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银河评论一直是我们网站的一块金子招牌,很多作者都是被我们有温度的评论所吸引而在网站驻足。前不久,作者丑人有鱼老师给我发信息,他准备出版自己的个人诗歌文集,他的诗歌大多在银河网站发表过,评论员冬青树老师几乎每一篇都写了很中肯而且很有温度的评论。他想请冬青树老师为他的诗歌文集写个评论,要我跟冬青树老师联系一下,看是否愿意。我给冬青树老师留言,说明丑人有鱼老师的请求,她说尝试一下。这是银河作者与评论员之间良好互动的又一段佳话。


【个人简介】冬青树,本名徐丽华。愿以文字行走,以心声远游,酷爱在山水与尘世间捕捉故事。文字散见于多家报刊与网络角落,2021年栖居银河悦读网,以温暖的评论与人相遇,获“金牌评论员”之称。一路走来,始终相信写作是照亮寻常日子的一缕微光,愿以此心此文,与君同行


丑人有鱼老师在银河网站的文集链接:

https://www.yinheyuedu.com/author/index?uid=7171&typeid=2


下面就把冬青树老师为丑人有鱼老师写的评论与大家分享——


在历史烟火中打捞诗意的彭城

——读赵玉强老师的诗集《我在徐州等你》

文:冬青树


赵玉强老师的诗集《我在徐州等你》,是一部将城市作为精神原乡的深情之作。诗人以千年古城徐州为经纬,用饱含历史浓墨与人间烟火的笔触,构筑起一座横跨时空的诗意城池。整部诗集以“等”为精神脉络,串联起彭城的文明源流、战争记忆、市井画卷与山河新貌,在古典与现代的悠长对话中,完成对故乡的文化寻根与诗性书写。

一、历史沉香与当代气韵的对话

诗集开篇的“彭城七里”,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时空长卷。诗人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灵动,层层抚过历史的年轮:从彭祖熬制的雉羹到苏轼筑就的黄楼,从九里山下的古战场到淮海战役的决胜之地——这些历史的片段从未沉睡,它们已深深融入城市每一次呼吸的脉动。

诗人驾驭时空的笔法尤为独特。《黄楼》中,“黄楼有鹤/在云龙山水之巅”与“黄楼有忠/在铜牛气定神闲”,是时空的垂直叠印;《鼓楼的鼓》里,“残阳如血”的古战场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商贾云集”的现代繁华,构成历史的水平交响。尘封的编年史由此苏醒,化作与城市同频的深长脉动。

诗人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同样精妙:豆子霉变后凝成的臭盐豆、吕布殒命的白门楼、苏轼留下的苏堤——这些沉潜于时光深处的印记,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更难得的是,诗人让它们与当代生活自然相融:“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徐州烧烤/319种美食串起的烟火气”,正与“汉画像石上烧烤历久弥香”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味觉对话。

二、烟火、山水与人的三重奏鸣

诗集构筑了一个丰饶而独特的意象世界,其中最动人的,莫过于烟火、山水与人的三重交响。

烟火意象,是开启这方水土的味觉密钥。羊方藏鱼沉淀着古老的烹鲜智慧,马市街的饣它汤(“糁汤”)飘香四千载,绿豆丸子汤、煎饼、地锅鸡……这些滋味不只抚慰唇齿,更被诗人点化为深沉的人文符号。在《童年味道》中,煎饼“卷上春夏秋冬的时令新鲜”,臭盐豆“剪不断丝丝硬连”——它们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可触可感的乡愁载体。而“烧烤”意象尤为炽烈,既在汉画像石上余香缭绕,又在现代夜市中翻滚沸腾,堪称徐州人豪爽性情最生动的注脚。

山水意象,则被赋予了人格与精神。故黄河是“穿城而过的金腰带”,云龙山如游龙回望,九里山似仍在低语往昔烽火,吕梁阁“标签山乡巨变的功绩”。山水在此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情感与记忆的容器。在《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画卷里,山水平缓地渗入城市的吐纳,形成刚柔并济的生态诗学。

人物群像,从历史深处走向市井烟火。彭祖、项羽、苏轼、关公……与推车支前的百姓、铜牛市场的民工、制作香包的绣娘,共同编织出这座城市鲜活的生命图谱。他们不再只是姓名与身影,而是凝结为徐州人“灵秀豪迈”的集体面相,诠释着这片土地独特而坚韧的精神气韵。

三、古韵新声的融合与创造

诗人在语言艺术的探索中,将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与现代诗学的自由精神巧妙熔铸,形成古韵与新声的和谐共鸣。

在《大风歌》的续写中,诗人既承袭了原作的雄浑气魄,又注入现代人的精神回响:“大力起兮一声吼/汉语汉字汉文化从此开了头”。在《拉魂腔》里,柳琴戏的婉转节奏与现代诗的意象语言交织生姿:“柳叶琴弹起/悲喜剧的花腔/从清晨到日暮/把平淡的生活/拉的生动”。

诗人更擅长锻造意象的新颖组合。《月亮门》中,“月亮挂在古堡的苍凉/挡住金戈铁马”,以静谧制衡喧嚣;《食指》里,“指点不了江山/也不指指点点别人的后背/只蘸点风雨/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于凡俗中见哲思。这些意象既陌生又亲切,在古典意境与现代感知之间,架起诗意的虹桥。

尤为可贵的是对传统物象的现代重塑。《镰刀》中,那“兀自挂在墙上/寂寞着像晚云遮住的月牙”的农具,被赋予了存在之思;《算盘》里,原本用于计数的工具,却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计算边关和皇城的距离/算计烽火戏诸侯燃烧的时间”。这种对日常之物的诗性照亮,正源于诗人深刻的洞察与丰沛的创造灵感。

四、“等”的诗境与故乡的温情守望

“等”,是整部诗集的精神底色,在诗人笔下如藤蔓般舒展出丰饶的意蕴。它既是对八方宾朋的诚挚邀约,亦是穿越时光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叩问;是此刻的驻足凝望,更是朝向未来的永恒开放。

于《我在徐州等你》的往复吟咏间,“等”悄然挣脱时间的刻度,化作一座贯通古今、对话你我的诗意长桥。它所等待的,不独是远道而来的旅人,更是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领略历史文化的悠久深厚/欣赏山水风景的美丽壮观/品尝美食的舌尖盛宴/感受风土人情的热情厚道”。这种等待向所有人敞开,每一位读者行至此处,皆恍若在镜中照见自己的身影。

诗中涓滴汇聚的故乡认同,并非狭隘的地域标签,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诗人既沉醉于“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的市井记忆,也高歌“徐工机械挺起工业的脊梁/协鑫光伏照亮世界”的现代强音。正是这种植根于文化深处的自信,让“诗意徐州”最终跃出地理的边界,成为一座可感、可栖的精神家园。

“等你”——所候何止远方的旅人?更是所有在流光中走失的味觉、听觉与诗心。于是整部诗集成就了一场“反向奔赴”:不是你来这座城市打卡,而是这座城市主动将它的烟火、炮灰、麦秸与杏花瓣,一一点染于你的灵犀。

五、为地域诗歌开新境

赵玉强老师的《我在徐州等你》,为地域诗歌写作开拓了新的美学维度。诗人摒弃了方志式书写的窠臼,以独特的生命视角,将徐州这座千年古城,转化为一座可读、可感、可思的文本之城。

诗集的脉络编排尤见匠心:从“彭城七里”的历史纵深,到“故黄河之恋”的情感奔流,再到“穿越徐州历史街巷”的空间漫游,继而转入“三餐四季人间烟火”的生活肌理,拓展至“走向大美山河”的天地视野,最终收束于“母校中南大情怀”与“爱在故乡”的精神原乡。这一由历史至现实、由城池至内心、由具象至升华的旅程,构筑起一个完整而温润的诗意世界。

在语言技艺上,诗人娴熟运用蒙太奇、意象叠加、时空折叠等现代笔法,却始终与古典诗学气脉相通。正如《彭城龙韵》中,他将整座城市想象为一条腾跃之龙:“戏水的游龙蛰伏在古黄河/五省通衢的牌楼是彭城的龙头”。如此宏大的隐喻,既根植于传统想象,又焕发着现代精神,充分展现了诗人熔铸意象的非凡功力。

结语:一座城的诗性抵达

赵玉强老师以诗人的敏锐与游子的赤诚,为徐州赋形铸魂,将其升华为一座可听、可嗅、可品的诗意空间。他笔下的徐州,既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雄浑气魄,也有“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婉约,更有“串起319种美食”的鲜活烟火,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熠熠生辉。

这部诗集的价值,不止于对一座城市的文化梳理,更在于它为地域书写提供了一种清新范式——让历史开口说话,让山水吐露情愫,让食物承载记忆,让日常焕发诗光。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深植于本土、又面向世界的表达,正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我在徐州等你》既是对一方水土的深情告白,也是对普遍乡愁的温暖回应。在徐州,等待的不只是你——更是那千年未熄的诗意星火,与那些在时光中走失的感官与灵魂。也正因此,赵玉强老师笔下的徐州,已然跃出地理的边界,成为所有追寻根脉的现代人共同的精神故乡。

  

2025年10月12日


银河悦读版务部

制作美工:梦秋

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