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律题目是“自省”,但却未经过较长时间的反思内省,而是夜半难眠,硬生生“憋”出来的。当然,这一“憋”,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或可谓之”厚积薄发“。首联,作者检点平生,似乎“乏善可陈”,尽管漂泊在外已多年,但从大半生所从事的工作和经历看,本质上仍是一个荷锄耘田的农民。这,既表明了作者的“清醒”自知,也含蓄的透露出生活经历的坎坷蹭蹬。 

  作者除了农民的身份,同时还是一位对中华传统文化十分热爱的诗人词家。诗中颔联的“看剑挑灯“,即告诉读者,作者曾是一个“辛迷”,受稼轩先生爱国壮词影响很深,曾是一个有理想追求的励志青年,而且也曾为了一展抱负而有过“献赋”之举,然而,现实的骨感,却让怀才不遇的他,频生“伤麟”之叹! 

       这种被生活反复碰撞挤压后所受的”伤“,让他对人生前路,不免悲忧惊恐交集。

  诗至颈联,是紧承首联、颔联的“检点”和“伤麟”,而作出的总结,总结的要点是,做人要力戒沽名钓誉,和注重“吾日三省吾身”。概括起来,似可“浓缩”为平实、本真、自省。这既是反省之句,也是点题之联,即诗之重心所在!应该说,这一联所承载的内容是很丰富且深刻的,也应是作者自心而发的由衷之感,亦即紧密联系了自身“多年闯荡一身伤”的实际。实在说,作者能悟此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精要”,作为文朋诗友的我,还是感到颇为欣慰的!这,也不啻为一种成长! 

       诗写到收尾处,作者在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后,得出了“但远尘嚣老来静,桃花落处问渔津”的结论。很显然,这一彻悟性结论的得出,反映了作者心灵的觉醒,是其人生后半程的必然选择!

       作者年轻博学,对陶渊明先生的《归去来兮辞》应该不陌生,其中的“世与我而相违”“鸟倦飞而知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锦言金句”,对他不会不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而故乡的“田园将芜”,也将像风中不停摇动的风铃,牵动他久已思乡、思乡若渴的心。因此,他的心,对陶渊明先生所钟情和向往的桃花源那样的世外净土,那里的渔樵乐园,和美如东皋、云雾出岫的家山,不可能不动“归去来兮”之乡心与愿念。

  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以下简称黑塞)有言:“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执着。”他还提到,任何一个问题的三种解法,其中之一就是“放下“。而”放下“的前提,是直面自己之后的觉醒。我不知我的朋友郭建伟,是否读过黑塞,但从其《自省》观之,特别是从其所作的”终极选择“来看,他即便未读过黑塞,但他在生活中,在社会这所最大的综合大学里,已经悟出了生命觉醒的道理,从而遵从自己的内心,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归宿。

       这,或许也就是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五大回归“中的”回归自然”和“回归生命的本真”。


附:

          七律 自省

                    青花词客

  生涯仍是荷锄人,检点曾经乏可陈。

  看剑挑灯尝励志,离群献赋许伤麟。

  人前不必多沽誉,事后何如三省身。

  但远尘嚣老来静,桃花落处问渔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