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个伟大的群英荟萃争先以身报国的时代,他们毫不犹豫地将理想信念融入祖国的发展之中,用他们的黑暗创造黎明的好光景,用炽热滚烫的鲜血勾画中国的盛世蓝图。他们高举着社会主义大旗,坚信着未来必将是赤旗的世界,为了中国的人民少有所教,老有所依,执着地以奋斗为目标扬起了风中那抹摇曳的红。
关键字:延年乔年、李大钊、胡适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阳光。”——《觉醒年代》
历数前贤国与家,觉醒岁月成芳华,想当年,一城祥和间,旧中国终无法用弓弩巨石,抵御铁甲炮火。透过百年风雪载途的血色历史,相比起刀光剑影的凛冽寒意,那些活在公理的黑暗里的革命更容易在星辰暗淡的时分让人想起,难以释怀。但即使是这样,仍旧有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为我们筑造了现在的新生活。
一、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
我看见延年乔年挺起生活的重担坚持着勤工俭学留法,坚持着无政府主义的他们用实践出真知的方法建立了工读互助社进行现实验证。偷偷递油饼给父亲的乔年却佯装面无波澜,背地里做荷叶黄牛蹄的乔年只想好好献给自己的父亲品尝,他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在他们坚定而熠熠有神的眼睛里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陈独秀先生又何尝不是心疼地看着孩子们拼命地成长,炒糊的花生和南瓜子里,除了纯粹而深沉的父爱,更多的是对孩子能够独挡一面,承担起复兴孱弱中国有所作为的期盼和肯定。
陈乔年的表现是勇敢的。为获得更多的机密,敌人对乔年实施各种酷刑,严刑逼问妄图获得有关党组织的更多情报,但乔年一直咬紧牙关,不屈不挠,生性乐观的他在狱中还一直鼓舞同志们的士气。然而,1928年6月6日,凶残的敌人最终在龙华塔下(这里也是1927年陈延年等一批烈士的就义之地),枪杀了陈乔年等三名共产党人。据回忆,在就义的前一刻,陈乔年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随即伴随几声罪恶的枪响,三位优秀的共产党战士壮烈牺牲。噩耗传出,党的刊物《布尔塞维克》发表文章沉重哀悼。
风雨激荡的革命岁月早已一去不返,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却在历史上挥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那崇高乐观的精神,坚毅果敢的意志,慷慨就义的勇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中国革命的英雄,是共产党人的楷模!
毛泽东同志曾赞赏:“像延年,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许多地方,我看出了他的天才。”周恩来同志也曾高度赞许:“广东的党团结得很好,党内生活也搞得好,延年在这方面的贡献是很大的。”董必武也称赞:“延年是党内不可多得的政治家。”郑超麟在起草哀悼赵世炎和陈延年的文章中称赞陈延年为“粤港无产阶级有力的指导者”。长期与陈延年共事的赵世炎也称赞他:“延年同志的生活非常俭朴,他是个只知工作不管其他的人。”
亲友们一直怀念着陈延年、陈乔年兄弟。1958年夏之栩撰写《回忆陈延年、陈乔年烈士》一文表示缅怀。汪原放也写诗纪念英年早逝的兄弟俩:“枫林桥畔待车时,磊落英姿仔细思;血肉欲寻何处是?斑斑点点在红旗!”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后,二陈兄弟的胞弟陈松年之女陈长璞时常怀念起自己的伯父,她曾说:“伯父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经常鼓舞着我,鼓舞着我们陈家的子孙。”
“去时少年身,来世英雄魂。”少年意气的延年曾经坚定地说:“我不能为父母尽孝,作为兄长,我不能为弟妹尽责,因为我也是立志要成为为国家献身的人。”延年没有益寿,行刑前的他变成了爱笑的乔年;稚气正盛的乔年也仿佛在一夜间长大,变成了意志坚定不惧强权的延年。行刑前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他们仿佛看见了革命光明而又充满希望的未来,看见他们为之奋斗的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舞台傲视群雄。延乔路短,集贤路长,虽无交集,但它们的尽头,都是繁华。
二、“初心明灯”照耀民族前进之路
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有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启蒙,也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寻,李大钊同志的“初心明灯”照耀民族前进之路。百年前,有句呐喊响彻天地,唤醒了沉睡的中国,“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 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发出呐喊的就是中共党员李大钊同志。
青年是党的活力源泉、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要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涵养革命先烈的革命情怀,继承革命先烈的斗争意志。青年党员要像李大钊同志一样,做一名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理论的信仰者、践行者。李大钊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坚信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李大钊同志积极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李大钊同志一生追随马克思主义思想,用生命践行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要以李大钊同志为榜样,积极做一名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强烈的民族情怀是一盏明灯。 李大钊同志看到祖国正处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内忧外患。他说:“感于国事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民族优患令他彻夜难眠,积贫积弱的中国出路在哪里,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他无数次扣心自问。他苦苦寻找如何拯救病态的民族,真理之光何时才能照耀中华民族的未来。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他看到了希望,这不就是孜孜不倦追求的真理吗,他在党旗下宣誓,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一盏明灯。李大钊同志永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员,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时代价值,1918年, 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多篇文章,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革命情怀,强烈的斗争精神,李大钊同志始终怀着执着的理想信念,为党的革命事业殚精竭虑。李大钊同志是我们党的精神丰碑,我们要以李大钊同志为标杆,认真学习党的思想理论,积极做伟大思想理论传播者。
永恒的奋斗精神是一盏明灯。李大钊同志为党的革命事业,奋斗了终生。作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复杂的困难面前从没有退缩过,在艰苦的斗争中从没有放弃过,在严酷的刑具面前从没有畏惧过。奋斗是最亮丽的民族情怀,更是最洪亮的革命呐喊,他永葆一颗奋斗的心,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下代人的幸福,他有着"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奋斗激情,信仰在他心中是永不熄灭的灯。我们要以李大钊同志为榜样,永葆奋斗精神,为了伟大的民族复兴,积极做伟大事业的践行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李大钊是我们广大青年党员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他用信仰的光芒,一直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 路。新时代的我们要努力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做到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下定决心为挽救中华而努力奋斗。他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 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把自己的学业放在了身后。当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时,内心丝毫没有后悔之意。他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他身上体现出的牵挂国家兴亡和人民生活、愿意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提倡。
“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在李大钊送陈独秀去往天津的途中,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两个人都从心底发出了铮铮誓言。这一幕至今还让我激昂澎湃。
三、“君子和而不同”
《觉醒年代》中的胡适先生可以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虽远在大洋彼岸,一篇《文学改良刍议》让陈独秀先生激动不已,更是在国内掀起了白话文的高潮。陈独秀先生为了将其招入麾下,不惜力排众议邀请他担任北大文科教授,更是不远千里从北京赶到上海,只是为了尽快见到心心念念的人才。胡适先生也没有辜负陈独秀的厚爱,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其实看过《觉醒年代》的都知道,总觉得胡适先生与其他几位先生有些不同。留美归来,一身洋装配上金丝边框的眼镜,彬彬有礼的态度,在一堆粗布长衫的先生中显得格格不入。自古才子多风流,当胡适教授刚来北大的时候,真的是大受欢迎,特别是女性朋友的欢迎,搞得那些守旧派的思想家们批判不已,称其为“小白脸”。
胡适先生的这些桃色新闻更是成为《新青年》同人编辑们茶余饭后的调侃。每每这时,胡适先生总是边微笑边摇头,求求大家不要再编派他了。看到这里,我们不免想到,原来文化背景不同的一群人为了心中共同的理想,也可以相处得其乐融融。只是随着民众与政府的矛盾愈演愈烈,这些曾经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也各有各的立场,甚至走上了对立面。
胡适先生本着读书人的立场,始终不赞成李大钊先生公开讨伐政府。他始终觉得文化人就应该多做学问,而北大也应该是读书育人的地方,而不是文人学士与政府抗争的基地。胡适先生错了吗?其实我觉得他的想法没有错,本来政治就是政治家的事情,而不是他们这些北大教授该操心的,更何况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稍不留神就会赔上性命。胡适先生也是为大家的安全着想。只是先生终究还是将我们的政府想得太美好了,当时北洋政府之残暴和腐败已远远超乎常人所想,我们又怎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呢?
《觉醒年代》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当胡适先生与李大钊先生遇到争执的时候,胡适先生总是保持君子之风,以微笑结束二人的辩论,让我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其中二人在学校走廊里那段对话让我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看见胡适先生失态,他发怒,大吼,劝诫,斥责等等,可是正是他的失态,才让我看到其实他的内心是多么担心陈独秀和李大钊走上一条如此危险的路,他是多么替他们着急啊!直到后来原本保持中立的陈独秀也毅然选择了李大钊这一边,那一刻胡适先生或许真的失望了。陈独秀可是他的兄长,他的贵人,现在的他可谓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在政府与北大关系紧张的时候,当胡适提出要将北大南迁,陈独秀先生破口大骂,还当着学生的面,让胡适下不来台,可是胡适并没有生气,虽眼含热泪,面对陈独秀的指责却始终一言不发,等陈独秀说完,深深鞠上一躬,一切听兄长的。《觉醒年代》中多次出现这种现象,胡适先生的观念与其他几位先生不同,不仅仅是陈独秀,李大钊先生,到后来刘半农,鲁迅先生,言语中都透露着对胡适的不满。面对质疑声,胡适始终本着“君子和而不同”的观念,对他们尊敬有加。
原来,政治书上需要我们死记硬背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做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原来,盛世的历程风尘仆仆地撒满了滚烫的鲜血,生如蝼蚁的人类也有鸿鹄之志能够以殊死之力螳臂当车。他们从浑浑噩噩的民众中最先觉醒,用生命燃烧的荧火点燃了引领人民的篝火,让幸福生活延续至今,成为最好的续集。
“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觉醒年代》
参考文献:读经典 学党史 |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燕赵都市报 ——《网页 》
中国视听大数据发布:黄金时段热播电视剧收视情况[2021年03月6日-03月12日][EB/OL]。中国视听大数据(2021、03、17)
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