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大小合岛
1951年11月6日,14时35分,在沈阳于洪屯机场,空军第八师22团2大队大队长韩明阳率领9架图-2轰炸机,一路向大合岛方向飞去。
到达大合岛,一声令下,9架轰炸机携带的72枚100公斤杀伤爆破弹和9枚100公斤重的燃烧弹,向着目标倾泻而下。
后来战报上记载,这次突袭共投弹81枚,命中72枚,轰炸命中率90%,摧毁目标区房屋45幢,占原有房屋的88%。炸死、炸伤敌少将、作战科长和海军情报队长等在内共60余人,炸毁敌粮食20吨,各种弹药15万发,舰船2艘。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人根本就没有空军。此时,突然被中国空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美国人惊愕万分。当晚,美联社播发消息称:“这次袭击不会是中国方面来的。”美国报纸也称:“这种战斗,小分队驾驶新型轰炸机进行了成功的轰炸,看来不是亚洲人干的。”
几天后,当他们派上大合岛调查的人员回去后,他们才相信这真是中国空军干的。
经过紧张的战斗准备,志愿军第50军决定于11月30日夜间攻占大、小合岛。当天下午,空军将再一次轰炸大和岛,为陆军登岛作战清除障碍。
但在组织指挥方面出现重大失误,这次轰炸仍按上次的预案,加之3天前就在机场大搞宣传鼓动活动,机场周围的老百姓都知道,特务们也知道了。
预定起飞时间是14时20分,但心急的塔台指挥员提前30秒就打响了信号弹。飞机编队由“品”字形改为纵队跟进后,先起飞的飞机不用在空中大转弯等后面的飞机,集合时间缩短了。就这样,当9架图-2轰炸机在空中编队完毕,比原定时间提早了4分钟。当编队飞过奉集堡时,三个中队的领航员都发现比原定时间提前了。
问题是这一切改变没有与其它机场担任护航的拉-11和米格-15通报,此时,大队长高月明下令减速,想通过这种办法消解掉提前的4分钟。可图-2轰炸机在空中的速度是每小时360公里,最小时速也不能低于每小时300公里。
正在凤城机场等待起飞的拉-11飞行员王天保,并不知道轰炸机提前的情况。此时,他正在飞机的座舱里做着起飞前的最后准备。担心作战时不灵活,王天保脱下线手套放在一边;跑道上灰尘大,他把座舱的玻璃一一擦干净;然后又把三门炮都上了膛。
就在王天保和战友们正在等待起飞时,轰炸机编队已经提前从他们头上呼啸而过了。到了预定集合地点,拉-11歼击机并没有与本应迎头飞来的图-2轰炸机碰面。王天保赶紧向附近空域搜寻。
15时7分,轰炸机编队比原计划提前4分钟来到了目标空域——大合岛上空。此时,匆匆赶来的拉-11歼击机编队刚刚赶到,米格-15喷气式飞机还在后面奋力追赶。
美军埋伏的飞机围了上来。战斗已经打响,大队长高月明让通讯员用无线电沉稳地说:“注意,队形靠紧,坚决完成任务,没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让敌人冲散了”。当时轰炸机的瞄准器还很落后。飞机不能随便更改航线,否则领航员便无法找到正确的投弹点。因此轰炸机编队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也要尽量保持编队。
要论性能螺旋桨飞机没法跟喷气式飞机比,拉-11的时速只有700公里,而F-86时速有1100公里。无论时速、升限、攻击能力都没法比。16架老牛似的拉-11面对的是31架飞虎似的F-86。这是一场完全不对称的空战。
王天保首创了世界空战史上用螺旋桨式驱逐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奇迹! 1951年11月30日,以拉-11战机击落敌佩刀式F-86飞机1架,击伤3架,掩护轰炸机群胜利轰炸大和岛。拉-11驱逐机仍在血战中,周宗汉、何岳新、于长富为掩护图-2壮烈牺牲,大队长徐怀堂,飞行员王勇、刘年生又以螺旋桨击落3架、击伤5架F-86。
8架F-86同时向这架图-2连续攻击。机长邢高科凭借着熟练的驾驶技术,躲避着敌机的攻击。刘绍基抱起打红了的机枪做全方位的射击。一架F-86在翻飞时进入刘绍基的瞄准器,他狠狠扣动扳机,这家伙坠落几百米后凌空爆炸。首创世界空战史上以活塞螺旋桨式轰炸机打下喷气式战斗机的先例。
陈海泉是四架遭到袭击坠落的图-2轰炸机中唯一的幸存者。他后来被救起,右小腿的骨肉被打碎了,只有一点皮还连接着下边的小腿,医生主张按常规给他做截肢手术。刘亚楼司令指示千方百计要保住这条腿,以便英雄重返蓝天。
距离目标上空还有两三分钟时,毕武斌驾驶的右僚机被击中了。高月明在无线电中反复呼叫毕武斌机组,命令他们跳伞,却始终没有得到答复。因为他们的通信设备已被打坏。毕武斌驾驶着熊熊燃烧的飞机,依然紧跟编队。渐渐地右僚机开始下滑,在失去控制前9枚炸弹同时投下。机上毕武斌、李祥华、周先余、何国基4名战士光荣牺牲。后来,空军司令刘亚楼把这个英雄的机组命名为“空中董存瑞”。
此时,9架轰炸机只剩5架,他们依然保持着队形来到大和岛上空。一声令下,复仇的炸弹倾泻而下,落在了大合岛上。大合岛上火光冲天,浓烟四起。
5架伤痕累累的轰炸机返航安东浪头机场时,受到刘亚楼司令的迎接。他和凯旋的空中勇士一一握手,好半天才说出话:“你们打得勇敢、打得顽强,面对敌机的层层阻拦,一点也不慌张,打不垮,冲不散,飞机着火了仍坚持编队。你们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为祖国争了光!我为你们感到自豪,你们能够做出这样的奇迹,在占优势的敌人面前不弯腰,顶天立地,我非常受感动!”
刘亚楼要求尽快查明戴维斯是被谁击落的
戴维斯有着3000多小时的飞行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战斗出动766次,并击落飞机50多架。从那时起,他就成了“美国空军的英雄”、“空中的职业杀手”,甚至被誉为美国的“民族英雄”。戴维斯到朝鲜半年来的表现,令美国人兴奋不已,因为他击落了苏联空军、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飞机14架。戴维斯被演化成一个神话,俨然一个空中霸王。然而这一切在1952年2月10日这一天终结了。
张积慧发现远方海面上飞来黑糊糊的一群苍蝇式的东西,再仔细看苍蝇变成了一个个小黑点。他立即意识到那是敌机在活动。他一面迅速把这一情况向带队长机作了汇报,一面命令僚机爬高。(僚机单子玉,代号230,张积慧代号223)
大队长张积慧和僚机单子玉立即爬高占位,准备攻敌。但当他们抢占制高点优势时,却丢失了目标,同时又脱离了自己的编队。张积慧发现这批美机动作诡异,变化多端,非常狡猾。他们一边追赶编队,一边继续搜索目标。当他们追赶自己的机群至泰川、纳青亭之间上空时,在右前方远距离上发现一批敌机迎面扑来,最前面的两架迅速右转,企图偷袭我机。张积慧命令僚机投掉副油箱,随其右转,当我双机转到70-80度时,张积慧果断命令僚机随其突然向左反扣,这样我双机就咬住了敌机的尾巴,变被动为主动。
美机见势不妙,随后做出俯冲增速和跃升等动作,拼命摆脱,张积慧和单子玉却紧追不放。敌机见不能摆脱,又拉起机头迅即向着太阳奔去。张积慧意识到,此时一定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一面急速跃升,一面使战机向左侧开,躲避刺眼的阳光。戴维斯由上升突然改为向下冲。张积慧想,面对如此老辣的对手,必须先下手为强。想到这里,他冲下去向敌机开火了,第一炮因开炮角度不佳,距离过远,没有击中,当追至距敌机600米时,张积慧从敌机的左后方进入,瞄准后再次开炮,三炮齐发,只见这架F-86挣扎了几下,就变成了“铁棺材”,和它的主人一起坠落下去。
击落长机后,张积慧又瞄准2号机,刚要开炮,敌机做上升转弯摆脱。张积慧急速切敌内圈,在400米的距离上,猛烈射击,将其打个凌空爆炸。僚机单子玉在掩护张积慧击落美机后,也被敌方击中,跳伞不成功,不幸牺牲。而张积慧本人,在准备退出战斗返航时,遭遇敌增援机群,飞机被击中,失去操纵,张积慧跳伞逃生,被志愿军第50军149师收容。
后来,张积慧回忆说:“单子玉牺牲后,开追悼会,我把单子玉的一绺头发剪下来,一直装在怀里头,每次作战带着,直到抗美援朝胜利。”
刘亚楼要求尽快查明戴维斯是被中国空军还是苏联空军抑或是陆军高射炮击落的。接到指示后,两个调查小组实地调查。结果,他们在博川郡青龙面三光里山坡上找到了戴维斯的飞机残骸,机型F-86E,机号307,戴维斯的尸体尚在飞机座舱里,身上尚有飞行头盔、血型牌、飞行护照、左轮手枪等。同时,还在500米外找到了张积慧的飞机残骸。空四师和“空联司”一致确认:戴维斯为张积慧所击毙。
1952年2月13日,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中将在一项特别声明中承认:戴维斯被击毙,是对远东空军的一大打击,是一个悲惨的损失。我们是在和一个厉害而熟练的敌人作战,需要我们拿出每一分的技能、领导经验和决心。
刘亚楼与志愿军空军的第二任司令员聂凤智
1952年盛夏,聂凤智走进四道沟指挥所,接过刘震的话筒,站在了司令员的位置上。他给老领导陈毅打电话:“陈老总啊,我怕干不了啊!”
“啥子干不了!你聂凤智还有干不了的事?你名声在外,大得很呢!”陈毅哈哈地笑着,听得出他对聂凤智充满信心。
“安东前线的空中对手是美国佬,我那两下子不行啊!”
“我还想跟美国佬较量较量呢,你怎么不行?赶快报到吧,彭老总已经等急喽!”
聂凤智刚来到安东“空联司”指挥部,彭老总就赶来了。见面就说:“聂凤智,空军就交给你了!”聂凤智马上说:“彭老总,你就下命令吧!”
这一年的9月7日,聂凤智指挥第一次空战。天公不作美,偏偏赶上气象复杂,天低云暗,能见度极差。情报参谋报告,远东空军出动了100多架战斗轰炸机大举进袭拉古哨发电站。美机仗着飞机性能优越和飞行技术高超,来势汹汹,浩浩荡荡,如入无人之境般地压过来。敌人料定在当天气象恶劣的条件下,我军是不敢与之交战的。
打还是不打?聂凤智点上一支烟,一时难下决心。
标图板上,敌机的踪迹一秒秒向前移动,像毒蛇逼近吐出的芯子,连犹豫的时间也不给了。聂凤智当机立断,一声令下,空三师的两个大队16架战机腾空迎战。
战斗结果出来了,空中射击胶卷送来了。美机被我击落击伤5架,我被美方击落6架,5比6。平心而论,稚嫩的中国空军面对美国老牌飞行高手,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已属不易,况且是在复杂气象条件中,敌我力量又这么悬殊的情况下,是不应低估这次战斗的意义。但是我们的空军飞机少,飞行员尤为宝贵,拼不起消耗。从这个意义上讲,此仗没有打好。
空三师议论纷纷,无论是当面背后,大家直言不讳,各抒己见,态度之激愤,言辞之尖锐,都是聂凤智始料不及的。
“这样打法,不要几次就把飞机搞光了!”
“聂凤智指挥陆军还行,指挥空军就不灵了!”
“他妈的,瞎指挥!”
……
第一仗没打好,聂凤智本来心情就很郁闷,听了种种议论,他再也坐不住了,当天就到了空三师,让飞行员们把他们想说的话都说出来。
聂凤智直率地说:“仗没打好,责任在我。同志们在恶劣天气下作战,打得很苦,很顽强,值得我学习。同志们爱护飞机,爱护空军的荣誉,对我是莫大的鼓舞。我是个土包子,从陆军到空军时间不长,指挥空战是个新兵,是个学生。我愿从教训中吸取经验,在实战中学习本领。这毕竟是第一仗,以后还有第二仗、第三仗……”
仗没打好,飞行员敢骂司令员,而司令员像个敦厚的兄长跑过来听意见。这在哪个军队里都是不会有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战斗力。
刘亚楼从北京过来了。聂凤智对刘司令说:“空战决心难下,打了一辈子仗,没遇到这么难下决心的仗。”
刘亚楼静静地听着,给聂凤智提供了一次发泄的机会。聂凤智显然有些情绪,以至忘了刘亚楼不允许部下当他面抽烟的不成文规矩,一支接一支地抽。
换在平日,刘亚楼早就发火了,但他这次却没有。聂凤智说完,刘亚楼开口了:“平心而论,初次指挥这样规模的大空战,能和老美打个平分秋色,已经不错了,关键是注意总结,以利再战。你老聂就做一个好汉!”
聂凤智听了精神不觉一振,浑身冒精气神儿。说话间,刘亚楼连续咳嗽了几次,被烟呛的。聂凤智这才意识过来,欲把烟头掐灭。
不想,刘亚楼却按住了他的手,还从口袋里拿出几包香烟递给聂凤智。聂凤智这下可就有点蒙了:“司令员,这……”
刘亚楼笑道:“你的名言不是说,香烟有时比老婆好吗?我不抽烟,就带来给你了。”
接下来五战五胜。指挥员和部队都打出了信心,仗越打越顺手。仅1952年12月,聂凤智就指挥大机群作战34次,击落敌机37架,自己仅损失12架。正如刘亚楼所期待的那样,聂凤智这头林莽中威风八面的猛虎,变成天际翱翔的彩凤,陆军名将完成了向空军名将的转换。
志愿军空军在聂凤智司令的统领和指挥下敢打硬仗,打出了威风。他指挥部队,几乎天天主动升空作战。这期间,他领导技术部门积极改进米格机的性能,用特殊的打法在朝鲜领空筑劳“米格走廊”,打得美国五角大楼心慌意乱,大骂中国空军“无规律可言”,“近乎游击队”。美国空军参谋长忧心忡忡警告所部,不要轻易闯入鸭绿江至清川江一线的“米格走廊”。
开国空军中将聂凤智
聂凤智带领着“空联司”创造出既奇又巧的多钟战术,他把这些战术归纳为:
一、虚实结合,声上打下,专拣轰炸机打。这种战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诱敌上钩,迫敌就范。当敌人以立体配置的混合大机群强袭轰炸我主要目标时,我先起飞一部分飞机,摆出决战的架势,将其歼击机诱离轰炸机群,升至高空与我交战。此时我再出动一部分飞机,专对战斗能力较弱的轰炸机、运输机发起攻击。在聂凤智的具体安排和精心指挥下,志愿军空军创造了深入敌混合机群,打敌战斗轰炸机的“掏心”战术,以及对付敌“口袋”战术的“钳形”战术等新战法。1952年12月份,是志愿军空军空战战术运用较为成功的一个月,全月作战26天,出动战斗机157批1623架次,其中与美机空战34批398架次,击落美机37架、击伤7架,自己被击落12架、击伤14架,美空军与志愿军空军被击落击伤飞机之比为3.1∶1。
二、轮番作战,以寡胜多,变敌空中绝对优势为相对优势。敌远程奔袭,多有不便,正好扬我距离近,能及时补充之长,将为数不多的飞机分成几个梯次,一批升空,一批待战,升空作战的飞机受伤或油料燃尽时,待战飞机立即升空接应,替换前一批飞机休整加油。如此反复轮换,以一当十,使空战的飞机始终处于油盈弹足的良好状态。
三、见机行事,反常用兵,不拘一格争取空战主动权。美军作战,循规蹈矩,我空军虽年轻,却思想活跃,敢于打破常规,与敌游击作战,以巧制胜,以奇制胜。
朝鲜战争结束时,有人曾问过这位将军:朝鲜战争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他极干脆地说了一个字:“累!”接着他说:“那是我60年军人生涯中最累的一段日子。空战与地面作战不同,一场空战,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有时十几分钟,有时只有几分钟。但指挥空战,却要以秒来计时。指挥员下命令,早一秒钟,晚一秒钟,往往出现截然不同的结局。空战指挥员一旦话筒在握,那种导致身心异常紧张的压力和精力高度集中的负荷,非身临其境的人,恐怕是难以完全体会得到的。而且当时几乎天天有情况,天天在指挥白天晚上连轴转,几天几夜不合眼,抽烟却达到了个人的最高记录,每天要烧掉四、五包的中华烟……”
有同志回忆说:“那时候,聂司令太累了。睡在床上说梦话还在指挥,常常早晨醒来发现人已经从床上掉在地下。有一次正吃着饭,饭碗从手里掉下来,睡着了……”
(中国航空博物馆中的统计)
1953年7月19日下午,聂凤智司令员指挥了他在朝鲜战场的最后一次空战。在这次战斗中空六师的沈洪江击落美机一架、空四师的诸福田和空六师的郭树武各击伤美机一架,成为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最后战绩的飞行员。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国海空军投掷炸弹69万吨,相当于二战时轰炸日本的投弹量的四倍。朝鲜北部平均每平方公里落炸弹5吨,轰炸密度超过二战时对纳粹德国的轰炸,创造了世界空军史的最高记录……
1953年7月战争结束时,中国空军已经发展到拥有25万人、27个师、3000多架飞机的强大空军。当时是仅次于美、苏的第三大空军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