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风,总带着一股子粗粝的劲儿,卷着黄土,从塬上漫过,把天吹得高远而澄澈。我踩着被岁月磨得发亮的土路,往塬的深处走,路边的酸枣树挂着零星的红果,被风摇得轻轻晃。田间路上留着未干的车辙,旁边散落着几片枯黄的玉米叶,被风卷着打旋儿;不远处的梯田里,几台小型播种机正嗡嗡作响,地头停着一辆印着“加林快递”字样的厢式货车,还有一辆喷着“巧珍种植合作社”的拖拉机——车斗里堆着崭新的滴灌带,车身上沾着新鲜的泥土,显然刚从地里回来。这两个名字,如同两颗石子投进我心里,泛起层层涟漪。这是陕北最寻常的秋日,黄土如浪,沟壑纵横,每一寸土地都浸着厚重的故事,仿佛下一秒,就会有个身影从土坡后转出来,带着塬上人的质朴与倔强。
转过一道土峁,我忽然停住了脚步。
不远处的土崖下,坐着一个青年。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胳膊上还沾着几道黄土印子。风把他的头发吹得有些凌乱,额前的发丝贴在饱满的额头上,他却似浑然不觉,只是望着远处连绵的黄土塬,眼神里装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有对远方的憧憬,有对现实的迷茫,还有一丝藏不住的执拗。手边放着一把锄头,锄刃上还沾着新鲜的黄土,木柄被磨得光滑发亮,显然是常年握在手里的旧物。他身旁的草棵上,搭着一条补丁摞补丁的毛巾,想来是刚从地里上来,趁着歇晌的空档,寻了这处背风的地方坐坐。
那身影,那神态,竟让我心头一颤——像极了路遥笔下的高加林。
我放轻脚步,慢慢走过去。或许是脚步声惊动了他,他转过头来,目光落在我身上,带着几分警惕,又几分好奇。那是一双明亮的眼睛,像塬上夜空中的星星,即便蒙着些许疲惫,也难掩内里的光。“你是……外乡人?”他开口了,声音带着陕北话特有的厚重鼻音,却又比寻常庄稼人多了几分文气,尾音里还藏着一丝未脱的书卷气。
我点点头,笑着应声:“是啊,来看看陕北的塬。刚在山下看见‘加林快递’和‘巧珍种植合作社’的车,都是咱这儿的?听村口小卖部的大爷说,巧珍现在可是咱这塬上的能人,不光自己成了种地大户,还带着乡亲们一起搞合作社,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他顺着我指的方向望了一眼,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那份警惕便淡了许多,往旁边挪了挪,让出一块平整些的土坡:“坐吧,风大,这儿能挡挡。那都是我们的。巧珍现在可比我能耐多了,她的种植合作社,承包了塬上近千亩地,东边那片望不到头的红枣林是她的,西边那片苹果树也是,连南边的荒坡都被她开发出来种了荞麦和谷子。省里的农业专家来了好几回,手把手教她滴灌技术、果树修剪,现在她自己都能给乡亲们讲课了。”
“您就是高加林?”我试探着问。
他愣了一下,随即坦然点头:“是我。没想到还有外乡人知道我们的名字。”
“不光知道,还知道你们以前的故事。”我笑着说,“听说当年您从城里回来,心里挺难熬的,是后来慢慢踏实下来,才开了超市和快递公司?”
提到过往,他脸上的笑容柔和了些,像是翻开了一本沉淀多年的旧书:“是啊,刚从城里被退回来那阵子,觉得天都塌了。背着铺盖卷回村,走到村口的土坡上,就看见巧珍和马拴在地里摘棉花。马拴小心翼翼地扶着她,怕她累着,巧珍肚子已经显怀了,脸上却带着笑,是那种踏踏实实、日子有奔头的笑。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有多糊涂。”他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锄头柄,陷入了更深的回忆,“以前我总嫌巧珍不懂书本里的事,不懂普希金和托尔斯泰,可她的心比谁都透亮,比谁都疼我。刚从民办教师岗位下来那阵,我心灰意冷,整日在坡上瞎逛,连锄头都不想碰。是巧珍,天天陪着我,偷偷从家里给我送白面馍。那时候谁家白面都金贵,她自己舍不得吃,全给我留着。有一回下小雨,我在坡上躲雨,她披着块塑料布,深一脚浅一脚地跑过来,怀里的馍还带着她的体温,一点都没湿。她就站在雨里,笑盈盈地看着我吃,眼里的光比塬上的月亮还亮。后来我进城遇见亚萍,被城里的风光迷了眼,觉得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就写信和巧珍断了关系。现在想起来,真是愧疚得慌。”
风卷着黄土掠过,带着几分凉意,他抬手抹了把脸,继续说道:“亚萍后来回了城里,嫁了个干部,听说过得挺好。我在村里消沉了一阵子,看着马拴和巧珍踏踏实实种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才慢慢醒过神来。这片塬养人,也不欺人,只要肯下力,就有饭吃。我先凑了点钱,在村口开了家小超市,卖些烟酒糖茶、油盐酱醋,还有乡亲们种地用的小农具。一开始生意不算好,后来大家觉得方便,都来照顾,慢慢就火了。再后来,见大家寄快递、收包裹要跑几十里路去县城,来回折腾大半天,我又琢磨着办了快递公司,买了辆货车,现在周边几个村子的快递都归我管,每天上午收、下午送,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踏实。”
“那巧珍是怎么把种植做得这么大的?听着就不容易。”我好奇地问。
提到巧珍,他眼里满是赞许,话也多了起来:“巧珍那姑娘,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韧劲。一开始她和马拴就种自家的几亩地,她肯琢磨,别人种谷子亩产几百斤,她就跟着农技站的人学新技术,施有机肥、搞轮作,亩产比别人高出一大截。后来政策好了,鼓励搞合作社,她就牵头把村里闲置的土地都流转过来,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一开始乡亲们还有顾虑,怕赔了,她就拍着胸脯说‘放心,我先种,赚了大家分,赔了算我的。’她自己先试种了几十亩红枣树,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忙活,浇水、施肥、剪枝,比照顾自己的娃还上心。第一年红枣丰收,她又自己跑城里找销路,把红枣卖到了超市和特产店,赚了第一桶金。”
“现在合作社规模这么大,她肯定更忙了吧?”
“忙得脚不沾地!”高加林笑了,“她现在不光管着地里的活,还搞起了农产品加工。建了两间红枣烘干房,收来的鲜枣烘干后装成礼盒,比鲜枣卖得贵多了。还请了村里的妇女帮忙,把荞麦磨成面,做成荞麦饸饹,真空包装好网上卖。她自己也学会了直播带货,拿着手机在果园里给城里人介绍咱的红枣、苹果,一场直播就能卖出去上千斤。前阵子我去她合作社帮忙,看见她给乡亲们发工资,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说跟着巧珍干,比自己单干强多了。”
“您的快递公司,是不是也帮她寄了不少货?”
“可不是嘛,我这快递公司,一半的包裹都是她合作社的。”他笑得眼角起了皱纹,语气里满是暖意,“她直播卖出去的货,连夜打包好,第二天一早我就开车送去县城发货。有时候忙不过来,我超市里的伙计也会过去帮忙。她和马拴也常来我超市买东西,油盐酱醋、农具配件,家里娃爱吃的零食,都在我这儿买。每次来,巧珍都要念叨几句‘加林,你这超市货得备齐点,尤其是种地用的手套、镰刀,乡亲们经常要。’马拴就笑着帮我搬货,说‘加林,忙不过来就吱声,地里的伙计们闲下来能给你搭把手。’”
他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温馨的场景,嘴角的笑意更浓了:“前几天他们两口子来拿快递,是巧珍网上买的包装纸箱,准备给苹果装箱用。她的娃,小名叫小石头,抱着我腿喊‘加林叔’,非要吃我超市里的棒棒糖。巧珍就笑着说‘加林,你这超市可得多进点娃爱吃的,以后合作社扩大了,来干活的人多,娃也多。’马拴也跟着说‘加林,等下个月苹果丰收了,咱一起请乡亲们吃顿好的,感谢大家帮忙。’那天我们站在超市门口聊了半天,巧珍还给我讲她的规划,说想在塬上建个冷库,这样鲜枣、苹果就能存得更久,冬天也能卖上好价钱。我跟她说,要是建冷库,快递这边我能帮她联系冷链物流,把货卖到更远的地方去。她听了特别高兴,说正想找我商量这事。”
“现在和他们相处,心里都放下了吧?”
“放下了,早就放下了。”他重重点头,眼神里满是释然,“看着巧珍和马拴把日子过得这么红火,看着乡亲们跟着合作社挣了钱,我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以前总觉得离开黄土地才有出息,觉得种地没前途,现在才明白,无论是开超市、办快递,还是像巧珍这样种庄稼、搞合作社,只要肯用心、肯吃苦,在这片黄土上就能刨出好日子。人这辈子,谁没犯过错?重要的是知错能改,能抓住眼前的日子。巧珍不计前嫌,马拴也忠厚老实,现在我们就像亲人一样,互相帮衬着过日子。有时候我快递车坏了,马拴二话不说就来帮我修;他地里忙不过来,我也会关了超市去给他搭把手。”
风渐渐小了些,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黄土塬镀上了一层暖光。远处的播种机还在嗡嗡作响,“加林快递”的货车和“巧珍种植合作社”的拖拉机静静停在地头,像两个忠实的伙伴,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不远处的红枣林里,隐约能看到几个身影在忙碌,想必是巧珍雇的乡亲们在给红枣套袋。
“其实,最好的生活从来不在远方,就在这烟火气里,在这互相帮衬的日子里。”我轻声说。
“你说得对。”他拿起身边的毛巾,擦了擦脸上的黄土和汗珠,站起身拍了拍衣裳上的尘土,“歇够了,得回去了。下午巧珍那边有一批红枣要寄,是昨天直播卖出去的,我得去帮忙打包。她最近忙着给苹果套袋,人手紧得很,马拴也在地里盯着滴灌,根本抽不开身。”他扛起锄头,又回头看了我一眼,笑着说,“要是不着急走,下山去我超市坐坐,让你尝尝巧珍合作社种的红枣,甜得很,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说不定还能赶上巧珍来拿快递,让她给你讲讲她的种植经。”
我点点头:“好啊,正好也看看您的超市,感受感受咱塬上的烟火气。”
他在前头走,脚步沉稳有力,一步一步踩在黄土上,留下深深的脚印。走到土坡下,他把锄头放进货车的后斗,然后打开驾驶室的门,回头冲我喊:“上来吧,顺路带你下去,省得你走山路。”
我笑着应了,钻进了副驾驶座。货车发动起来,沿着蜿蜒的土路往下开,窗外的黄土塬缓缓向后退去,红枣林、苹果树、荞麦地依次映入眼帘,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高加林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介绍:“你看东边那片红枣林,今年是第三年挂果,预计能收十几万斤;西边的苹果树是矮化品种,明年就能大面积结果了。巧珍说,等苹果丰收了,要办个采摘节,让城里人像旅游一样来摘苹果,带动村里的农家乐。”
说话间,车子就到了村口。“加林超市”的招牌醒目地挂在一栋两层小楼的门口,门口摆着几筐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都是合作社种的。超市门口已经围了几个乡亲,有的在买东西,有的在等快递。高加林停好车,刚打开车门,就听见一个爽朗的女声喊:“加林,你可回来了!快递单我都打好了,就等你帮忙打包了。”
我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女人正从超市里走出来,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脸上带着笑容,眼神明亮而干练——正是巧珍。她身后跟着马拴,手里抱着一摞打包盒,憨厚地笑着打招呼:“加林,来了。”
高加林笑着应道:“刚从地里回来,这就来帮忙。”他转头给我介绍,“这就是巧珍,马拴。”
巧珍打量了我一眼,笑着问:“这位是?”
“外乡人,来咱塬上看看风景,正好顺路带她下来。”高加林说。
“欢迎欢迎!”巧珍热情地说,“快进超市坐,我让马拴给你倒碗水。今天忙得很,不然就带你去果园里转转了。”
我跟着他们走进超市,里面货架满满当当,日用品、食品、农具一应俱全,角落里还专门开辟了一块快递区,堆放着打包好的包裹。巧珍把我们领到快递区,指着桌上的快递单和旁边的红枣礼盒说:“这些都是昨天直播卖出去的红枣,一共三百多单,得赶紧打包好寄走,不然就耽误发货了。”
高加林二话不说,拿起胶带和剪刀就开始打包:“你放心,保证下午给你发出去。”
马拴也放下手里的打包盒,帮忙整理快递单。巧珍则一边给我们递手套,一边笑着说:“加林的快递快得很,客户都说咱陕北的红枣新鲜,寄到南方三四天就到了,一点都不坏。”
正说着,巧珍的手机响了,她看了一眼屏幕,笑着对我们说:“是合作社的大姐,说直播的设备调试好了,让我赶紧过去。今天下午还得播一场,昨天好多客户没抢到红枣,都在问呢。”她转头对马拴说,“你在这儿帮加林打包,我去果园播完就回来。”
马拴点点头:“去吧,这里有我呢。”
巧珍又跟我们打了声招呼,就急匆匆地往外走。高加林看着她的背影,笑着对我说:“我带你去果园看看吧,正好看看她直播的样子,可热闹了。”
我欣然应允,跟着高加林和马拴往果园走去。刚到果园门口,就听见巧珍爽朗的声音透过手机音箱传出来:“家人们好!我是巧珍,又来给大家带咱陕北的好东西了!你们看我身后这些红枣树,都是咱合作社自己种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纯绿色种植……”
我们顺着声音走进果园,只见巧珍站在一棵红枣树下,手里拿着手机支架,身边围着几个帮忙的乡亲,有的帮她递红枣,有的帮她回复评论。她对着镜头,熟练地拿起一颗鲜红的红枣,剥开皮展示给大家看:“你们看这果肉,又甜又糯,咬一口满嘴都是枣香。昨天没抢到的家人们,今天可别错过了,链接就在小黄车,5斤装只要39块9,还包邮……”
镜头里,网友的评论不断滚动:“巧珍姐的红枣确实好吃,上次买的吃完了”“支持农产品,已经下单了”“想去陕北看看这片红枣林”……巧珍一边忙着介绍红枣,一边笑着回复评论:“感谢家人们的支持!等苹果丰收了,我再给大家带苹果,保证又大又甜……”
阳光洒在红枣树上,红彤彤的果实挂满枝头,映得巧珍的笑容格外灿烂。高加林站在一旁看着,脸上满是欣慰。马拴则悄悄走到树下,帮着把低垂的枝条扶起来,让镜头能拍到更多的红枣。
直播播了一个多小时,巧珍才结束。她放下手机,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走过来说:“今天又卖了两百多单,多亏了家人们支持。”
“厉害啊巧珍,这么快就卖了这么多。”高加林说。
巧珍笑着摆摆手:“都是大家信任咱。对了,打包得怎么样了?”
“差不多了,就剩最后几单了。”马拴说。
我们一起回到超市,把剩下的包裹打包好。高加林看了看时间,说:“我得去送快递了,西边几个村子的乡亲还等着取件呢。”他把包裹搬到货车上,又转头对我们说,“巧珍、马拴,我送完快递就回来,晚上一起吃顿饭。”
巧珍和马拴笑着应了。我看着高加林发动货车,朝着西边的村子驶去。车子沿着土路慢慢前行,路过一片荞麦地时,几个正在地里干活的乡亲看到他,都笑着挥手打招呼:“加林!”
……
车子沿着土路慢慢前行,路过一片荞麦地时,几个正在地里干活的乡亲看到他,都笑着挥手打招呼:“加林,送快递呐!”
高加林停下车,探出头笑着应:“是啊,王婶、李叔,你们的快递我都带来了,忙完手头的活就来取。”
“不急不急,你先送别家!”王婶直起身,擦了擦汗,“对了,巧珍合作社的红枣,我昨天在直播上抢了两箱,啥时候能到啊?”
“快了,今天打包好就发货,三四天准到!”高加林说,“到了我第一时间给您送过来。”
李叔在一旁打趣:“加林,你这快递车现在可比村里的拖拉机还忙!有你在,咱买东西、寄东西都方便多了。”
高加林笑着摆手:“都是应该的,大家日子过顺了,我这生意才能红火。”
寒暄了几句,高加林又发动车子继续往前走。我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他熟练地穿梭在各个村落之间,每到一个村口,都有乡亲早早地等着。他下车时总会顺手帮老人拎起沉重的包裹,给孩子递上一颗糖,嘴里还不停地叮嘱着:“张大爷,您儿子寄来的降压药,记得按时吃。”“小花,你妈妈寄来的新衣服,快拿去试试合不合身”。
有个住在山坳里的独居老人,行动不便,高加林就背着包裹,沿着陡峭的小路爬上土坡,把快递送到老人手里。老人拉着他的手,眼眶红红的:“加林啊,真是辛苦你了,这么远的路还专门跑一趟。”
高加林笑着说:“大爷,您客气啥,这都是我该做的。以后有啥需要,就给我打电话,我顺便给您带过来。”
送完最后一个快递,夕阳已经把黄土塬染成了金红色。高加林开车往回走,路上遇见了巧珍和马拴,他们正带着几个乡亲在地里查看红枣的长势。巧珍远远地就朝我们挥手:“加林,送完了?”
“送完了,咱们回去吧,我让超市的伙计炖了羊肉,晚上好好热闹热闹。”高加林说。
车子开到果园边,巧珍和马拴上了车。一路上,巧珍兴致勃勃地聊着合作社的规划:“加林,我跟你说,昨天直播的时候,有个城里的老板联系我,想跟咱们合作,把咱的红枣、苹果卖到国外去呢!”
“真的?那可太好了!”高加林眼睛一亮,“要是能卖到国外,咱塬上的农产品就真的走出国门了。冷链物流的事,我明天就去联系,保证把货安全送到。”
马拴在一旁憨厚地笑:“只要能让乡亲们多赚钱,咱咋忙活都愿意。”
回到村口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加林超市”的灯亮着,门口挂起了红灯笼,显得格外热闹。超市里的伙计已经把饭菜做好了,炖羊肉的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乡亲们听说晚上一起吃饭,也都陆续赶来,有的带来了自家种的蔬菜,有的带来了酿的米酒,院子里一下子挤满了人。
巧珍的儿子小石头跑过来,拉着高加林的手喊:“加林叔,我妈妈说,等苹果丰收了,要给我买个新书包。”
高加林抱起小石头,笑着说:“好啊,到时候加林叔给你买个最大最漂亮的书包,再给你买好多好吃的。”
院子里欢声笑语不断,大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聊着地里的收成、家里的趣事。巧珍给大家讲着直播时遇到的新鲜事,高加林说着送快递时的见闻,马拴则在一旁默默给大家添着酒,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
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里暖暖的。曾经的遗憾与错过,早已在这片黄土塬上化为了最真挚的情谊;那些迷茫与挣扎,也在脚踏实地的努力中变成了对生活的热爱。高加林不再是那个一心想逃离黄土地的青年,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搭建起了连接城乡的桥梁;巧珍也不再是那个只会默默付出的姑娘,她用自己的坚韧和闯劲,带着乡亲们在黄土地上种出了希望;马拴则用他的忠厚与踏实,守护着这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夜深了,乡亲们渐渐散去。高加林、巧珍和马拴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聊着未来的打算。风从黄土塬上吹过,带着红枣的甜香和泥土的芬芳,温柔而惬意。
“真没想到,咱这黄土塬上,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高加林感慨道。
巧珍笑着说:“是啊,只要咱肯努力,肯互相帮衬,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这片土地养育了咱,咱就得好好守着它,把它变得更肥沃、更热闹。”
马拴点点头:“以后,咱还要把合作社办得更大,让更多的人知道咱陕北的好东西,让咱塬上的娃娃们都能有更好的出路。”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对话,忽然觉得,这场跨越时空的邂逅,不仅仅是我与高加林的相遇,更是与一段鲜活的人生、一份厚重的情感、一种坚韧的生活态度的相遇。陕北的黄土塬,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人,才显得如此有生命力;而他们的故事,也像这黄土塬上的风沙一样,历经岁月,却愈发醇厚动人。
第二天一早,我要离开陕北了。高加林、巧珍和马拴来送我,小石头还特意给我塞了一把鲜红的红枣。“以后常来看看啊!”巧珍笑着说。
“一定!”我点点头,转身踏上了归途。
车子驶离村口,黄土塬渐渐远去,但那些温暖的笑容、爽朗的笑声和厚重的黄土气息,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我知道,高加林、巧珍和马拴的故事,还会在这片黄土塬上继续上演,他们会用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把这片土地建设得越来越美好。而我与他们的邂逅,也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提醒着我,最动人的人生,从来都在脚踏实地的努力里,在互相扶持的温暖里,在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