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评法批儒”运动,其中桑弘羊的《盐铁论》是儒法斗争中的一篇重要文章。《盐铁论》记载了汉昭帝时期御史大夫桑弘羊与民间察举选拔的贤良、文学群体探讨治国策略的会议,这次会议是一场儒法斗争的产物。《资治通鉴》卷二十三记载了盐铁之议和苏武归汉等事件。原文如下:

  孝昭皇帝上始元六年

  春,二月,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示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桑弘羊难,以为:“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于是盐铁之议起焉。

  初,苏武既徙北海上,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在汉,与李陵俱为侍中;陵降匈奴,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足下兄弟二人,前皆坐事自杀;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馀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武曰:“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赐武牛羊数十头。

  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以武帝崩。武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及壶衍鞮单于立,母阏氏不正,国内乖离,常恐汉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与汉和亲。汉使至,求苏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私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乃归武及马宏等。马宏者,前副光禄大夫王忠使西国,为匈奴所遮;忠战死,马宏生得,亦不肯降。故匈奴归此二人,欲以通善意。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既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霍光、上官桀与李陵素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之。陵曰:“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遂死于匈奴。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孝昭皇帝上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关于盐铁之议的起因,春季二月,汉昭帝下诏让官员询问各郡国举荐的贤良、文学之士:“民众的疾苦是什么?教化的关键在哪里?”众人都回答:“希望废除负责盐、铁、酒专卖和均输的官员,不要让朝廷和天下百姓争夺利益,用节俭为天下人做表率,这样教化才能兴盛。”桑弘羊反驳道:“这些是国家的重要事业,是控制四方蛮夷、安定边疆、保障财政的根本,不能废除。”于是,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就此展开。

  另外一件事,苏武在匈奴的坚守。当初,苏武被迁徙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后,匈奴不再供给粮食,他就挖野鼠所藏的草籽充饥。他始终拄着汉朝的符节牧羊,无论睡觉还是日常起居都不离手,符节上的牦牛尾毛都脱落光了。

  苏武在汉朝时,曾和李陵一起担任侍中。李陵投降匈奴后,一直不敢去见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边,为苏武摆酒奏乐,趁机劝他:“单于听说我和您一向关系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您。他真心想善待您,可您终究无法回到汉朝,白白在这里受苦;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您的信义又能让谁看到呢?您的两个兄弟,之前都因罪自杀;我来的时候,您的母亲已经去世;您的妻子年轻,听说已经改嫁;只剩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如今又过了十几年,生死不知。人生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何必长久这样折磨自己!”

  李陵接着说:“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如同疯癫,痛恨自己辜负汉朝,再加上老母亲被关押在保宫(汉代监狱)。您不愿投降的心情,不会比我当时更强烈!况且陛下年纪大了,法令反复无常,大臣中无罪却被灭族的有几十家。安危都无法预料,您还为谁坚守呢?”

  苏武说:“我父子本无功劳德行,全靠陛下提拔,才位居将军、封爵通侯,兄弟也在陛下身边任职,我常愿为陛下肝脑涂地。如今能牺牲生命报效国家,即使遭受斧钺砍杀、汤锅烹煮,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遗憾。请您别再多说了!”

  李陵和苏武喝了几天酒,又劝:“您就听我一次吧!”苏武说:“我早已认定自己会死,您若一定要我投降,就请结束今日的欢聚,让我立刻死在您面前!”李陵见他极其真诚,叹息道:“唉,真是义士!我和卫律的罪过,简直能上达上天!”说着眼泪沾湿衣襟,与苏武告别,临走前赐给苏武几十头牛羊。

  后来李陵又到北海边,告诉苏武汉武帝去世的消息。苏武面向南方痛哭,甚至吐血,每天早晚都哭吊汉武帝,持续了几个月。

  等到壶衍鞮单于即位,他的母亲阏氏行为不端,国内人心离散,单于常怕汉朝派兵袭击,于是卫律为单于谋划,与汉朝和亲。汉朝使者到来,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朝使者再次到访,常惠(苏武的属官)私下会见使者,教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汉代皇家园林)射猎,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某片沼泽中。”

  使者大喜,按常惠的话责问单于。单于看着左右侍从,十分惊讶,向使者道歉:“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于是放回苏武和马宏等人。马宏曾是光禄大夫王忠的副使,出使西域时被匈奴拦截,王忠战死,马宏被活捉,但也不肯投降。匈奴放回这两人,是想向汉朝表达善意。

  李陵为苏武摆酒庆贺:“如今您返回汉朝,在匈奴扬名,在汉室立功,即使是古代史书上记载、丹青中描绘的英雄,也比不上您!我虽然无能怯懦,但若汉朝赦免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亲,让我能实现洗雪耻辱的志向,或许能像曹沫(春秋时鲁国人,以匕首胁迫齐桓公归还鲁国土地)在柯地结盟那样建功,这是我一直不忘的心愿。可汉朝诛灭了我的全族,这是世间最大的耻辱,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罢了,只是让您知道我的心意罢了!”李陵泪流满面,与苏武诀别。

  单于召集苏武的属官,除去已投降和去世的,最终随苏武回国的只有九人。到达长安后,汉昭帝下诏让苏武用“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祭祀汉武帝的陵墓和宗庙,任命他为典属国(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俸禄为中二千石(汉代高级官员俸禄等级),还赏赐二百万钱、两顷公田和一处住宅。苏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出发时正当壮年,归来时头发和胡须都已全白。

  霍光、上官桀一向与李陵交好,派李陵的旧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到匈奴招他回国。李陵说:“回国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最终死在匈奴。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这样一些道理:首先是政策辩论背后的治国理念冲突。贤良、文学之士主张“罢盐铁专卖”,核心是反对朝廷与民争利,强调以“节俭”“教化”治国;桑弘羊则认为盐铁等专营是“制四夷、安边足用”的根本,需以国家利益为先。这场辩论本质是“重义轻利”的儒家思想与“重利强兵”的法家思想的碰撞,也是古代治国中“民生”与“国计”平衡的经典议题。其次是坚守信义与忠诚的精神标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面对断绝粮食、亲友离世、李陵劝降等多重磨难,始终以汉朝符节为象征,坚守对国家的忠诚,哪怕牺牲生命也不妥协。他的行为成为古代“忠君爱国”“坚守气节”的典范,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德准则。第三是个人选择与时代命运的交织。李陵与苏武的对比极具深意:李陵因“老母被囚”“家族被灭”而投降,最终在“再辱”的顾虑中拒绝归汉;苏武则因“受陛下恩遇”而坚守,哪怕君主更替、风险未知也不改初心。两人的选择,既体现了个人品格的差异,也折射出汉武帝后期法令严苛、统治动荡对臣子命运的影响。


  二〇二五年九月十六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