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英方(笔名),真实姓名吴志攀,1956年12月出生,四川西昌人,中共党员,1975年9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自述】身为教师,自幼喜爱绘画,但没有艺术才能却不自知。 当年恢复高考时,凭着兴趣,贸然报考美院不中。 家父知其子,苦口说服改考文科。考入文科后,一直在文科专业学习。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工作。 做专业教学时,正值所学专业快速发展时期,必当全力投入,不敢有半点松懈,直至花甲之年从岗位退身。退后至今,虽依然承担少量教学工作和科研课题,但时间比从前感到宽裕许多。心有余而时有余,儿时学画梦想便死灰复燃。在生命余年,自觉抓紧时间,多方拜师求教,努力学习绘画。 每日晨起学画。所画内容有当年插队落户场景,也有今古人物穿越故事。画面时而严肃,时而搞笑,不是美院那种正规画,也不是网络漫画,更不是涂鸦乱画,态度非常认真,画不好就重画,直到满意为止。作画时游心随意,但已不想能登大雅之堂,有几位老年知音分享足矣。 就这样,晚年学画,已有多年,画作质量不高产量却高。常以此自我安慰:并无虚度晚年。辛丑年春,承好友真诚相约与提携,借此银河悦读网络平台,刊出拙作,不胜感激。画作得比较粗糙,不经细看,恳请各位读者指教,谢谢大家了!
































































——完——




1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5-11-23 01:03:52
AI对以上我的留言的修改,果然更为睿智和深刻——
于细微处见真情:漫画里的人间烟火与时代重量
漫画,常被人视作轻松的娱乐载体,却总有一些作品突破形式的桎梏,以朴素的笔触勾勒出人性的深度与时代的温度。无论是跨越70余年依然动人的《三毛流浪记》,还是吴志攀老师笔下令人唏嘘的《李伯的故事》,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证明:好的漫画从不是简单的图像堆砌,而是能直击人心的“纸上叙事”,在细微处藏着最真实的人间百态。 《三毛流浪记》的经典,在于它用“不轻松”的故事,扛起了记录时代的责任。那个头顶三根毛、瘦骨嶙峋的小男孩,是旧中国底层儿童的缩影——破烂的单衣挡不住寒风,饥饿的肚子填不满希望,可他眼中的聪慧与勇敢,又偏偏透着对“人”的尊严的渴望。它没有华丽的画风,甚至连结局都带着现实的遗憾,却用最直白的方式剖开了旧时代的疮疤:底层群体的困境从未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儿童对温暖的向往更是永恒的命题。更难得的是,它让艺术跳出了“娱乐”的框架——三毛在寒风中睁大眼睛寻找希望的模样,不仅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微光,也唤醒着人们对弱者的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的温度,让它跨越70余年依然鲜活,也让我们懂得:漫画可以是记录时代的笔,是唤醒良知的钟,更是推动改变的力量。
如果说《三毛流浪记》是对时代的宏大叩问,那《李伯的故事》便是对寻常人生的细腻描摹。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轰轰烈烈的冲突,只凭简洁的线条,就讲透了一位离休干部的晚年心事:爱唱京剧,却因母亲曾在特殊年代受冲击而只能藏着喜好;偶然遇见唱“四平调”的姑娘,生活有了亮色,姑娘却嫁入豪门;最后陪着他的,只有猫儿、野狗“翠花”,以及“翠花”与“丈夫”被强行分开的遗憾。故事的结尾很轻——“世间有多少真情就是被这样分开了”,却像一颗小石子,在读者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李伯的遗憾,何尝不是许多人生活的缩影?那些藏在心底的热爱、突如其来的温暖、身不由己的失去,都是最寻常的人间滋味。可正是这些“波澜不惊”的细节,最能触动人——因为它没有刻意煽情,只是把真实的人生摊开在纸上,让我们在李伯优哉游哉遛弯的背影里,读懂岁月的无奈;在“翠花”被分开的瞬间,体会到平凡生命里的深情与遗憾。
这两部漫画,一旧一新,一悲一叹,却有着共同的内核:它们都扎根于“人”的真实。《三毛流浪记》让我们看见时代洪流下个体的挣扎,《李伯的故事》让我们触摸日常烟火里人心的柔软。
它们证明,好的漫画从不需要靠猎奇吸引眼球,也不用靠华丽讨好观众——只要带着对人的尊重,对生活的真诚,哪怕是简单的线条、朴素的故事,也能成为跨越时间的经典,让读者在翻开书页时,既能看见人间的苦难,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微光,这便是漫画最动人的力量,也是所有好的艺术共有的底色。
回复
2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25-11-23 00:59:06
漫画很少涉猎,印象中只是儿时看过《三毛流浪记》,那个头顶三根毛、瘦骨嶙峋,穿着破烂单衣、可怜又可爱、聪慧又勇敢的小男孩,是我们那代人的集体记忆。 尽管三毛的故事发生在旧中国,但“底层群体的困境”“儿童对温暖与尊严的渴望”是永恒的主题。总之,《三毛流浪记》不是一部“轻松的漫画”,它没有华丽的画风,没有圆满的结局,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了最真实的人性与时代。它之所以能成为跨越70余年的经典,不仅因为“三毛”形象的深入人心,更因为它始终带着“人文关怀”的温度——它让我们看到:艺术可以不只是“娱乐”,还可以是“记录时代、唤醒良知、推动改变”的力量。直到今天,当我们翻开《三毛流浪记》,看到那个在寒风中缩着肩膀、却依然睁大眼睛寻找希望的三毛时,依然会被触动——这,就是经典的生命力。
吴志攀老师的漫画《李伯的故事》,以简洁的线条、简洁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嘘唏不已的故事:李伯是位离休干部,故事从他爱听爱唱京剧起笔,讲到李伯母亲曾经是京剧团大青衣WG遭受冲击,从此留下遗嘱,子孙永不再唱戏!骨子里喜欢京剧的李伯只好唱唱样板戏,偶然在公园遇见吊嗓子的姑娘,唱的正是母亲最爱唱的“四平调”,于是天天去公园候着,结果发现姑娘“失踪”了,后来,偶然在“戏吧”又遇唱京剧的姑娘,生活的重心回来了,听戏聊戏成了生活中的亮点,但好景不长,偏姑娘又嫁入豪门,只能听老唱片过过戏瘾。每天遛弯,后面跟着猫儿和野狗“翠花”,似乎又有了“领导范儿”?不知何时野狗“翠花”怀孕了,一窝生下五个狗仔,一家人帮着疏散人口,只留下了“建设”,带着猫儿、翠花和建设遛弯的李伯,看上去优哉游哉,蛮好,原以为故事讲到这里就该画句号了,没想到最后起了“范儿”——正在遛弯的翠花与她的“丈夫”不期而遇,两相亲热,结果被“丈夫”的主人费力抓开。“世间有多少真情就是被这样分开了”。故事写到这儿戛然而止。读者却刹不住车,心里忍不住泛起波澜,浮想联翩。
无需宏大叙事,更无需豪言壮语,恰恰就是在这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寻常故事里,我们才能体会到人性的真谛,人间的真情。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