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民族英雄邓世昌。永远不忘国耻男儿当自强。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的阻隔,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深处。邓世昌,便是这样一位闪耀着不朽光芒的英雄。每当我们回望那段甲午风云激荡的岁月,他的身影便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于黄海的惊涛骇浪之上,以其“人亡舰不亡”的决绝与“与舰共存亡”的忠诚,诠释了何为家国大义,何为军人魂魄?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与深切怀念的心情,重温邓世昌的生平事迹,不仅是为了缅怀一位英雄,更是为了传承一种精神,一种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以身许国的伟大精神。


  一、从少年意气到海军栋梁

  邓世昌,字正卿,1849年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海珠区)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前夜。鸦片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轰开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古老的中华帝国在屈辱与动荡中风雨飘摇。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邓世昌的成长轨迹。

  与许多醉心于科举功名的同龄人不同,少年邓世昌便展现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西方文明的独特兴趣。他目睹了外国军舰在中国沿海横行无忌的景象,心中早早埋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种子。他深知,一个没有强大海防的国家,就如同一个不设防的庭院,任人宰割。这种忧患意识,驱使他放弃了传统的仕途,将目光投向了蔚蓝的海洋。

  1867年,邓世昌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驾驶班,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航海、天文、地理、枪炮、数学等近代科学知识。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不仅各科成绩优异,尤为难得的是,他始终怀揣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他曾对同学说:“学海军,为卫国,非为个人温饱。”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投身海军的初心,也预示了他一生的归宿。

  毕业后,邓世昌被派往“建威”舰实习,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他随舰巡弋于南北洋海疆,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因其表现卓越,他先后被清政府派往英国接收订购的军舰,得以亲身考察西方强大的海军。在英国期间,他不仅学习了先进的海军战术和管理经验,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英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建设强大中国海军的决心。他归国后,将自己的所见所学毫无保留地运用到实践中,治军严明,训练有素,很快便成为北洋水师中出类拔萃的将领。


  二、黄海海战中的最后辉煌

  1894年,朝鲜半岛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借机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此时的邓世昌,已是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舰长)。“致远”舰是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巡洋舰,邓世昌对它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与全舰官兵情同手足,将“致远”舰打造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精锐之师。

  在战前,邓世昌已抱定必死之心。他深知中日海军实力的差距,更清楚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备战,对官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他甚至将自己的家眷送回广东老家,以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感染了“致远”舰的每一个人。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这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铁甲舰队对决之一,也是决定甲午战争走向的关键一战。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附近海域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中,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遭日军围攻,信号装置被毁,舰队指挥顿时陷入混乱。在这危急关头,邓世昌挺身而出,指挥“致远”舰开足马力,冲到“定远”舰之前,为旗舰抵挡炮火,吸引了日军的猛烈攻击。

  “致远”舰在邓世昌的指挥下,奋勇作战,炮火连连,多次重创敌舰。然而,寡不敌众,“致远”舰多处中弹,舰身严重倾斜,弹药即将耗尽,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震撼古今的决定。他目睹了日军旗舰“吉野”号凭借其高航速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对我军威胁极大。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则我军可以集事!”他决定,开足马力,撞向“吉野”号,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一个何等悲壮的决定!这不仅仅是战术上的选择,更是一种精神的宣示。在武器装备落后、指挥系统失灵的绝境中,邓世昌选择用最原始、最惨烈的方式,去捍卫军人的荣誉和国家的尊严。他高呼:“全速!撞沉吉野!”致远舰如一条愤怒的火龙,冒着浓烟,义无反顾地冲向敌舰。

  然而,不幸的是,“致远”舰在冲锋途中,不幸被日军发射的鱼雷击中锅炉,瞬间发生剧烈爆炸,舰身迅速下沉。在舰体沉没的最后一刻,邓世昌依然屹立在舰桥之上,紧握着舵轮,与他的战舰共存亡。落水后,他的随从刘忠将救生圈抛给他,但他坚决不接,慨然道:“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他养的爱犬“太阳”也游到他身边,用嘴叼住他的手臂,试图将他救起,但邓世昌毅然按住爱犬的头,一同沉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

  邓世昌牺牲时,年仅45岁。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致远”舰全舰250余名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

  晚清王朝的腐败没落,导致列强对地广物博的中国虎视眈眈,都想从中国身上攫取巨大利益,发展本国实力。1894年。对中国窥视已久的日本以清军入朝为借口,派遣日军攻占朝鲜,清朝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就此拉开帷幕。甲午海战历时近9个月,清军阵亡31500余人,其中就有著名的海军将领邓世昌。

  在甲午海战爆发一个多月后,黄海之战正式打响,北洋水师惨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驾驶军舰冲向日寇的吉野号,最终以身殉国。这样视死如归的气魄让世人纷纷震撼,光绪皇帝亲自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


  三、精神丰碑

  邓世昌精神的深刻内涵鼓舞爱国者。邓世昌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却化作了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他的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至今仍激励着我们。

  首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邓世昌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从少年立志投身海军,到中年治军严明、刻苦训练,再到甲午海战中以身殉国,他的每一个选择,都贯穿着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热爱。他的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是“捐躯赴国难”的实际行动。在国家危难之际,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是“与舰共存亡”的职业操守与军人魂魄。作为一名海军将领,邓世昌对“致远”舰有着深厚的感情,视其为生命的一部分。在战场上,他指挥若定,身先士卒,与全舰官兵同甘共苦。当战舰即将沉没时,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选择了与他的战舰、他的士兵一同赴死。这种“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信念,体现了最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最纯粹的军人魂魄。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军人,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再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概与担当精神。甲午战争前夕,邓世昌对战争的胜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北洋水师在装备、训练、后勤乃至战略指挥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但他没有因此消沉或退缩,而是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黄海海战中,面对强敌,他敢于亮剑,敢于牺牲,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整个体系的不足,去扭转战局的颓势。这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逆境中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时代回响,邓世昌精神的当代价值

  时光荏苒,距离甲午战争已过去一个多世纪。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我们拥有了强大的海军,正昂首阔步地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然而,我们为何依然要怀念邓世昌?因为他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怀念邓世昌,是为了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深刻伤疤。它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邓世昌的牺牲,是那场悲剧中最悲壮的一幕。我们怀念他,就是要永远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从中汲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会面临各种风险与挑战,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怀念邓世昌,是为了传承精神,砥砺前行。邓世昌所代表的爱国主义、职业操守和担当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实现民族复兴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需要邓世昌那样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需要他那样的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更需要他那样的担当精神,在关键时刻敢于负责,勇于攻坚克难。无论是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是奋战在科研、教育、生产等各条战线上的普通人,都可以从邓世昌的精神中汲取力量。

  怀念邓世昌,更是为了凝聚力量,共筑梦想。邓世昌的故事,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连接全体中华儿女情感的重要纽带。每当他的名字被提起,我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需要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邓世昌的精神,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邓世昌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生命,在黄海的怒涛中得到了永恒;他的精神,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邓世昌那决绝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怀念。让我们将这份怀念化为行动,继承和发扬邓世昌的伟大精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于建设强大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坚信,一个铭记英雄、崇尚英雄的民族,必将是充满希望、不可战胜的民族。邓世昌的英灵,若能看到今日中国之海疆安宁、国力强盛,亦当含笑九泉。浩气长存海天间,英雄精神永流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