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名庄,
姑苏城里,
学府巍然。①
见飞檐斗拱,
中西合璧;
曲蹊环水,
墨韵深藏。
钟楼耸翠,
书声绕栋,
学桴扬帆向浩茫。②
风华里,
聚鸿儒名师,
誉满南邦。
百年薪火煌煌,
育无数英才挺脊梁。
有法坛翘楚,③
声传四海;
诺奖得主,④
名耀穹苍。
文学大师,
薪火相传,⑤
更有功臣铸核光。⑥
今又盛,
看苏园新貌,
再谱华章。⑦




注①东吴大学1900年创办于苏州天赐庄。东吴大学旧址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较完整的早期大学校舍,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群,2013年3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1906年6月东吴大学《学桴》创刊,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学桴》粉红色的封面上,翻滚的波涛中一叶扁舟乘风破浪前进,船首一青年昂首挺立极目远眺,船尾一人掌舵扬帆,桅杆上风帆鼓舞,“学桴” 二字醒目夺人,桅杆顶端锦旗高悬,上书“东吴月报”四字。
③新中国首任国际法院大法官倪征燠,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倪征燠参加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为东京审判的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④物理学家、东吴大学校友李政道1957年10月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登上诺贝尔奖坛的中国人。
⑤黄摩西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新文学运动的先驱,撰写《中国文学史》巨帙29册,在东吴大学任教期间,创办《雁来红丛报》,任主编;1901年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大师章太炎(后易名为炳麟)受聘于东吴大学,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述甚丰;杨绛,本名杨季康,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徐迟1931年由东吴大学附中升入东吴大学,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
⑥功臣,指两弹功臣,核物理学家乔登江。上世纪60年代初,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教师乔登江奉命奔赴新疆罗布泊戈壁沙滩,先后参加过25次核试验。他是我国核爆炸理论、效应、核试验安全和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次原子弹空投试验、第一次导弹核试验、第一次氢弹爆炸……所有这些“第一次”,乔登江都参与其中,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核爆炸现场,解决核试验效应和安全的关键问题。
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师范学院改办为苏州大学。在2025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苏州大学位列全国第38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