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晨光刚爬过书架顶,就被墨香缠了个满怀。杨主任攥着狼毫笔站在案前,红纸铺得满满当当,“唰唰”几笔,一个饱满的“福”字便落了纸,笔锋带起的墨香混着淡淡的纸浆味,飘得满屋子都是。荣艳、邓洁几位书法志愿者围着案台,有的蘸墨,有的晾纸,有的叠福字,指尖蹭着红墨印,脸上都带着笑:“给老伙计们送福,就得写得周正些!”银龄志愿者们坐在一旁瞧着,眼睛亮堂堂的,有几位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刚晾好的福字,墨痕还带着点温润,暖得人心头发热。

茗偶茶道的朱锦武老师已经摆好了紫砂茶具,沸水“咕嘟”一声冲进壶里,白汽裹着茶香腾地冒起来。青年志愿者们端着青瓷小盏,小心翼翼地斟上茶,挨个儿送到银龄老人手边。“大爷,您慢着点,刚沏的,烫!”姑娘们声音软软的,把茶盏递到老人掌心。朱老师清了清嗓子,轻声诵起《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歌声混着茶香漫开,老人们抿了一口,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有人咂咂嘴:“这茶,润到心里去了!”

二乐章的灯光刚亮,我攥着写满字的稿纸走上台,指尖还带着点紧张的微凉。台下坐着的,都是平日里在图书馆低头忙活的老伙计:俊萍姐总爱把乱了的书架理得整整齐齐,手指拂过书脊的动作轻得很;姚永臣大哥引导读者时,声音放得软软的,怕吓着年纪小的孩子;蔺素芹阿姨擦桌子从不留死角,连书架缝里的灰尘都要抠干净。“他们把图书馆当成家,把读者当成亲人……” 我的声音刚起,就看见台下的李建英阿姨悄悄抹了抹眼角。

情景剧《首都图书馆的银龄志愿者》一开场,台下就起了轻轻的笑声。台上的演员学着俊萍姐整理书籍的模样,学着姚永臣大哥讲解机器的认真,连蔺素芹阿姨擦桌子的手势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这演的不就是咱嘛!”张阿姨戳了戳身边的王大爷,语气里满是自豪。剧情到了老人们冒雨赶来整理报刊的片段,台下静了下来,有几位老人的肩膀轻轻抽动,怕是想起了自己那些早出晚归的日子。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 刘晓文的朗诵刚起调,就把现场的气氛提了起来。银龄志愿者们坐得更直了,有的悄悄挺直了腰板,有的跟着节奏轻轻点头。他们年轻时,有的扛过锄头种过田,有的握过笔杆写过字,有的扛过钢枪守过家,如今虽霜染鬓发,眼里的光却没减半分。蔺素芹阿姨的评剧《小酸枣》一开口,字正腔圆,台下立刻响起了掌声;张俊凤、郭振龙的京剧《朝霞》铿锵有力,老人们听得兴起,还有人跟着哼了两句,调子虽不准,却满是精气神。

第四乐章的旋律一换,杨爱华的《秋天里的中国》缓缓响起,字里行间都是祖国的繁盛。刘勤、孟庆东的快板书 “噼里啪啦”一开场,台下就笑开了花,俩人手打竹板,节奏明快,把子弟兵的英勇说得活灵活现。周卫、宫孟和朗诵《航天颂》时,声音铿锵有力,老人们听得专注,脸上满是骄傲 —— 他们是这些辉煌成就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如今披上志愿马甲,依旧在为这份荣光添砖加瓦。

文化传承的乐章里,王力老师吟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声古色的调子绕着书架转,老人们听得入了神;王全有的玉子板书《最美中轴线》,竹板“哒哒”作响,把老北京的胡同、城楼说得绘声绘色,杨晓麟老师带着浓浓的京腔讲起《胡同与老北京文化》,台下的老北京们频频点头,时不时插一句“可不是嘛,当年我家就住在南锣鼓巷”。蒲明庆、孙京荣领诵《志愿者之歌》时,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哼唱,声音虽不洪亮,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在图书馆里久久回荡。

米鸥专家的总结说得实在:“诵者动情,听者感动。”活动结束时,老人们手里都攥着红彤彤的福字,有的互相道别,有的拉着志愿者的手唠家常。王大爷拉着我的手说:“你写的那些话,说到咱心坎里了!”掌心的温度暖得很,带着岁月的粗糙,却藏着最真挚的情。

走出图书馆时,夕阳把门口的台阶染成了暖黄色。老人们的身影渐渐远去,手里的福字在夕阳下闪着光。这场活动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璀璨的灯光,却有着最动人的真情。银龄志愿者们用一双双布满皱纹的手,把图书馆打理得井井有条;用一颗颗不求回报的心,温暖着每一位读者。他们的奉献,就像书架上的书籍,默默无言却滋养人心;他们的真情,就像杯中的清茶,平淡质朴却回味悠长。

志愿之路从来都在脚下,真情实意永远动人。这些银龄志愿者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们的身影,是图书馆里最美的风景,更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底色。愿这份真情永远传递,愿志愿之花在岁月里常开不败,香满人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