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退休多年,唯以诗词为伴,与书画为友,余世事淡然。最近,闲吟北宋词篇,惋惜“靖康之耻“,感叹167年北宋辉业的沉沦;想起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觉得似与今天世界上发生的生灵涂炭,真是极其相似乃尔!故,找来《宋史》一读,写下这篇短文。
打开电视,当今世界五大洲不是战火硝烟,尸横遍野,就是境外陈兵,虎视眈眈;不是杀气腾腾,血光淋淋;就是兵燹匪患,生灵涂炭!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先进的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同时,杀人武器的高端技术也是层出不穷,在危及人类的安危。
国家存亡、分化,军事集团麕集、组建,今天的世界又在重复人类历史上的胜败兴衰,分分合合岁月往事。
罪魁祸首是些什么人?今天的战争,那些标榜自己是和平缔造者穿着和善亲切的外衣堂而皇之剥夺人类的生命,肆意掠抢他国的资源。强权和恫吓,杀戮与践踏在写今天的世界人类的历史!血腥的置生命而不顾的惨剧正在五洲四海上演。
然而,天道虽不可违,却有倒行逆施。分争欲甚,则是今天的世界的现状,分,是强抢,争,是战火,纵火杀戮者就是制造人间惨剧的恶魔!
只可惜,无法知道今天世界上这场生灵磨难何时结束?
世界的今天,也会成为昨天的历史,可以想象记录历史的人们除了秉笔直书,写下发生的史实和人物,或许还会有人添枝加叶杜撰花边轶事。但,历史对后来人的提醒、教训永远是第一位的。
中华民族的今天,也曾经重复过历史的过去,出现动乱纷争,即圣贤所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天下大势,包括世界的今天。
如今东方大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紫气温馨,福满乾坤。但可知否?太平盛世的中国,和平幸福是经历了上下五千年辟戮黉荒,战天斗地,戕豺屠魔,流血牺牲,以忠魂烈骨,先贤肝胆铸造的华夏九州大地!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温故以知新,记他日不幸,为晓得今日的祥和;忆历史往事,不因年久令人遗忘;说历史的人物,尽管岁月淡去,仍刻下做人的戒训。
为此,在五大洲硝烟弥漫生死存亡的当今,择取一段一千多年前的战乱史实和风云人物的历史往事,会更清醒的认识正在流血的战争给后人留下不可忘记的灾难和发动战争的魔鬼的罪恶记录。
中华民族五千年,是在分分合合,刀光剑影,你争我夺,胜败兴衰中走过来的,这螺旋式社会发展潮流是天道的必然。战乱,是坏事,生命财产无因为而落难,也是好事,增强了民族意识,锻炼了民族性格。乱世的魑魅魍魉不能、也无法扭转历史的前进。天行健,违背了,即是人类的罪人。
古今如此,包括今天战火纷飞世界各地的斑斑血迹!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截取公元907年——979年一段篇章。即唐末一段史料,后人称“五代十国”时期。
为什么翻开这段历史?因为这几十年的战乱恰如今天世界的时局,如同放大的唐末的五代十国。这段灾难的历史,磨练了民族生存意志;考验了先人的人生品格。今天回忆起来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唐朝,是隋末动乱的终结者。唐朝的历史不仅有“贞观盛世”的繁荣,也有着藩镇割据留下的隐患。到了晚唐,安史之乱,动摇了大唐的根基,黄巢起义,更暴露出唐朝是个百孔之堤。
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日渐强大,他的野心膨胀是在公元907年的一天,血腥的灭杀唐室宗亲,建国后梁,做了16年皇帝。公元923年,唐李后裔李存勋起兵,灭了后梁,更名为后唐,开始了更短的13年皇帝梦。接着是石敬瑭的后晋11年,后汉的两年,后周的9年。
这就是唐末走马灯似的五代。
这些年间,在南方还出现了10个偏安一隅的“国家”,他们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闵、楚、南汉和残存在北方的北汉。这十国,因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细说。
其中903——960 年间称五代;902——979 年间称十国。(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第二个大分裂时期。第一个是三国末年的“五胡乱华”,本文不述)。
五代十国几十年,战乱频繁,烽烟迭起,民不聊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田园荒芜,饿殍乡市。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盼望有能人生于斯,救难携危,于斯水火之中解民于斯倒悬之苦!
苗训,即苗广义,史书上称他在华山跟陈抟老祖学练禅功,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陈抟痛心世上民间疾苦,让苗训下山寻找生于斯的能人。
看过电视剧《护宝寻踪》,知道在渭河之滨,陕南官胄群冢之中发现有苗广义之墓,说明历史上确有其人,至于史书上说他神乎其神,却无法证明却有其事,但北宋的建立真的和他有关。
《宋史》记载,苗广义离开华山,认识了一位地方官员赵弘殷,他有个儿子自幼顽劣不羁,侠义施民,扶贫济困,却文武兼备,这个人就是赵匡胤。苗广义认为它就是一个济世之才,有天子之相,二人插草,成了莫逆之交。
因为有这个苗广义,在赵匡胤周围,先有结拜六兄弟(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郑子恩、长令铎、慕容延钊),后有结义三雄(赵光义、赵普、苗训),用现在的话说,即时同盟,又是死党!
公元951年,苗广义鼓动柴荣推翻他的姑父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则任殿前督点,握有兵权,也是苗广义运筹谋略的一部分。
959年柴荣病危,托孤好友赵匡胤,辅助六岁儿子继位,苗广义觉得,天时地利,预谋时机已到。于是,一场谋划很久的军事政变大剧拉开序幕。
首先,他把赵匡胤结拜六兄弟,结义三雄,安排到陈桥,在群众之中宣称,天已呈象,将有黄袍加身,真龙天子出现。终于在京城开封传出北方有敌来犯之讯,正月初二,赵匡胤率军兵至陈桥,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陈桥兵变》。
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队从仅30里的陈桥回师开封,石守信开门迎接,韩通反抗被杀,柴氏6岁幼主只得规规矩矩让位。于是,苗广义和结拜六兄弟、结义三雄推赵为君,赵匡胤顺势以曾经在宋州发迹为始,建立宋朝,自封为宋太祖。
苗广义没有看错赵匡胤的济世之才,他极力拥赵为帝王所做的一切,在当时,为结束当时70年战乱有进步意义。
但他却无法“算出”赵匡胤的“胸韬策略”。赵匡胤清楚,打江山坐上王位,结拜六兄弟,结义三雄,竭尽肝胆,功劳显赫。他也知道,这伙死党可以让他“黄袍加身”,也可以如法炮制,黄袍加在别人的身上!
961年,新春伊始,赵匡胤在京城桃花宫大摆筵席,尽邀当年兄弟好友开怀畅饮,恭谢备至,感谢各位鼎立辅朝相助之功。并诚恳希望,如今大事告成,众家兄弟劳苦功高,不需掌军执武,当颐养天年。
这时大家突然明白,桃花宫大宴,实在是让各位离开行伍,交出兵权!三弟郑子恩当场指责赵匡胤狼子野心,不顾弟兄出生入死。结果,天子宋太祖在醉酒朦胧之中,认为三弟郑子恩谋反,下令斩首。那些当年结拜、结义兄弟见此之势则乖乖地交出了兵权,各领个颐养天年的虚职,淡出了军界。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典故的来历。
苗广义不在此例,后来做了护国军师;弟弟赵光义统领兵权,一时得意。
赵匡胤和历代帝王一样,深知打天下有朋友同心勠力,夺天下,则不可不清理“卧榻之滨“的道理。此后,赵匡胤用了6年时间,采取“先南后北“的策略,一个一个灭了南方十个小国。
公元976年,赵匡胤49岁,一天夜里,宫廷发生“斧声竹影“怪事,太祖赵匡胤毙命血泊之中!惊慌失措的皇后急令亲随王太监,去叫二儿子赵德芳,这位亲随太监没去请赵德芳,而去告知赵光义。皇后等待儿子继位时,赵光义出现在皇宫,他和颜悦色告诉皇嫂可以安度晚年,黄嫂明白了,眼看着皇弟赵光义成了宋朝第二个皇帝——宋太宗。
从此,赵光义子孙代代继位,一直到1127年,金国大将金兀术攻破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即“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赵匡胤罢了结义兄弟的兵权,没想到正是自己弟弟夺了他的皇位!苗广义能掐会算,没算出弟弟是哥哥的绝命隐患,他还没算出自己落个宋太宗不重视,不待见。《宋史》说他的结果是入山隐居,不知其踪。
赵匡胤当了皇帝,还留下一个典故。
有一个叫陶谷的人,五代时在后晋为官,契丹北犯他出任谈判代表,遭到威胁,逃跑了。陈桥兵变,他投靠赵匡胤,先后任翰林承旨,刑部吏部尚书等职。但他还想升官,不过他这个人不是靠本事晋升,而是贿赂别人,向赵匡胤推荐自己。赵匡胤知道他的为人,看了他的《翰林草制》折子,说到:你这是照抄前人旧本,改写字句,依样画葫芦。
从此陶谷不受重用,而心灰意冷,于是写了一首《自嘲》诗: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于是“依样画葫芦“的典故流传到今天。
引用陶谷这个典故,不是多余。是在说明,作为一代君王赵匡胤他在巩固自己的江山王位同时,不希望在用人之际启用陶谷这类庸人,但也在时刻提防结拜兄弟那样的能人。
......
这篇《谈古论今》,谈古,谈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刀光剑影的乱世风云;论今,看到了今天俄乌战争、中东以色列的野蛮屠杀、加勒比海上美国兵临委内瑞拉……而在中国,几十年人民痛苦遭遇,是时代造英雄出了个赵匡胤,得以纷争统一平息。那么,世界上的今天残酷杀戮还要几十年吗?谁能制止现在的战争?
真的看不出头绪,反而看到了更大的隐患正在酝酿!
五代十国的战乱,是人之所为,结束战乱也要人之所为。战乱是社会发展的倒行逆施,发动战乱的人是历史的罪人,但终归,也不能阻挡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
今天的世界上那些制造人类生命死亡的人,不管是谁,历史上都会给他们记上一笔:制造战乱,杀人犯罪!
历史也见证,战乱结束要有天时,要有机遇,要有拯救时局的人力挽狂澜,打造出一个和平的未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
这一天,不知是谁?出现在何时?
东方大国今天的社会是世界明天的榜样,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往事,留下了拯救动乱的启发和告诫。
我们在待见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