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农历甲辰年腊月二十五),我和老伴正式入住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截至9月底,除去在北京家居住和外出旅游的时间,我们在养老院居住的时间差不多半年。
2024年4~5月,我们考察了包括燕园、睿园、随园、太阳城、小汤山在内的14家养老机构,其中属北京市的13家,属河北省的1家;公营的1家,民营的13家;规模不等,在住养老人员少则一两百,多则一两千、三四千甚至七八千;距北京市中心距离不等,条件设施及收费标准也有很大差异。
通过考察,我们深切体会到,养老机构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比较或者说是比较符合自己的情况和要求,适合自己的就好。
为什么我们最终选择燕达?因为通过比较,觉得它最适合我们。
燕达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与北京的通州区隔潮白河相邻,距天安门广场33公里,距离我们皇亭子宿舍不近,也不算太远。每周除周日外,养老院有班车到大北窑东,在住人员可以乘班车往返。从我们家坐1路公交车到大北窑东换班车总共约70-80分钟,打“的”约1小时、车费130元左右。
燕达养护中心创办于15年前,当年只有第一期,2018年建了第二期,第三期2024年开盘。前三期约50栋楼房座落于有天桥连接的燕郊思菩兰路两侧。第四期距前三期约10分钟车程,今年9月开盘。截至今年四月,前三期入住者已达8000人,据称是全国最大的单一养老中心。95%入住者为北京离退休人员。
通过半年来的切身体验,我觉得燕达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医护条件比较好。养护中心院内有一所民营三甲医院,它也是三河市唯一的三甲医院。各期均设有医疗服务中心,每五六栋楼设一护士站,24小时有多名医护人员值班。居所内每个房间都有呼叫设备,随身携带的门卡也有呼叫功能。每间卧室内都有吸痰、吸氧装置。
生活服务设施齐备。燕达三期为长者提供的居所,真正达到了“拎包入住”的水平,大概比很多人的自住居所还要齐全和舒适。以我们住的套间为例,卧室的床、床头柜、衣柜,书房的书柜、书桌和座椅,餐厅的餐桌、餐椅,客厅的沙发、电视柜、茶几等一应俱全,而且都是适老的圆角。还有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和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均为上乘品牌。
更值得一说的是两个卫生间,都是新式智能马桶,洗澡设备也都是适老化的。院方还为每位长者提供厚薄被、床单和枕套各一套。冬天的暖气、夏天的空调、方便的WIFI更不在话下。在住者有任何需要,只要给护士站打个电话,立刻就有师傅来帮助解决。
用我们的一位曾在某“天花板级”的养老机构住过几年的朋友的话说,在燕达似乎找不出来“短板”。在就餐方面,前三期共有16个食堂,包括清真餐厅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餐食的“糖屋”。此外还有好几家颇具规模的饭店,包括一家西餐厅和四星级“燕达国际大酒店”。
每家都有厨房,可以自己做饭。这是我们选择燕达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我老伴有好多东西不吃,不方便顿顿在食堂就餐,而一般养老院是不允许住户明火做饭的。院内有好几家超市以及银行等服务机构,还有供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拜佛和祈祷的佛堂和清真寺。
文体娱乐设施多样。每一期都有一个硕大的“金色年华大厅”,那是放电影、举办讲座、舞会、做操、歌咏队活动的场所,我们所在的三期金色年华大厅面积为673平米。各期都有健身房、游泳池、台球室、乒乓球室、棋牌室、图书馆阅览室、门球场等文体设施,除泳池外全部免费使用。院内绿树成荫,环境宜人,整个园区都是无障碍的,不担心会绊着摔跤。机动车只能沿规定路线行驶,在地下停车场停放。
住在燕达的老人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宾馆式养老”,一般都是需要专人护理的不能自理的长者,费用较高(分等级),院方对他们照顾周到、管理严格。另一类是“居家式养老”的长者,有的地方称之为“活力老人”。他们不仅生活能自理,还能参与自己喜好的活动。这些人交付的服务费用较低。院方对他们照顾有加,但管理不是那么严苛。我们俩所选的就是“居家式养老”——等于把家安在养护中心,可以随时回北京城里或外出旅游,时间不限,只要在护士站登记报备开好出门条、回来及时销假即可。如果当月离开养护中心连续超过16天,这些天的服务费可以免交或少交(视交费方式而定)。
根据我们的考察,燕达收取的费用比同等水平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要便宜一些。一、二期居所按10年、20年和长期三种方式趸交,三期还有一年一交的。一、二期的收费标准我们不太清楚,我们三期按年交费的标准是:一居室(66平方米)每月5800元、两居室(89平方米)每月7800元、三居室(103平方米)每月9000元。此外每人每月约2700元服务费(两人为5000元),涵盖日常医护、保洁(每天打扫)、安保、班车、文体设施、水电、网络、空调、供暖等方面的费用。
我们在燕达住的是三室两厅两卫一厨、面积103平米的居所。“此处安心是吾乡”,我们把它视为我们将在这里安度晚年的归宿。
“你们俩活蹦乱跳的,干嘛这么早就住进养老院呀?”好几位朋友、同事得知我们入住养老公寓不约而同地这样问我们。这个问题在一年前我们也问过自己。我们向他们这样解释:我今年85,老伴82,是该进养老院的时候了。现在虽然居家养老仍占90%以上,但住养老院的人数日益增加是趋势。不仅那些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住养老机构,而且不少不愿给子女增加负担或追求个人自在清静的老人也住养老机构。我们的孩子不在身边,住养老院是迟早的事。与其晚住不如早住。早住,趁身体健康,腿脚灵便,可以充分享受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不可能提供的那些优越条件。如果老得动不了了,连自理都困难,那时就只能住那种有专人护理的养老院了。如果那样的话,住在哪里都差不多。
我们把燕达视为晚年生活的归宿,也把它看作未来岁月的新起点。我们清醒地知道,养护中心的生活,和我们过去20多年的退休生活有很大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内容和方式不同,心理状态不同,接触的人群不同,需要尽快主动适应这一切。
我们入住燕达的第四天就是农历年三十。为迎接春节,养护中心刻意营造了浓烈的节日气氛。夜幕降临,偌大的院落到处火树银花,张灯结彩。护士站给每个家庭的门旁贴上对联,室内挂上象征吉祥的中国结。还组织大家集体做灯笼及展示个人手工艺品等活动。
除夕,集体团拜和会餐。下午两点,我们三期的的人聚集二楼食堂,先由工作人员表演节目,三期负责人代表院部讲话,对入住老人表示节日问候和良好祝愿,并报告养护中心一年来的工作和发展概况。接着是集体包饺子。每桌8个人,任意结合。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饺皮、饺馅分到各桌,各桌饺子单煮,自包自吃。除主食饺子外,每桌10个菜,外加果汁、饮料(每个参加者需交58元)。
这是我俩80多年来第一次和陌生人同桌吃年饭。同桌最年长的胡劼大姐92岁,她70岁的儿子从大连过来陪老妈过年。一位张姓先生84岁,儿子、媳妇从北京城里过来陪他吃年饭。还有一位杨姓大姐85岁,她说女儿一家去外地旅游了,只有她一人在养护中心过年。一开始,彼此有点拘束。经自我介绍,一起包饺子,一起吃饭,相互举杯祝福,逐渐热络起来。第三期在住长者都是去年入住的,因此基本上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在燕达过春节。
经过半年磨合,我们逐渐熟悉和习惯了养护中心的生活。首先从交朋友开始,交朋友又首先从联络新华社同事开始。社离退休干部局给我们提供了4位前几年入住同事的电话,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同另外五六位新华人又联系上了。这些人,过去只认识三四位,有的只知其名不识其人,有的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但因为都是新华人,一见如故,彼此感到亲切、温暖。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朋友圈将会扩大到有共同爱好的外单位人。
养护中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身体健康,有参加不完的活动。一般情况下,除了例行的早晚散步外,我们每天上午打将近两个小时台球(有时还打一会儿乒乓球),每周跳交谊舞两次,老徐每周游泳两次,每周两场电影有选择地看,每周参加英文歌队和俄文歌队活动各一次。教俄文歌的女老师伊拉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在中国已好几年,会说点中国话。想想都感到好笑,我们俩大学都主修俄文。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条件所限,整个大学期间从没有苏联人给上过课,没想到老来在养护中心唱歌娱乐还请俄罗斯人来教。
由于老伴不习惯吃食堂,我们基本上自己买菜做饭。这样也好,一来自己做的饭自己吃得对胃口;二来自己能做的事还是要做一些,保持适度忙碌,尽量避免过早“废物式”养老。
我们现在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很多感兴趣的活动参加不了,如老徐想练书法,一直没腾出时间,老伴想学广场舞也没兑现。
据工作人员介绍,截至2024年底,燕达养护中心一二期在住长者平均年龄80岁,三期是73岁。通过半年多来的耳闻目睹,我们感到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表现了很高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和我们同桌吃年饭的那位92岁的胡姐,我们邻居、91岁的蒋姐,每场舞会必到;胡姐舞艺颇高,常常扮演教练角色(她还在国庆联欢会上引吭高歌,唱了一首《见到你们格外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蒋姐本没有舞伴,就和清华的一位83岁的女士结为对子。
据工作人员说,有位101岁的男士坚持每天骑带拖斗的电动车绕院转几圈,风雨无阻。一位动过大手术的80多岁男士,严重驼背,身形扭曲,仍坚持每周游泳两次。我们新华社同事也个个精神状态很好——
95岁的孙维熙大姐行走不便,但坚持每天读书,勤作笔记。
91岁的王洪勋大哥,自称“老顽童”,直到一个月前还自己买菜做饭,在儿子要求下现在改吃食堂,但坚持不请护工。他酷爱写诗,出了千首诗集后,仍坚持每天写诗。
年纪最大(97岁)的范华志大姐视力不好,但她乐观豁达,腰杆挺直,行动不显老态,绘画水平很高。
91岁的刘庆云每天坚持读书不辍。最年轻邱秀琴虽然膝关节不太好,走路有些费力,但她对老同事们非常关心,不论他们遇到什么困难,她能帮忙一定帮忙。
这几位新华社朋友的子女大多在北京,个别在外地,他们中的多数人几年前就住进燕达了。他们的一致看法是,住在养护中心,自己安逸坦然,子女放心没压力。平时通通视频电话,一段时间他们过来看看,大家都感觉很好,很满足。
我们发现,老人在一起,相互间的影响并非局外人想象的那样都是消极的,应该说积极影响是主要的。老人间共同语言多,大家交流信息,回首以往,互相激励,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我们在燕达半年多,感觉很不错,觉得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当然,我们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还不够长,或许以后会发现一些问题和困难。对此我们要有思想准备。任何机构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人的需求也是各种各样的。
我们相信燕达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但我们不能苛求别人来满足自己所有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凡事要随遇而安才是正理。
我们由衷庆幸赶上了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