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国家就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2012年,政府明文例令农历九月初九日为“老年节”。为这个节日增加了尊老、敬老,师古重贤,崇德谒上的内涵。
——题记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山峦枫黛,苍原金色,秋风飒飒,甤葭露点,稻菽飘香,丰收在望,人人悦愉,心旷神怡。这一天,还有一个民俗节日——九九重阳。亘古伊始,即是尊老人,敬长者的晚辈颂孝的躬亲之时。
上敬先贤,崇圣尊古,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传统美德,延续至今,世界称道。1988年,国家就把九月初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2012年,政府明文例令“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为这个节日增加了尊老、敬老,师古重贤,崇德谒上的内涵。
那么,上下五千年来,这个农历九月初九日何以躬亲膜拜,何以倍受缅怀?那就要从我们民族先祖开天辟地,尊日月星辰,重春夏秋冬,祭上古神意,拜华夏文殊说起。
远古时期,我们祖先为今天留下了三本经书:即《易经》《道德经》《山海经》,被后人称为“上古神书”,不知何人所撰?却教诲华夏人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谱写中华文明,而雄踞广宇人寰。这三本书,《易经》《道德经》为道家经典,《山海经》是人类医学启智圣卷。
就《易经》而言,古人认为,阴阳为世界万物之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易经》书中,“六”被认为是“阴数”,而“九”则认为是“阳数”,阴为月,阳为日,九月初九,两九重合,故称“重阳”,先人认为吉利。而九九,同音同意,数中最大,意为长久,比寿经天;又九月初九,正逢中秋,嘉禾硕益,收获在望......
所以,农历九月初九日,五千年来,先祖赓续,一直奉为佳期佳月佳日佳时,年年岁岁,被人们寄托希望,特别钟爱,感情甚笃。
查一下史料,重阳,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典籍文献《楚辞》之中,三闾大夫屈原的《远游》,更把重阳细化,他说,“集重阳入帝宫兮,造询始又见清都”,不过这时,这里提到的重阳是指的天象,而非是九月初九日这一天。屈原的这句话,恰是反映出作者的哲学思想: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鲧书》中进一步提到重阳(他明确指九月初九日)可“饮宴”,他说“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关盈。俗嘉琪名,以宜于长久---”作为皇帝,他基本认定为节日了。
先秦时期,有一本书叫《吕氏春秋》,其中一篇《季秋记》“九月丰收,祭天帝,谢恩德”是有文字提到九九重阳,祭祀祈祷 原始之初的文字。
到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月闲居》序言里“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置园……”他在这里还提到饮酒赏菊持樽——“寄怀于言“。
可以看出,到了晋代,九九重阳,规格日高,已被文人重视了。
唐宋时期,民情师古,俗节日增,朝廷以此可获民意。九月初九,用以庆国泰民安,开始明令祭奠重阳,欢乐丰收,民食菊花饼喝菊花酒。盛唐时期,一时国盛民盛,文人笔墨更“盛“,王维十七岁游历长安,时逢九月初九日,留下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九重阳“遍插茱萸“从此延续!以致后来元、明、清代九九重阳赏菊喝菊花酒,食菊花糕,广为流传,久盛不衰,一直到当代,成了不可少的习俗。
然而,查遍历史典籍,九九重阳还有另一个版本。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位勇士名叫桓景,彼时,家乡遭到瘟疫,桓景为救乡亲,决心进山求师访道,学习法术。他的精神感动了医师大仙,收他为徒,传授医法,让他在九月初九日下山,这一天号召乡亲佩戴茱萸,饮菊花酒,駆赶了灾邪,拯救了乡亲。
从此,人们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来历,应以此为先。
所以,可以断定,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诗,当是师古东汉,典出桓景,然而,把茱萸菊花和重阳九九融为一体,确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含义尤深,王维可称第一个。
九月九日,提到茱萸,菊花,非风马牛不相及。
茱萸,中药材,因地区不同又分山茱萸、吴茱萸,但治疗功效基本相同,《本草纲目》认为药性微寒。
山茱萸,补肝、收敛、固涩,用于肝肾不足、助阳止汗,治女人崩漏带下;吴茱萸:则散寒止痛,治寒湿腹痛,呕吐吞酸,女人痛经......
菊花,不惧霜冻,九月盛开,无视百花凋零,冷艳高傲。陶渊明《九月闲居》把菊花置于重阳和饮酒并提,有他自己的性格寄托,也有着对菊花的恭敬。
九九重阳,这个节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过程中除了尊老敬老,游子思乡,异客怀旧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易经》学说,认为九月初九日为“凶日“,高寿宗亲,他乡外住,要驱邪避秽,消灾康逸,所以这一天登高,远离污褐,遍插茱萸,逐邪恙,躲瘟疾;以菊花之傲气送鬼魅魍魉,以保佑老人健康长寿。
如此看来,五千年逐渐形成九九重阳,它不仅是尊敬老人的节日,他的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孝悌思维的集中再现,插茱萸,赏菊花,登高山的习俗,都体现出深邃的哲学思想的含义。
九九重阳,不仅有礼仪的祭奠,有后人衷情的慰藉,还有令晚生裔绪清规戒律,只许遵守,不可越逾。
一是,重阳节为尊老敬老,重在亲情,为老辈人创造一个倍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是,为老年人日常起居,经年历岁,祈福避灾,保持子在亲待,祝安康长寿。
三是,重阳节,老人居闲自娱,所有劳作,要由后人去代为之。
四是,不可送菊花给老人。
五是,家人忌穿华丽服装。
还有一些禁忌,都是出于《易经》,或民间的习俗,虽为异曲,却是都为重阳尊老之同工,谨可共遵。
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关九九重阳的几本书,除了《易经》,还有《风俗演义》《荆楚岁月记》等书,里边提到很多禁忌,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看有许多迷信色彩,读到这些书的人,可分析看待,只做参考。唯《易经》一书已经成一个学科,涉及面广,关于九九重阳的论述一致认为富有哲理。例如,关于重九,《易经》认为九为阳,九九重阳,阳为火,阳盛,则火盛,所以古人告诫,九九重阳“不可行房事“,是从医学角度的出发,有祸及生命的道理。不是迷信,不是淫色,当可记之。
重阳,在医学上,还是个病理概念:脉象重阳,属热极阳盛,或危及生命; 病色重阳,多见于男人,属危症; 病状重阳,身热,脉疾,人却寒极。
不过,医学重阳与重阳节日无关。
1928年10月16日,正是九月重阳,毛委员百战犹酣,老人家这一天写了一首《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
据资料,当年,毛主席在闽西征战正逢重阳,触景生情挥笔一就《采桑子·重阳》,大气磅礴,对胜利充满信心,看得出伟人的思想深度,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词作无往无今,可谓独树一帜。
历史上,唐代咏九九重阳的诗较多,而且名人荟萃,除了前边王维的诗,还有
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蜀中九月九日登高》。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九月十日》。白居易:满园花菊有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白菊》。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今天看来,每年的重阳,回顾过去,时代在进步,却没有今天的重阳灿烂辉煌。我们伟大的祖国,又是一年秋风劲,各项事业捷报频传,显示出繁荣昌盛,辉煌耀宇。今天的祖国,居世界民族之林,看我们的成就,是世界人类共同富裕的榜样,是世界人民未来的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刚开完了又一次中央全会,擘画未来,开启又一个五年计划,是重九之月的亮点。
重九之月,尊中华民族传统圣意,走国家昌盛之旅,高歌猛进,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