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板门店谈判现场,用洁白和血红石子摆成的和平鸽,被美方直升机履带碾过,当毕加索笔下带血的和平鸽意象在战火中浮现,当警卫排长姚庆祥画像背后的和平鸽背景翩然欲飞……《志愿军:浴血和平》,用一个贯穿影片始终的象征意义的符号——和平鸽,把“和平”二字最沉重也最滚烫的底色推送到每一个爱好和平者的眼前,直抵人心深处,让人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索。这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收官之作,以“边谈边打”的历史为经纬,以战场上的硝烟弥漫与谈判桌的针锋相对的场景相互变换交织,让每个观众都读懂了这样一个道理:所谓和平,从不是妥协换来的馈赠和怜悯,而是英雄用热血浇筑成的笔直脊梁和永远不朽丰碑。对此,谁又能、谁又敢忘记,那带血的和平鸽?

  这部影片的艺术创作精到之处,在于用意象的传承与人物的成长,串联起战争与和平的辩证长歌。翻译队长林月明带领队员用碎石拼出的和平鸽,既是对毕加索《和平鸽》反战精神的呼应,更是中国军人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的火热宣言。可这热切的期盼,却遭遇到美军直升机的刻意损毁——敌人的傲慢恰恰印证了影片的核心命题:“和平不仅是在谈判桌上谈出来的,更是在战场上用鲜血与牺牲打出来的。”

  从松骨峰战场张孝文的壮烈牺牲,到上甘岭战役中续写英勇的张孝文,同一个名字,不同的身影,但都是同样的冲锋、同样的为和平而坚守,用两个“张孝文”的故事和一个武器专家吴本正的书生式对和平对战友情谊的追求与坚守,生动地展现了无数志愿军甘洒热血卫和平的英雄的壮举,让“英雄”二字,不再是抽象的文字,也不是简单的精神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生命担当。

  英雄的牺牲,从来就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而炽热的生命。中立区的孙醒,带着战场硝烟质问敌人时倒在背后的枪口下,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一言九鼎的信义精神和带着悲壮意义的血性与尊严;恪守“不开第一枪”原则的警卫排长姚庆祥,以慷慨赴死的牺牲,践行了对和平的承诺;黄继光,刚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用敌人枪眼吐出的罪恶火焰,把自己的名字淬炼成闪亮的恒星……这些牺牲,并非一个个孤立的瞬间,而是与谈判桌上的每一次交锋紧密相连——当林月明在病榻上终于等到停战协议,当李晓紧攥着留给父兄却永远无法交付的两把家门钥匙,个人的悲欢与国家的命运完成了最痛切的交融,也让观众读懂:每一份和平的果实,都浸透着英雄的血泪。

  影片结尾的双重定格,让后来者的追忆,有了切实落点,也让反思有了方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时覆盖国旗的庄严,与都市夜空万家灯火的璀璨,形成了鲜明的映照。前者是对牺牲的铭记,后者是对牺牲的告慰——正是那些长眠异国的英烈们的牺牲,才换来了祖国人民今日的安宁、繁华和幸福。这不断切换的画面,无声地叩问每个观影者:当和平的阳光照在我们前行的路上,我们该如何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答案或许就藏在影片的细节里。张孝文们的坚守,是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林月明们的执着,是困境中捍卫正义的坚韧;李晓们的传承,是铭记中砥砺前行的自觉。和平,不是历史的终点,而是需要代代守护的责任。不忘松骨峰的硝烟,便会珍惜当下的安宁;铭记中立区的牺牲,便会坚定捍卫正义的立场;回望李晓家门口孤独的背影,才会懂得每一个肩头的责任与使命!

  走出影院,已是华灯初上,那只石子拼成的和平鸽似乎就在眼前的万家灯火中绽放光辉——它曾被战火熏染,被鲜血浸润,却始终指向光明。这或许就是影片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真正的和平守护者,既要记得带血的过去,更要活出自信自强的精彩——用挺直脊梁守护安宁,用火热的初心致敬英雄,用赓续的英雄血脉创造美好未来,让浴血换来的和平,在代代传承中永远闪耀成振兴的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