔滨市呼河区的一所学校为了响应区教育局的号召,要排练一个大合唱,准备参加教育系统的“迎七一文艺汇演”,此次汇演也是比赛,将要评出一、二、三等奖来。学校领导班子对此次演评十分重视,因为这所学校平时在区里的各项评比中一向都是名列前茅的,因此,对此次汇演的评比奖项,他们下定决心对一等奖要“势在必得”。可是,这个大合唱要演好,特别是获一等奖,难度很大,因为本校没有可以担当指挥及指导排练的人才。王伟校长想到了华阳,想请他为他们物色一个能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才。华阳想到了小梅。因为他知道,排练大合唱是她的长项,她本身毕业于哈尔滨联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声乐系,她是那个专业的高材生,现在是一所大专职业学校的专职音乐讲师,前不久,在她的组织和排练并且指挥之下,在全省大专院校的歌咏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华阳将小梅推荐给王伟校长,王校长对华阳的详细推介十分满意。于是,他们抓紧时间开始排练。整个排练都由小梅负责,华阳为这组大合唱倾心撰写了一整套的串连词,他把这套串连词写得十分精彩,再加上小梅的倾心策划、组织和排练,在汇演之前,区教育局来检查节目时就获得了好评,并被定为整个汇演的开场节目。汇演那天,当大幕徐徐地拉开,演唱还未开始之际,台下就爆发起一阵暴风骤雨般的热烈掌声,因为无论是队形和服装,还是灯光及背景,都是那么新颖、独特、高雅,立即震撼并征服了所有观众。接着,领唱、合唱、串连词朗诵、指挥样样精彩到位,将整个汇演推向了高潮。

  汇演结束后,评委会的全体成员一致评选此节目为一等奖。王伟校长对华阳和小梅千恩万谢,华阳也是从心往外地对小梅充满了感激之情。

  此后,他们的距离无形中又拉近了许多,每逢再有聚会、联欢会或舞会、郊游之类的活动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邀请她一起去参加,她对他也仿佛完全放弃了戒备之心,只要他发出邀请,只要无特殊情况致使难以脱身,她都会欣然接受并准时到场。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嘛!人的情感和相处也常常“习惯成自然”。

  华阳特别盼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各种聚会以及各类活动,而且几乎每次聚会他总是首先想到邀请她这个能“止渴”的“梅”与自己一同前往。她几乎是逢邀必允,欣然前往,而且表现不俗。小梅最引人注目有两大特点:一是她的笑容很甜,很迷人,还给人以坦诚感;二是她的眉目传神很动人,给人以纯真感。华阳每逢看到她才艺出众的表演以及生动神情时,就会立即联想到洪云雪,甚而每每看到或听到梅如雪的名字也会立即想起洪云雪来,他从心往外认定小梅就是洪云雪最完美而鲜活的化身!从而能够或多或少减轻和缓解他对洪云雪的思念之苦。因此,他很想能够经常看到她,与她在一起,和她倾心交谈。

  华阳和小梅的相处已经好几个月了,每逢听着小梅那银铃般的语音和笑声,嗅着小梅身上散发出的女人所特有的那股股淡淡的清香,握着小梅那纤柔的手在舞池里翩翩起舞之际,华阳的内心好像有股股春潮在悄悄涌动……但是,他理智地想到他们应该保持亲密朋友的关系,必须严守道德规范,与小梅友情相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