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孩子挨打的事少有发生,而我小的时候挨打可是家常便饭。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尤其是男孩子,小时候没挨过打的可以说几乎没有。父母在家里单打或者混合双打,我们常常给撵得满院子跑,有的急了干脆还翻墙逃窜。——要不说我们这些人到了五十多岁还身手敏捷呢,还不都是这样给人揍得“狗急跳墙”式的练出来的。打了我们不消说,大人们还要气鼓鼓地摔下一句话,“不打不长记性!”

其实,每次挨打的背后都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所以没有挨过打的男孩,他的童年生活一定是单薄且不丰满的。就家长而言,“棒头出孝子”的古训为家长打孩子提供了理论支撑。不过家长打孩子恪守一条铁律,就是“打屁股不打头”,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是有科学道理的——让你长记性,且不至于伤筋动骨。而就孩子而言,每次挨打后,都会有经验总结和教训吸取,从而减少挨打的机会。

那个时候打孩子那是很经常的事情,就跟喝凉水一样。往往你正在家里端着碗吃饭的时候,突然就会听到隔壁家里孩子被揍得嗷嗷哭叫,然后就看见一个男孩子拿衣服袖子抹着眼泪鼻涕,撒腿从门前刮风一样地跑过。父亲或者母亲提着笤帚疙瘩或者棍子眼里冒火嘴里大声叫骂着在屁股后面紧紧地追赶。“看你个狗日的能跑到哪里去?有种就不要回这个家了。”那个时候的打,那是结结实实货真价实的打,真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错误和失败,使我们聪明起来了。” 我很讨厌有的小伙伴见要挨打拔腿就跑,大人拿根棍子骂骂咧咧地紧追不舍,如此这般,有失斯文。

——可以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挨打的童年。

父亲毕竟是读过小学,自学摆弄过无线电的技术活,还是米厂车间的“小劳贵”(机器保全工的俗称)。在同辈中算得上是个技术人。技术人自有技术人的行为方式:一打二嚇(兴化方言,意同吓),是父亲打孩子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他打孩子时不是让你饱受皮肉之苦,而是要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他喜欢把打孩子的行为,从理论上拔得很高,而在实施方面讲究技术,拿捏得准确到位,使打与被打之间“情投意合”。

我注意到父亲在打我的时候,往往是拳头举得很高,而落下来的力度却很轻,这是打我的高超技巧。若是在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袄,面对挥舞的拳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一点很是关键,就是打与被打之间要形成互动,要随着父亲拳头的落点和节奏作出相应的哭喊和求饶,不过这种哭喊求饶掌握分寸,如果你要像驴一样地嗷嗷叫,他会知道你在戏弄他,其结果会适得其反。

总而言之,就是要给足父亲居高临下的成就感,还要让他感觉到你认错的诚恳。这时如果有人出面稍作劝解,我象征性地做出自我反省,表示下不为例,这场游戏般的惩戒也就草草收场了,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权当什么事都不曾发生过。

我六岁的那年,家里来了远方的亲戚,母亲烧了我最喜欢吃的炒鸡蛋和红烧肉。眼看母亲将菜不断地夹给客人,留在盆里的菜越来越少,我就顺势将菜拉到了我跟前,不许其他人再夹,父亲见状就将菜拖回了桌子中间,我一生气就将全桌菜饭掀翻,母亲慌忙将还留在桌上的饭捡起,父亲铁青着脸,用手中的筷子顺势就朝我的手腕上打下去,一双筷子的印记就留在了我的手腕上,我哇得大声哭起来,母亲立即转过身将我抱走,还抱怨父亲干嘛打那么重。父亲是极其爱面子的人,在客人面前丢了面子比较难为情,就大声嚷嚷道“当面教子,背地教妻”,你不要“护犊子”。随后的几天里,我一直不敢和父亲接近,也不敢看父亲的脸。大约在第四天晚上,父亲从厂回来,看见我手上的伤,蹲下将我抱在怀里,极其温和地说:“不能吃独食,好东西要学会分享。”

我在东方红小学上学,每天沿着沧浪河边上下学路上行走,从上学开始,爸妈就跟我约法三章,绝对不准我下河洗澡游泳,如有违背,重打不饶。每到夏天,几乎是天天提醒,不厌其烦。放学后,看到同路的同学下河洗澡,我真是心痒难耐。一次放学回家,同巷子住的同学都下河了,见我一个人独自坐在桥孔上,都异口同声地说:“游泳真是舒服安逸,你怎么不下来啊!”“你下来吧,我们都不会说,给你保密,你爸妈怎么知道?”在他们的诱惑和蛊惑下,我终于下河了。在河水里,开始很胆怯,还喝了几口水。不大一会儿,就开放松了,直至放纵自己。只图开心好玩,全然不顾后果。半个多小时后,上岸穿好衣服,快乐回家。

做了亏心事,心中忐忑不安,总想避开爸妈的眼神。父亲看到我回来,像往常一样,那目光似雷达,把我从头到脚反复扫描。“你的头发被水淹过,都还没有干;你的眼睛被水泡过,还在发红;你的皮肤被水泡过,还在发紫。你以为我看不出来?”父亲愤怒地说。事情己被爸爸看穿,我无话可说,只好哭着认错,跪在洗衣板上,等待他的处罚。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来我家,好事肯定不会来的,一般都是坏事告状。那时,最怕老师跟家长告状,回头我就挨打,爸爸照例用羽毛掸子没头没脑地打,一旁的妈妈会叫嚷:打屁股不打头。看起来宽大,其实我知道,她是怕打头越打越笨。

所以,犯错了有人提醒是幸福的,如今回忆起幼时打在身上的那一根根细棍,内心是甜的,因为那是父母对自己教导和爱的方式。挨打,它让我少犯错误,琢磨正事,一路走来,永远那么正直、纯真和友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