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富胜先生把他的又一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书稿从网上发给我的时候,我再一次被感动了。李富胜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创作上保持高产,是因为他善于把许多日常的生活场景、经历、感悟与思考化作真诚的文学表达。能够做到这一点 , 凭借的不仅是文学创造力 , 还有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和长年坚持的辛勤写作。
近几年来,李富胜先生的散文中,涉及家人、师友的回忆占了很大比重。他怀着感恩的心回忆许多过去的人与事,因此,这些文章充满深情,许多细节令人动容。在这部文集中,这样的题材仍然有很多。通过这些作品,作者不仅把那些自己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姥姥、母亲、父亲、三哥、老校长、少年伙伴……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把许多情节写得引人入胜,艺术性与可读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这部文集所选的回忆文章中,作者在叙事抒情之外,还融入了一些理性的思考。于是,我们读到了一系列叙议结合的好文章。在关于母亲的那组文章中,作者满怀深情地总结说,是母亲用自己的为人处世教会他孝道、善良、乐于助人,教会他做人要有尊严、有底气、有骨气,教会他任劳任怨、有责任、有担当。这些文章,相对于单纯的叙事,提供了另外一种回忆文章的风格 : 在深情追忆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个饱经沧桑的人对过去经历的人与事的深刻反思与感悟。
实际上,反思与感悟,不仅体现在涉及亲人、师友的回忆文章中,而是体现在文集各个部分。这部文集的题材,有对过往经历的人与事的回忆,也有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写,还有对自己人生体验的讲述,以及对友人文艺作品的评价,而在讲述所有这些题材时,都呈现出思与悟的鲜明写作主旨。
我注意到,文集中《茶悟》《绿叶》《小雨》《秋》《荷》《落叶》等篇目仿佛是一幅幅油画中的静物小品。一方面,作者用自己细致的笔触,呈现出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也记录着作者在大自然面前的思考与感悟 , 而且这思考与感悟往往涉及的是人生的智慧与生活的态度。比如 , 在《茶悟》一篇,作者写道 :“茶与人,人之道,茶之道,融会贯通,各有其道,共享其道 ! 悟其茶道,知其人道,知其人道,方明茶道 ! 赋予取予,得其舍其,品茶悟道,人之幸事。”在大自然面前,作者一方面惊叹造化的神奇,另一方面也并没有刻意表达自己的超脱,而是始终把自然与人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作者观照自然的独特方式。这种独特方式,与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执着与热爱是分不开的。
在这部文集中,更能代表作者反思与感悟所达到的高度的,是由《等》《怦然心动》《陪伴》《真假刍议》《机遇》《心性》等构成的一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的丰富经历,谈了许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里面,有略带遗憾与忏悔的感慨 :“等,是一种企盼,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守候。人的一生当中 , 有多少无奈的等 , 又有多少不该等的等”,有看透人情冷暖后的洒脱 :“那些所谓的科长、局长,那些所谓的科级、处级,是每项工作中的名称,一种工作符号而已。身份在自己心中 , 是一种追求 , 一种向往 , 一种心愿 , 一种情怀,一种激情燃烧的冲动”; 有对后来者的警示 :“机遇,是契机,是有利的境遇,是极其难得和宝贵的。把握好机遇,能让人们的生活富有内涵更有价值,让事情取得圆满,让事业走向成功”……
这部文集中,有许多关于“文事”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他带着感激之情写下的与威海本地老一辈作家交往的故事,有对自己家乡的“文登学”文化的思考,有拜谒文坛巨匠巴金故居的生动记述,同时也有对同辈作家、晚辈作家作品的评论。这一系列文章不仅印证了文学在作者心目中极其神圣的地位,也渗透着作者对文学的深度思考。
文学是需要感情的,没有感情的文学就没有感染力。与此同时,文学也需要思想,没有思想的文学就没有穿透力。一向以感情的真挚与丰富取胜的李富胜先生,在这部文集中,体现出很强的反思与感悟的艺术功力。当这种表达以深沉厚重的感情为基础时,便呈现出情到深处化为思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张红军,笔名泓峻,文艺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威海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