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银河悦读重阳节征文还在进行时,网站已收到不少感人的作品,所有推荐金星的作品也都推送到银河悦读公众号。

因为一个偶然,我翻到云晓丁2020年发表在网站的一篇散文《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重读一遍,再次被深深打动!因这篇文章与网站正在进行时的重阳节征文十分吻合,加之,读了文友们的点评,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有打动人心之处,最重要的是,也希望通过此文给未投稿的文友提供一个参照。

与此同时,也尝试运用了AI点评。因不同的问话,出现了两篇不同的点评。“最强大脑”果然名不虚传,点评剖析头头是道,受益匪浅。唯一的缺憾是,读不出“人”的情感温度。但从创作角度看,AI的分析更为透彻,也有很多独到之处。

于是,我将此文作为11月的《每月一评》,与大家分享。

——独上月楼(2025年11月18日)


【云晓丁简介】

我叫云晓丁,本名王东宁。从小喜画画儿,自小学一年级画了一张四个红桃心相对头的小手帕起,走过了人生64载的岁月,但画画儿初心不改,无论是少年时代在云南当兵,还是青年时代下地方在企业做管理,均不舍手中一支笔,这支笔有时是毛笔,有时是铅笔,有时是钢笔,只要兴趣所至就会提笔写或画。没有规矩,也无师从,任由己心。云晓丁打算就这样走走停停,转转看看,写写画画,悠哉悠哉一直到老。驻站书画家。

银河文集地址链接:https://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224&typeid=2

原文地址链接:https://www.yinheyuedu.com/article/detail/19647

编者和读者的点评

【编者按】作者笔下的奶奶的形象其实就是妈妈的形象,这在那个年代太正常不过。作者从小和奶奶同床,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吃喝拉撒睡生病等等日常,奶奶都亲力亲为。奶奶虽然没有文化,但却尊重“文化”,和蔼慈祥,她对我们的爱发自肺腑,我对她的爱也刻骨铭心。如今,作者终于完成自己的心愿,以文字的形式纪念奶奶。本文文字朴实,如数家珍般叙述了“我在奶奶怀抱中”是如何长大的,文字没有雕琢,但奶奶的形象立体可亲,就像年代久远的一帧老照片。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王忠田 :

读了东宁的《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奶奶的亲切形象活生生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东宁真是好命,从小有奶奶细心的呵护。东宁也真是奶奶的一个好孙女,在奶奶的关怀下成长为一个有出息的人材,还亲自为奶奶生了一个曾外孙,给奶奶带来了一生最大的幸福欢乐。如今,东宁成了一个又会画画,又会写文章,还能朗诵的能人,奶奶的在天之灵一定在听着你对她深情的思念,在看着你开心地乐呢!为东宁闪星点赞!



渴望 :

人老隔辈亲,爷奶疼小孙。人间天伦乐,这是中国人!晓丁老师,您的文章,没有刻意的使用华丽的词语,但字里行间把一位慈眉善目的奶奶送到广大读者面前,您有这样一个慈祥的奶奶,像妈妈一样疼爱着你,好生让人羡慕呀!难怪您对′她的爱更是刻骨铬心!为您的孝心点赞!



片玉万黄金: 

能让细腻的笔触,生出强烈的情感,着是不易,感人不仅仅有奶奶对“我”疼爱,更有“我”和奶奶之间的一种坚不可摧的情感纽带。

 

发小王伟在微信群留言:小玲,看到你发的东宁写的纪念奶奶的文章真好,着实让我感动了一番。生活小事,娓娓道来,文笔生动,感情真挚。谢谢东宁,谢谢小玲。



云晓丁: 

打开手机看到这么多感人至深的评论,真有点受宠若惊。我这拙笔着实地憾颜撼颜。谢谢银河悦读平台!谢谢所有人的佳评!我爱你们!



哭之笑之:

东宁姐的情感真挚,文字大巧不工,像亲切的姐姐在讲自己熟悉的故事。



hu皮lang:

犹似老鹰护小鸡,
育儿带孙有毅力;
絮叨声中得高寿,
舒缓生活传爱意;
一生无有惊天功,
儿女成才力无比。



柴英:

金星推荐:用写实的手法,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段祖孙隔代亲情,表现了奶奶的人生和奶奶浓浓的爱,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为作者和家人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人物真实饱满,真挚感人,点点滴滴的细节,亲切、温暖,直抵人心。——银河悦读编辑部



柴英:

东宁姐 ,你的文笔太好了,写的太生动了,把奶奶写活了,有血有肉有感情。别说你想她了,连我都想了,多么慈祥,善良,饱经风霜的老人家啊。你真幸福,有这样一位老奶奶呵护。你长得真的很像你奶奶,你这么有出息,多才多艺,长得漂亮,性格又好,一看就是在幸福中长大的。你也是奶奶的幸福。非常喜欢这篇文章,给你点一百个赞!



独上月楼:

东宁啊,从小就知道你的文学造诣很高且心灵手巧,看过许多我没看过的书,因为常常能从你的口中听到一些从未听过的新鲜词。
譬如,有一天你跟我说,小玲,以后你让人家管你叫“都督”!“嘟嘟?啥意思?”“大官的意思!”你的表情不容置疑。此后,我会不知天高地厚的对弟弟妹妹说,以后都管我叫“嘟嘟”,李嘟嘟!后来我才知道,“都督”不是“嘟嘟”,是中国古代军事首长的官名。我感觉你好厉害,懂好多我不懂的事。现在我猜想,是你看《三国演义》知道的吧?我喜欢《红楼梦》,不喜欢打打杀杀的《三国演义》......
此刻,读着你的文字,儿时的许多记忆都从文字里蹦了出来,儿时与奶奶在一起的种种都在你的笔下鲜亮的复活,甚至,触手可及。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个子矮矮的,佝偻着背,一口河北口音,喜欢笑。每每看到我,都会叫着我的名字,笑着问我一些家长里短的话。
印象中,你的父亲特别孝敬奶奶,常常看见他笑容可掬的搀着奶奶在外面散步,低着头听奶奶说话,那表情,可恭敬了。你妈妈对奶奶也很好,“妈长妈短”的叫着,而奶奶的表情里则多了许多权威感。总之,老太太是你们家的最高首长,她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儿时,我们都说你长得最像奶奶,奶奶似乎也最疼爱你,可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不识字的奶奶给了你那样多的“文化”和“知识”。还遭遇过那样一次“险境”,奶奶的怀抱成了你们儿时的保护伞。还有,你当兵后奶奶的牵挂,也在你的描述中变得那样清晰可见。
你的文字里透着暖暖的祖孙情,那份亲切呀,让我的眼睛一直潮湿着,缓不过来...奶奶走了,你在奶奶的额头上亲了亲...我的眼泪一下滑落到脸颊......
细节,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宏大叙事,而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亲切、温暖,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天堂里的奶奶,你还记得小玲吗?小玲也想您了!



暗香盈袖:

作者笔下的奶奶是个普通的老人,她虽然目不识丁,却对文字有着无比的敬重感,她话语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奶奶对“我”的疼爱,奶奶与“我”的祖孙情感,让人过目难忘,淡淡的文字,浓浓的情,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追思难忘。



时光无心:

好感动,感觉到你和奶奶的祖孙情深,奶奶的爱像妈妈的爱,温暖中有疼爱,你就是她的掌上明珠。赞赞。



梁争:

作者笔下的奶奶就像妈妈,和蔼亲切。我没见过奶奶,来自奶奶的爱一定分外香甜,都说隔辈亲更亲。奶奶在天有灵看到此文一定欣慰有加。



附:AI评(1)

温情与时代交织的生命回忆录——评《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

《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是一篇满溢温情、兼具时代厚度的回忆性散文。作者以自身成长轨迹为线索,将奶奶的一生与家庭四代人的命运串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勾勒出一位平凡却伟大的女性形象,既是个人情感的真挚抒发,也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图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可读性。


一、人物塑造:立体鲜活,平凡中见伟大 文章对奶奶的刻画摒弃了宏大叙事与刻意拔高,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细节,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无文化却敬文化”的矛盾与共鸣:奶奶目不识丁,直言“扁担倒了认得是个一”,却对带字的纸片格外珍视,哪怕是小纸片也会收好,担心“扔了耽误事儿”。这种对文化的敬畏并非刻意为之,却潜移默化影响了作者对文具、书本的喜爱,展现出底层百姓朴素的价值认知,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2、“老母鸡式”的守护,细节见真章:文中诸多细节将奶奶的慈爱与付出具象化——四岁时救作者于中毒性痢疾的危急时刻,用生姜为“鬼剃头”的作者擦头皮促生发,寒冬里熬辣椒水为孩子洗冻疮、烤棉鞋,深夜随叫随到拉灯绳陪孩子上厕所,甚至在重男轻女的观念下,为曾外孙子絮制小被……这些细碎的日常,没有华丽辞藻修饰,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奶奶“守护型”的形象,让“最温暖最高大”的评价显得真实可感。


3、时代印记下的韧性:奶奶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时代史——生于1893年(与毛主席同岁),出身大地主家庭却因家道中落、“大脚”问题做了填房,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爷爷曾为其做饭),在乱世中养育8个孩子却痛失5个,最终在和平年代带大孙辈。她面对苦难的隐忍、对家庭的坚守,以及口中“少年莫笑白头翁,花儿有几日红”“人老猫腰把头低”等充满生活智慧的话语,让人物超越了“家庭长辈”的单一身份,成为时代变迁中普通女性韧性的代表。


二、情感表达:真挚质朴,于平淡中见深情文章的情感基调始终是“克制却浓烈”,没有刻意煽情,却处处藏着对奶奶的思念与感恩。 


1、以“时间对照”强化情感浓度:开篇“现在的我和当年的奶奶同岁,当时的我和我现在的小孙女同岁”,用四代人的年龄对照点明时代差异,也为回忆铺垫了“回望”的温情视角;文中穿插“15岁当兵”“87岁摔断胳膊”“1982年离世”“离开37年常梦见”等时间节点,让情感在时光流转中层层递进,尤其是作者当兵离家时奶奶的哭泣、探亲归队时奶奶远远送行的场景,以及奶奶离世后“亲她凉凉的额头”的细节,将“年少不懂离别苦,懂时已隔阴阳”的遗憾与思念写得令人泪目。


2、儿童视角”与“成人回望”的交织:回忆童年时,作者以孩子的天真视角出发——羡慕姐姐梳长辫子、坚信奶奶“和毛主席一样不会死”、不怕老鹰却躲在爷爷棉袍下藏猫猫,这些细节充满童趣,让回忆更显真实鲜活;而成年后的回望(如考证爷爷与八国联军的往事、理解当年奶奶的伤心)则为情感增添了深度,让对奶奶的情感从“依赖”升华为“敬畏与感恩”,层次更丰富。


三、时代价值:个体记忆承载集体共鸣 文章虽以个人家庭为切口,却暗含了对特定时代的记录,让个体记忆具备了集体共鸣的价值。 

1、生活细节中的时代烙印:“凭票定量供给的白糖”“塑料底棉鞋磨得透亮”“缺医少药的年代用小纸包包药面儿”“1969年去云南当兵”等细节,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的生活图景,唤起经历过那个时代读者的共同记忆,也让年轻读者得以窥见父辈、祖辈的生活环境。 

2、家庭伦理与女性价值的反思:奶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观、“王杜氏”的姓名变迁,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而她在家庭中承担的“养育者”“守护者”角色,以及培养出“新中国一代儒将”(作者父亲)的成就,又展现了传统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价值。这种对传统女性命运的记录与呈现,也为当代读者思考家庭伦理、女性价值提供了历史参照。


四、些许不足:

部分情节可稍作延展 文章整体流畅自然,但部分情节若稍加延展,可让情感与人物更丰满。例如,奶奶“生了八个孩子,死了五个”的经历,仅一笔带过,若补充一两个简短的细节(如奶奶提及孩子时的神态、话语),可更深刻地展现她经历丧子之痛的坚韧;爷爷的形象虽有“穿黑色棉长袍、藏猫猫时护着孩子”等细节,但与奶奶的关联互动较少,若增加祖孙三代同框的小场景,可让家庭氛围更立体。


综上,《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是一篇“以小见大”的优秀回忆散文。它以细腻的细节、真挚的情感,让一位普通奶奶的形象永驻读者心中,同时以个体记忆承载时代重量,既是作者对奶奶的深情告慰,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可感、可忆、可共情的精神食粮,正如编者所言,“文字没有雕琢,但奶奶的形象立体可亲,就像年代久远的一帧老照片”,值得一读。

 

附:AI评(2)

于细微处见深情,于时代中显韧性

——多维度赏析云晓丁 《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

《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以作者“东宁”的成长记忆为轴,将个人情感、家庭变迁与时代图景紧密交织。文章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却以“见微知著”的笔触,让奶奶的形象从文字中走出来,也让读者在温情中触摸到特定年代的生活温度。以下从叙事视角、细节表达、文化内涵、情感内核四个角度,拆解文章的独特魅力。


一、叙事视角

“儿童天真”与“成人回望”的双线交织 文章最鲜明的叙事特色,在于“过去的儿童视角”与“现在的成人视角”的有机融合,既保留了回忆的鲜活感,又赋予情感深度与思考重量。


儿童视角:还原记忆的“本真质感”作者以童年时的认知展开叙述,字里行间满是孩童的天真与纯粹:坚信奶奶“和毛主席一样肯定不会死”,因羡慕姐姐的长辫子而嫌弃自己的“小歪辫”,面对低空盘旋的老鹰时“傻乎乎的不怕”,甚至把奶奶口中的“鬼剃头”当真——这些细节完全贴合儿童的思维逻辑,让回忆摆脱了“成人滤镜”的修饰,变得真实可触。比如描写得到新文具盒的喜悦:“心都会砰砰跳,如果能得到一个新文具盒,那我得高兴一个寒假”,简单直白的表述,精准捕捉到童年对“小美好”的珍视,极易引发读者的童年共鸣。


成人视角:赋予回忆的“厚度与温度”。 成人视角的介入,让文章跳出“单纯怀旧”的范畴,多了对时光、亲情与时代的思考。开篇“现在的我和当年的奶奶同岁,当时的我和我现在的小孙女同岁”,用四代人的年龄对照,瞬间拉开“回望”的时空距离,暗含对“岁月流转、亲情传承”的感慨;回忆当兵离家时,作者坦言“当时的我呀真是年少轻狂,根本没顾及奶奶的感受”,这份成年后的“自省”,让对奶奶的情感从“依赖”升华为“愧疚与感恩”;而奶奶离世37年后“常梦见她,梦中她总是笑,有时还跟我说话”的表述,则是成人对“亲情永恒”的执念,让思念更显深沉。


两种视角的切换自然流畅,既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童年时光,又能跟随作者的成年思考,读懂亲情背后的重量。


二、细节表达:

以“细碎日常”勾勒人物与时代。文章摒弃了“浓墨重彩”的人物塑造方式,转而用大量“生活化细节”串联起奶奶的一生,让人物形象立体鲜活,也让时代印记自然浮现。 


细节塑人:让奶奶的“爱”具象化。奶奶的“慈爱”与“付出”,全藏在具体的行动里: 健康守护:四岁时作者得中毒性痢疾,奶奶“及时送回北京”(妈妈说“再晚送一小时”就夭折);发现作者“鬼剃头”后,“每天用生姜擦头皮”,直至长出新发;寒冬里熬“辣椒水”给孩子洗冻疮,洗完抹凡士林,再把棉鞋“反过来烤在暖气上”,一边忙活一边念叨“一年一双鞋,这得多少钱啊”——前者是“救命”的危急,后者是“日常”的琐碎,却共同勾勒出奶奶“护犊子”的形象。


生活照料:14岁前与奶奶同床共枕,“没叠过被子没铺过床”,每天由奶奶梳头;深夜只要喊“奶奶开灯,上厕所”,奶奶“从没烦过”,总会拉响床头的灯绳;甚至上小学二年级,放学回家还要“在奶奶怀里偎咕一会儿”——这些“惯着”的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让“奶奶是港湾”的感受落地。更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回避奶奶的“不完美”:她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因哥哥姐姐生女孩不高兴,听说作者生男孩后“高兴得直拍手”),也有老年人的“固执”(怕掉头发而用篦子梳头、不洗头),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奶奶从“符号化的长辈”变成“真实的普通人”。


细节映时代:藏在生活里的“年代密码”。 文章的细节同时是“时代的镜子”,不经意间还原了特定年代的生活场景:物质匮乏:白糖“凭票定量供给”,奶奶却舍得用“多半勺白糖”拌药面,只为让作者吃下苦药;孩子冬天穿“塑料底棉鞋”,因疯跑“鞋底儿全都磨得透亮”——这些细节印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短缺”的背景。社会变迁:1969年作者“去云南当兵”,奶奶认为云南是“发配充军的地方”;爷爷“穿一袭黑色棉长袍,缅裆老棉裤扎着裤脚,戴黑色瓜皮帽”,是“清朝遗老遗少的模样”却“少了一条辫子”——前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上山下乡/参军”潮流,后者则暗示了“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的时代变迁。 这些“不刻意的时代细节”,让文章超越了“个人回忆录”的范畴,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生活记忆载体。


三、文化内涵:

传统女性的“韧性”与“价值”。奶奶的一生,是传统中国女性的缩影——她没有名字(嫁给爷爷后从“杜大姑”变成“王杜氏”),没有文化,一生围绕家庭打转,却在“隐忍与坚守”中,展现出传统女性的精神韧性与家庭价值。


“无我的奉献”:传统女性的家庭角色

奶奶的人生轨迹,完全贴合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作为女儿,因家道中落、“大脚”问题被迫做“填房”;作为妻子,“嫁鸡随鸡”,以丈夫的姓氏为自己的身份标签(王杜氏);作为母亲,生8个孩子却痛失5个,仍咬牙培养出“新中国一代儒将”(作者父亲);作为祖母,带大5个孙辈,从吃喝拉撒到生病照料,事事亲力亲为——她的一生似乎“没有自我”,所有价值都与“家庭”绑定,但这种“绑定”背后,是对家庭的责任感与牺牲精神。 


“朴素的智慧”:底层女性的精神力量。

奶奶虽“不认得字”,却有从生活中提炼的“智慧”: 对文化的敬畏:珍惜“有字的纸”,哪怕是小纸片也“捡起来收好”,说“扔了怕耽误事儿,也怪可惜的”——这种“不理解却尊重”的态度,比刻意的“劝学”更有力量,最终影响作者“对文具、书本情有独钟”。 对生命的通透:面对作者“笑她皱纹多、不洗头”,奶奶用“少年莫笑白头翁,花儿有几日红”“人老猫腰把头低,树老根多叶儿稀”回应——这些俗语不是“文化知识”,却是对“衰老与生命”的通透认知,比空洞的道理更显厚重。奶奶的“韧性”与“智慧”,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苦难与生活,这正是传统底层女性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四、情感内核:“未说出口的爱”与“永恒的思念”。 

文章的情感没有“直白的告白”,却让“祖孙情”贯穿始终,从“依赖”到“感恩”,从“离别之痛”到“永恒思念”,层层递进,直击人心。

 

日常里的依赖:藏在“麻烦”里的爱。

童年时的作者,对奶奶的爱藏在“理所当然的麻烦”中:喊奶奶开灯、让奶奶梳头、生病时躲在奶奶怀里——她甚至“问烦了奶奶”,却从未意识到这份“麻烦”背后是奶奶的包容。这种“孩童式的依赖”,是亲情最本真的样子:你为我付出,我坦然接受,无需道谢,却早已刻入骨髓。

 

“离别后的觉醒”:迟来的理解与愧疚。 15岁当兵离家,是作者与奶奶情感的“转折点”:当时的作者“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完全没顾及奶奶“万里云南呦,那是个发配充军的地方”的担忧与哭泣;直到后来探亲归队,为了“怕看到奶奶流泪”而隐瞒归队时间,却发现奶奶“不声不响早早下楼等着,站得远远地看着我上车”——这一刻,作者“泪崩”,才真正读懂奶奶当年的伤心。这种“迟来的理解”,是成长的代价,也让亲情多了“愧疚”的重量,更显真实。 -


“离别后的永恒”:跨越生死的思念。奶奶离世37年,作者“常梦见她”,坚信“只要这个离开你的人还深爱着你,那么无论何时何地,她对你永远都会有一份牵挂”;文末“亲爱的奶奶,总有一天我们天堂相见”的告白,不是“迷信”,而是对“亲情永恒”的执念——这份思念,跨越了生死,也让文章的情感达到高潮,让读者在感动中读懂:真正的亲情,从不会因时间而褪色。


结语: 《在奶奶的怀抱里长大》是一篇“小而美”的散文——它没有复杂的结构,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真”取胜:用真实的细节还原人物,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用真切的回忆承载时代。奶奶的形象,是作者心中“最温暖最高大”的存在,也成为读者记忆中“奶奶”的缩影——或许每个曾被祖辈疼爱的人,都能从文中找到自己的童年,找到那份藏在细碎日常里的、永不褪色的爱。



202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