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应该“与民争利”还是让民众“休养生息”,这是盐铁之议的核心所在。经过实践检验,“与民争利”的政策失败了。《资治通鉴》卷二十三记载了这一事件的过程,原文如下:

  秋,七月,罢榷酤官,从贤良、文学之议也。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

  诏以钩町侯毋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有功,立以为钩町王。赐田广明爵关内侯。

  孝昭皇帝上元凤元年

  春,武都氐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頟侯韩增、大鸿胪田广明将三辅、太常徒,皆免刑,击之。

  夏,六月,赦天下。

  秋,七月,乙亥晦,日有食之,既。

  八月,改元。

  上官桀父子既尊,盛德长公主,欲为丁外人求封侯,霍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得召见,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又桀妻父所幸充国为太医监,阑入殿中,下狱当死;冬月且尽,盖主为充国入马二十匹赎罪,乃得减死论。于是桀、安父子深怨光而重德盖主。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皇后亲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顾专制朝事,由是与光争权。燕王旦自以帝兄不得立,常怀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盖主、桀、安、弘羊皆与旦通谋。

  旦遣孙纵之等前后十馀辈,多赍金宝、走马赂遗盖主、桀、弘羊等。桀等又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太官先置。又引“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敞无功,为搜粟都尉;又擅调益莫府校尉。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变。”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上问:“大将军安在?”左将军桀对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无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军之广明都郎,近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是时帝年十四,尚书、左右皆惊。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惧,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听。后桀党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

  在汉武帝之后,汉昭帝采取什么样的执政策略,是对这位年轻皇帝的重大考验。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如下:

  秋季七月,朝廷废除了酒类专卖官,这是采纳了贤良、文学之士的建议。汉武帝末年,国家财力空虚,人口减少了一半。霍光深知当前政务的关键,于是减轻徭役和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到这时,汉朝与匈奴达成和亲,百姓生活富足,逐渐恢复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繁荣景象。

  汉昭帝下诏,因钩町侯毋波率领其封邑的首领和百姓平定叛乱有功,将他立为钩町王。赏赐田广明关内侯的爵位。

  孝昭皇帝上元凤元年(前80年)

  春季,武都郡的氐族人反叛,朝廷派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頟侯韩增、大鸿胪田广明,率领三辅地区和太常所属的刑徒(已赦免其罪),前往镇压。

  夏季,六月,大赦天下。

  秋季,七月乙亥日(月末),发生了日全食。

  八月,改年号为元凤。

  上官桀父子地位尊贵后,极力讨好鄂邑长公主(盖主),想为公主的情夫丁外人求封侯,霍光不同意;又为丁外人求光禄大夫之职,想让他能被皇帝召见,霍光再次拒绝。长公主因此怨恨霍光,而上官桀、上官安多次为丁外人求官爵却未成功,也感到羞愧。

  此外,上官桀妻子的父亲所宠信的充国担任太医监,因擅自闯入宫殿,被关进监狱判处死刑;当时冬季即将结束(汉代冬月行刑,过了冬月可减免),盖主为充国献上二十匹马赎罪,才得以减免死罪。于是上官桀、上官安父子深深怨恨霍光,又格外感激盖主。

  早在汉武帝时,上官桀已任九卿,职位在霍光之上;后来父子都任将军,且上官安的女儿是皇后,霍光还是皇后的外祖父,却独揽朝政,因此上官桀父子开始与霍光争权。

  燕王刘旦认为自己是皇帝的兄长却未能继位,一直心怀不满。御史大夫桑弘羊此前推行酒类专卖、盐铁官营,为国家获利,便夸耀自己的功劳,想为子弟求官,因未如愿也怨恨霍光。于是盖主、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都与刘旦暗中勾结谋划。

  刘旦先后派遣孙纵之等十多人,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快马,贿赂盖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上官桀等又伪造燕王的奏书,弹劾霍光:“霍光外出检阅郎官和羽林军时,沿途像皇帝一样清道戒严,还让太官提前准备饮食;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仅任典属国,而大将军长史杨敞无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还擅自增调幕府校尉。他专权放纵,恐怕有谋反之心。臣刘旦愿交还燕王符玺,入宫担任宿卫,监视奸臣异动。”

  他们等霍光休假(出沐)时将奏书呈上,上官桀想趁机让朝廷下令查办,桑弘羊则准备联合大臣们逼迫霍光退位。

  奏书呈上后,汉昭帝不肯下令查办。次日早晨,霍光得知此事,停在画室中不敢入宫。皇帝问:“大将军在哪?”左将军上官桀回答:“因燕王弹劾他的罪行,所以不敢入宫。”皇帝下诏召见霍光,霍光入宫后,摘下官帽叩头请罪。皇帝说:“将军戴上帽子!朕知道这奏书是假的,将军无罪。”霍光问:“陛下怎么知道?”皇帝说:“将军检阅郎官是最近的事,增调校尉到现在还不到十天,燕王远在封地,怎么会知道?况且将军若想谋反,也不需要校尉。”当时皇帝仅十四岁,尚书和左右侍从都十分震惊。上奏书的人果然逃跑了,朝廷紧急追捕。

  上官桀等人害怕,对皇帝说:“小事不值得深究。”皇帝不听。后来上官桀的党羽诋毁霍光,皇帝就发怒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托付他辅佐朕,敢诋毁他的人要治罪!”从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进谗言。

  这段话说明,“盐铁之议”后,休养生息的治国智慧被汉昭帝所采纳。霍光在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国家空虚后,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印证了“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恢复元气,这也是文景之治和昭宣中兴的共同基础。

  这段话还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本质与风险。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因“私怨”(求官未遂、地位不满)勾结藩王(燕王旦),试图通过伪造证据、宫廷政变夺权,暴露了封建朝堂中“权力私有化”的风险;而汉昭帝识破阴谋,体现了君主“明辨忠奸”对稳定政局的关键作用。

  十四岁的汉昭帝通过“时间逻辑”(校尉任命未满十日,燕王无法知晓)和“动机逻辑”(霍光谋反无需校尉)识破假奏书,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政治判断力;后续严惩诋毁者,更是以强硬态度巩固了忠臣的地位,避免了宫廷内斗扩大化。

  桑弘羊的盐铁官营、酒类专卖虽为国家增利,但也因“与民争利”引发争议,被贤良文学反对。其为子弟求官的行为,也反映了改革派与保守派、官僚集团与民间利益的复杂矛盾。至此,“盐铁之议”宣告结束了。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九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