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5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所唱的主题曲《英雄赞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与智慧,是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以行动诠释了真正的英雄精神。她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影片中她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然而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原型正是解秀梅?
一、寒门国难出人杰
1932年,解秀梅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作为家中六个孩子中的长女,她从小承担繁重家务,养成了坚强独立、吃苦耐劳的品格。童年时目睹日寇暴行,她立志长大后参加八路军,驱逐侵略者,不做亡国奴。
家境艰难,使解秀梅对地主豪强怀有深刻仇恨。随着解放战争结束、新中国诞生,她一家生活发生巨变。解秀梅由此崇敬共产主义,积极参与家乡剧团演出,接触更广阔的世界。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的事迹深深触动了她,她决心以刘胡兰为榜样,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18岁那年,解秀梅参军进入文工团。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她主动请缨赴朝作战,踏上异国战场。对许多志愿军战士而言,最大的困难并非美军,而是朝鲜复杂的气候与地形。战争突如其来,先头部队仓促应战,物资匮乏。解秀梅虽属文工团,同样面临严寒与险峻山路的考验,连续多日急行军。
自幼吃苦耐劳的她毫不畏惧,行军时背负与男兵相当的行李。见战友负重艰难,她便主动分担,助其前行。近一个月的急行军中,解秀梅从未掉队,因此受到部队表彰。她的坚韧激励了许多战士,大家相互鼓舞,克服重重困难,终抵指定位置。
二、战场上的女英雄
战火蔓延至鸭绿江畔,威胁东北边境安全与新中国和平发展。危急关头,国家领导人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解秀梅所在部队作为先遣军入朝作战。
初入战场,她仍属文工团,以嘹亮红歌鼓舞士气,让战士坚信身后是崛起的新中国。她还将战事编成快板、朗诵,为冰天雪地中的志愿军送去温暖。
随着战线延长、战况紧张,伤亡日增,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解秀梅临危受命,加入医疗队。她日夜不休照料伤员,迅速适应新岗位。有时战士冻伤的脚袜与伤口粘连,她毫不犹豫将其双脚拥入怀中取暖,称这是分内之事,且应做得更多。
1951年11月30日下午,敌军空袭志愿军野战医院。众人按计划躲入防空洞与战壕,解秀梅却想起重伤的605团排长李永华尚未转移。敌机盘旋,她冲入医院背起李永华外奔,途中被杂物砸伤,幸无大碍。此类险情在她救护生涯中屡见不鲜,她始终义无反顾,以伤员为先。最终,她将李永华安全送至防空洞,自己却遍体鳞伤。这一事迹传遍前线,部队为她记一等功。在抗美援朝众多一等功臣中,解秀梅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战士。
1952年,抗美援朝胜利,志愿军凯旋。毛泽东主席于中南海接见代表,解秀梅位列其中。得知将见主席,她激动写信,但真临现场却哽咽难言。望着如父亲般的毛主席,她扑入其怀失声痛哭。主席轻抚其头,想到牺牲战场的儿子,视所有战士如己出。他感慨安慰解秀梅,勉励她坚强前行,并为其签名。二人相拥的画面,成为抗美援朝经典瞬间。
战争中,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打出国威军威,留下丰厚精神遗产——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不畏艰难、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牢记使命、慷慨奉献的革命忠诚;以及追求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国际主义。
三、转业后的自强女性
她1949年8月参加革命,次年入党。1951年赴朝参战,荣立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并在反击“秋季攻势”中获一等功,成为志愿军女战士中唯一的一等功荣立者。曾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朝鲜金日成主席接见,获授国旗勋章与战士荣誉勋章。
1954年随部队回国,入河北张家口八五速成学校学习,毕业后留202师宣传科任干事。1956年11月,因部队第四次大裁军,她转业至江苏徐州市鼓楼区,任区团委书记。1970年随父调至山东临沂,任国棉八厂副书记、副厂长。
1976年父转业回河北,她再调石家庄,任地区印刷厂(后改兴华印刷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转业20年间,她三次随军调动,始终勤奋工作,屡获先进。多次被评为省、地、市级劳模,出席省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与共青团中央第九次代表大会。她常言:人不可躺在功劳簿上,更不能借此向组织提要求。她如是说,亦如是做。
1978年初,她患脑梗塞致左半身瘫痪。与病魔抗争17载,她以超常毅力坚持每日拄拐锻炼,定期接受针灸、推拿康复治疗。个人艰辛从不外诉,更不麻烦组织。康复治疗由家人用自行车推送,拒用公车;住院期间多次谢绝单位陪护。她始终低调敬业,未曾炫耀过往功绩。即便病榻之上,因无力支付药费面临停药,孙子劝其求助社会,她仍阻止,不愿烦扰他人与组织。
1994年11月,《解放军生活》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策划“演英雄、访英雄”系列稿件。编辑部成员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英雄儿女》王芳扮演者刘尚娴同赴石家庄。在医院病房,他们见到神志不清的她与一张“停药通知单”,震惊不已:这样的老革命、老英雄竟遭此境遇?他们奔走于医院、单位及相关部门,却获“不知情”或“无能为力”之答。留下随身钱财后,他们返京继续联系,终获承诺:不再为她停药。
为唤起爱国爱英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体医疗问题,《解放军生活》与中央电视台联动,通过《焦点时刻》栏目连续推出两期报道与评论,题为“抢救英雄儿女——大众呼唤社会保险制度尽快普及”;《解放军生活》亦刊发长篇通讯《抢救‘王芳’》。
人民情谊重如山。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慰问信、捐款与探访者络绎不绝,关爱英雄热潮兴起。在各级组织与社会各界援助下,她的困境得以解决。然因病情过重,她于1996年1月30日逝世,享年64岁。
2021年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她的家乡河北高阳县于堤庄隆重举行解秀梅英雄事迹报告会暨广场、塑像落成典礼。她18岁昂扬奔赴战场的形象,由大理石塑像永久矗立于村前广场,为后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