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续红楼,非敢逞才,实因读至八十回,诸芳命运悬而未决,心下终难释怀。遂焚膏继晷,循雪芹公笔意,补二十八回残篇,又缀情天册、列情榜,历时三载,几易其稿,方得成篇。其间所思所感,皆系于“情”与“悲”二字,不敢有半分背离原著风骨,今略陈一二,以慰红楼同好。

续八十回后:循谶语以定终局,顺心性而写悲欢

雪芹公原著,判词谶语如草蛇灰线,贯穿始终,续作断不敢违逆。故二十八回篇幅,皆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为骨,以各钗判词为纲,铺陈结局。

黛玉之死,不写嚎啕,只写潇湘馆焚稿后,残烛映竹影,她攥着宝玉赠的旧帕,轻声唤“宝玉,你好……”,帕上泪痕与墨痕相融,终至气绝 —— 既应“玉带林中挂”,又合“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添狗血误会,只写情尽泪干,是因黛玉之痴,原在“情真”,而非“情怨”。

宝钗之守,不写怨怼,只写宝玉出家后,她独守荣国府残宅,补贾兰旧衣时,用青线绣兰草结(贾珠旧纹),春日见荒园残荷,题“残荷听雨忆当年”,墨晕如泪 —— 应“金簪雪里埋”,又显其“停机德”背后的凉。她终未落泪,非无情,是雪芹公笔下闺秀,皆有“忍”的底色,悲到极致,反成沉静。

贾府败落,不写兵荒马乱,只写抄家那日,宁荣两府门庭冷落,鸳鸯自缢于天香楼,平儿护巧姐出逃,麝月守怡红院海棠,雪地里旧物散落,哭声与风声相和 —— 应“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侧重“繁华落尽”的苍凉,而非“败落”的喧嚣,贴合原著“淡笔写浓悲”的笔意。

诸钗结局,皆循此道:探春远嫁海疆,舟中护柳叶笺(黛玉所题),应“一帆风雨路三千”;迎春被孙绍祖虐死,帕上白花染血,应“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妙玉被掳,绿玉斗裂于江心,应“欲洁何曾洁”;湘云贫病而亡,抱卫若兰旧弓,应“湘江水逝楚云飞”—— 每一笔皆有谶语可依,每一事皆顺人物心性,不敢凭空杜撰。

情天册:补尘缘碎影,存诸芳真心

雪芹公设薄命司,只列判词,未及尘缘细故。余作情天册,以警幻仙姑为引,分正册、副册、又副册,补录诸芳尘世终章与归位情状,核心在“存真”。

册中不写宏大叙事,只记细碎尘缘:晴雯补裘的血痕、袭人绣海棠的针脚、紫鹃的竹帚、龄官的画蔷笔、香菱画荷的枯枝、平儿的银镯子 —— 皆取原著中已有伏笔的旧物,以物见情,让诸芳的 “真” 有迹可寻。

判词补注,不求华丽,只求切中要害:黛玉“泪偿非苦,是缘的始终”,宝钗“不悔守诺,只悔未悟‘空’字早”,晴雯“心比天高非傲,是不甘受辱”,袭人“无缘非独宝玉,是尘缘已尽”—— 不添新解,只将原著未言明的心事,借警幻之口点出,贴合人物品性。

归位情状,皆带暖意,却不违悲剧底色:黛玉立灌愁海畔望金陵,晴雯为她剪水草;宝钗翻诗社旧稿,指尖拂黛玉字迹;巧儿携纺车见平儿,念刘姥姥之恩 —— 悲而不伤,哀而有暖,暗合雪芹公 “悲中藏真”的悲悯。

补录人物,兼顾主次:正册十二钗无缺,副册补尤氏姐妹、邢岫烟、傅秋芳等,又副册收紫鹃、小红、翠缕等底层丫鬟、戏子 —— 不以身份分高低,只以“情”与“真”为衡,让红楼的悲剧图景,覆盖侯门闺秀与底层女子,更显“万艳同悲” 的深意。

情榜:列情之等第,明红楼真义

雪芹公曾提“情榜”,却未详述,余循原著精神,列情榜三十六人,分“情情”“情冷”“情烈”“情忠”“情痴”五等,以明“情”之真义。

榜首“情情”林黛玉,次“情冷”薛宝钗 ——“情情”者,以情殉情,真到极致;“情冷”者,以礼束情,悲到极致,二者相映,是红楼情的两极。

“情烈”列晴雯、尤三姐、司棋 —— 皆以死守真,宁折不弯;“情忠”列紫鹃、平儿、侍书 —— 皆以忠护主,至死不渝;“情痴”列龄官、香菱、四儿 —— 皆以痴藏暖,念一辈子。

情榜称号,皆出原著:晴雯“情烈”,因她补裘拒辱,死不低头;紫鹃“情忠”,因她护黛玉如亲姐,守空馆终其生;龄官“情痴”,因她画蔷入骨,戏里戏外皆真 —— 不造新词,只从人物行事中提炼,贴合原著形象。

列榜之意,非分优劣,是明雪芹公“情无高低,真则可贵”的主旨:黛玉的痴、宝钗的冷、晴雯的烈、袭人的温,皆是“情”的模样,无分好坏,只叹“缘不由人”。

续书所得:懂红楼非悲命,是悲“情”之不自由

三载续书,余最深所得,是懂雪芹公写红楼,非叹“红颜薄命”,是悲封建浊世里,“情”的不自由 —— 黛玉想爱而不能,宝钗想守而不得,探春想留而远嫁,底层丫鬟想活而难安,皆因时代桎梏、等级森严、命运无常。

诸芳的悲剧,非个人之过,是时代之悲:侯门女子困于礼教,底层女子困于奴籍,戏子困于身份,纵有千般才情、万般真心,终难敌“运”与“势”。余续作时,刻意淡化“个人恩怨”,侧重“时代碾压”,让悲剧更显厚重,贴合原著“批判封建”的深层内核。

而情天册与情榜,终是余的一点执念:尘世虽苦,诸芳的真与情不该被遗忘。故以幻境补尘缘,以榜单存真心,让“情”超越生死、跨越等级,在灌愁海的波光里、青埂峰的风里,得以延续 —— 这亦是雪芹公留给世人的念想:纵使繁华落尽,真情不朽。

续书终了,再读原著,更觉雪芹公笔力千钧,余之续作,不过是拾其残穗,补其断章。唯愿不负雪芹公之悲悯,不负诸芳之真心,让红楼大梦,多一缕未散的余温,让世人读之,既能懂“悲”的底色,亦能惜“情”的珍贵 —— 毕竟,你我皆是红楼梦里人,皆有一段未散的情,皆该守一份未冷的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