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一个中华民族,两大姓氏家族,构成了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一个外村女人搅乱了白鹿原的生活日常,在这座平原上掀起了一番波浪。《白鹿原》熔铸了历史风云、男女风月、文化兴替,表现了清末民初一系列血淋林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文化变迁。
在还未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白鹿原一无所知;在我读完这本书合上最后一页时并没有像平时那样有又读完一本名著的喜悦之情,反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没有喜悦,没有悲伤,更没有过多的叹息。甚至没有一丝带有任何色彩的情绪,引发的只有无尽的思考,对人物的思考,对情节的思考,以至于是对主人公举手投足间一个动作,一句话的思考。
我想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白嘉轩了。“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是书里对白嘉轩第一句的描写,当我刚看完这句话后,就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好奇心。当我看完全书后,无疑白嘉轩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他一身正气,一辈子腰杆挺得笔直。小说从他的青年一直写到晚年,我们说白嘉轩是这部小说里的主人公也不为过。在小说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也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既不符合克扣长工 的吝啬地主一般,又不是需要日日做工整天为填饱肚子而奔波劳累的农民形象,而且,他更不属于哪个阶级,细细想来,我竟不知该用怎样的言语来评价他。
纵观白嘉轩的一生,他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践行:“学为好人”这四个字,白嘉轩的姐夫兼精神之父朱先生送给了他一生都受用的四个字。同时他的善良仁义也贯穿了全书,尤其在对待自家长工鹿三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鹿三是白家唯一的长工,白嘉轩对待他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他资助鹿三的儿子读书,荒年时把自家儿子从山里背来的粮食给鹿三送过去。还时时刻刻嘱咐着自己的儿子,告诉他们“孝武孝义你俩听着,你三伯跟我相交也不是瞅着咱家势大财大,我跟你三伯交好也不是指靠他欺人骗世,真义交喀!我今日个把话说响,你三伯要是死在我前头,不用说有我会照看好;若是我走在你三伯前头,就指望你们兄弟俩照顾看好你三伯了。”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禁为白嘉轩的仁义鼓掌,这份情谊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我多久都没有见到过的了。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黑娃上山当了土匪抢劫白家时命人把白嘉轩的腰杆打断,致使他走起路来“活像一只狗的形体”,可当最后黑娃被保安大队抓去之后,他还是决定去县上问问,看是否可以把黑娃救出来,他对黑娃的这份宽容,令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超出常人的度量也被称之为“圣人”的朱先生也赞许不已:“单是你这心肠这度量这德行,你跟白鹿原一样,宽广深厚,永生不死。”
另一方面,白嘉轩又是儒家思想者的实践者。在他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他严肃、正直、善良、执著,这位识字不多,勤勤恳恳的老族长,一生都在践行着儒家思想。也许是他注定要当族长的命运,他从小被儒家思想洗礼,接受“耕读传家”的教育,接受壮大家族的历史重任,因而造就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形成了他沉稳、踏实的性格。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位不苟言笑的族长,这是一位一生都在为白鹿原奋斗的族长,这是一位一生都在守护这片土地的族长!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白鹿原,奉献给了所有村民。当他敏感的察觉到传统文化正面临严峻的威胁时,在朱先生的指导下,运用族长的权力在白鹿原的祠堂中推行“乡约”,使之成为每个村民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律”,并且对于触犯的乡约的每个人都给予严厉的处罚,让所有村民都真实的感受到了“乡约”的巨大威慑力。当他大儿子白孝文触犯时,他也毫不留情的狠狠的收拾了白孝文。尽管有很多的人认为白嘉轩太过冷血,对自己的儿子也可以下此狠手,可也正是这一点,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他坚守儒家思想的决心。他对于仁义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针对那些违背儒家精神的人,他是十分厌恶的,也是十分冷酷的。他的仁义只是留给了那些从未触犯儒家精神的那些人。
小说中,白嘉轩的大儿子白孝文的一生也是值得我们去细细揣摩的。看到他被田小娥迷惑时我曾一度以为他的一生也就这样结束了,可后来看到他的反转令我大吃一惊,也引发了我的思索。如果他没有经历破窑里的变故,他的一生是否也会像他的父亲一样:挺直的腰杆,如他父亲般善良仁义,尽心尽力的守护白鹿原。可能也会继承白家所有的优良作风和习性,成为一名比孝武更适合的族长。可每个人的结局终有定数,人往往都有一个微妙的时刻,“一念魔,一念佛”。他成魔的念头终究还是变为了现实。经历了狗一般的生活的他,在吃过生平最辉煌的一顿舍饭后走上了另一条“狗”的道路。“当着朱先生的面我不好出手。”一个冷血狡诈、睚眦必报的白孝文从此脱生。而作者并没有在这里就结束了白孝文的一生,小说的结尾中,还描写了投机革命的白孝文县长的一次精彩演出,处死黑娃的凄冷枪声所折射出的,该是多少个举起白旗的白县长。
小说看完了,我仿佛是在清末民初这最为混乱的时候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走了一遭,我仿佛是跟随着他们一同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一样,一幕幕浮现眼前,令我不禁唏嘘。这段日子里的关系是最为复杂的,彼此的关系是在互助和敌对中度过的。小说中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有的全是朴实的描写。在一片广袤的大地上,有一群朴实的庄稼人在生活,他们无非也就是经历了中国时代变迁的那几十年罢了。白鹿原上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全中国的缩影罢了,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心底无以言说的痛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白鹿原就像是一场游戏,每个人都是这场游戏的主导者。在这场生活的游戏中,它既复杂又简单,它让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中创造出了不同的人生。只不过区别在于,游戏有输有赢,而在白鹿原中并没有真正的赢家,有的只是我们对于历史的反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回味历史,反思自身,更在思考“人这一生的意义在何?”人活这一生,不就在于逐渐明晰和精确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吗?可很多时候,终其一生也难以得到一个结论。其实,很多次,我告诉自己,不必非要得到一个结果,在自己寻找结果的过程中,往往会收获更多的东西。这个过程往往就是领悟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在《白鹿原》这本书中,我确立了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跟大多数人不同,在读完小说之后我并没有对于历史问题亦或是国共革命那段时期大做文章,而是着重剖析了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白家父子俩的艺术形象。我想,从他俩身上,我也体会到了不少的东西。白嘉轩的仁义宽容是当今社会人们严重缺失的品格;而白孝文后来的堕落却是给了我当头一棒,让我时刻警示自己,警钟长鸣。说起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我更希望自己成为像朱先生那样的人物,“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的确,有一本好书可读,人间便没有孤独寂寞,也没有任何情何以堪的窘迫,唯有坚持专注全身心的品读,相信它会对我们人生成长道路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我们更应该多读经典名作,品味人生哲理。